汪氏宗祠《平阳堂》碑记

发表于 讨论求助 2023-05-18 23:00:13

汪氏宗祠《平阳堂》碑记

汪姓起源于周王朝时期,春秋时期鲁国的平阳(今山西平阳)。吾族汪氏始祖本姬姓。据《史记》记载,公元前 573 年,鲁成公庶子生而有文在其手,左水右王,故名曰汪。据我大埔汪氏族谱迁徙记载:宋南渡时期迁闽汀州府宁化县金风里。居至71世益尧公(号甘泉)由永定县奥杳村迁移到广东大埔漳北大溪背,二世祖礼政(号平宇)再举迁到莒村定居,并建祠---两仪堂。饭箩墩平阳堂是大埔汪氏夏房八世荫公、纲公昆仲从莒村两仪堂迁居饭箩墩后, 约1522年明嘉靖年间,在饭箩墩建造的汪氏夏房五世蘭齋公祠堂。传说祠堂地貌形似海螺,故祠堂按明师旨意不用石灰水泥,而用纯木料建成。庞大的祠宇里有78根柱子,撑起一个个金字架,架上桁桷,盖上青砖绿瓦,筑起一座1000多平方米的祠宇。骑筒木爪雕刻精细,中间用厚木板闸起上下厅堂,上下厅堂之间有一个小天井,左右开有横门,整个祠宇玲珑通透,就象海螺里面的含蕴滋养万物。这是一个建筑史上非常独特的祠宇。祠立蘭齋公为大埔莒村夏房分支饭箩墩汪氏始祖。后来裔孙们又陆续迁徙至塔上、塅上、溪上、石坪子、黄塘坑及海外等处聚居繁衍发展。

  平阳堂象巨大的海螺屹立于大埔县饭箩墩,聚背头山龙脉之瑞气,承笔架山巍峨之灵气,族人享海螺形祖光之恩泽。祠堂左边的远处山峦象出征的旌旗,祠堂左边的上下两墩象征鼓舞士气的战鼓,祠堂右边的是巍峨的龙脉靠椅。加上环绕祠堂周边的七口水塘涔涔呈滋润海螺之势,平阳堂承日月之精华,接天地之灵气,蕴含万物并催人奋进,乃大埔汪氏夏房完美的风水宝地。

  蘭齋公祖祠迄今己近五百载,承祖洪恩,家门煊赫;瓜瓞绵绵,世代荣昌。族人以忠孝为本,耕读为业;崇文尚武,重教兴文。敦亲睦邻,孝悌仁慈;族风淳朴,团结合力。士农工商,人才辈出。族中才俊,不胜枚举。至今聚裔孙逾三千之众。

  然祠貌虽尊,栋宇渐颓,年久失修,部分坍塌;幸逢盛世,国泰民安,族贤裔孙成立“修缮平阳堂理事会”,力主重修,分金不变,原貌原址重建,以彰祖德。族众群起响应,慷慨解囊,原分到部分村民的祠堂厢房全部无偿捐献于平阳堂,集腋成裘共襄善举集资壹佰贰拾柒余万元人民币,于公元二零一七年《丁酉岁》农历五月十九日兴工重建,重建遵循不改变任何数据,原址原貌原分金。栉风沐雨,辛勤劳作于二零一七《丁酉岁》年秋落成。

  祠堂乃祖宗神魄所藏,灵魂栖息之所。乃后世裔孙共缅先祖,敬宗睦族,追本溯源,教化子孙,传承先祖美德之圣地。祠宇重修落成乃合族之幸。我汪氏后嗣必能奉先思孝,处下思恭,倾己勤劳,以行德义,俾炽而昌,俾寿而藏。

  正道是: 庆今朝祖祠焕彩溯本思源承前启后耀门第;

       贺明日裔孙繁衍人文蔚起精英辈出振族声。

           

公元2017年《丁酉岁》秋合族同立





汪氏宗祠平阳堂修缮理事会

会 长:高洲   

副会长:宏裕 石松 广兴 广能 德松 广程 勤裕

理 事:让华 君章 德广 永兴 湖裕 德辉 

    德添 海强 德安 德琪 德美 振强

会 计:宏裕  石松  

出 纳:永兴

收藏+转发=您的足迹!


发表
26906人 签到看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