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炫民族风:昭通蜡染成功入选云南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发表于 讨论求助 2023-05-18 23:00:13

蜡染


花树攒花花正香,跳花人约赴花场。

满襟蜡绘花纹巧,染就花纹当绣裳。

—刘韫良





近日

在云南第四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项目中

昭通有17项成功入选

苗族的蜡染便是其中之一

 

蜡染

是我国古老的少数民族民间传统纺织印染手工艺

古称蜡,与绞缬(扎染)、夹缬(镂空印花)

并称为我国古代三大印花技艺

 

蜡染是用蜡刀蘸熔蜡绘花于布后以蓝靛浸染

染好了把蜡去掉

布面就呈现出蓝底白花或白底蓝花的多种图案

同时,在浸染中,作为防染剂的蜡自然龟裂

使布面呈现特殊的“冰纹”

因冰纹有不可控的人为因素

似湛蓝星空上点缀的繁星

使得蜡染成为不可替代的文化工艺

 

蜡染工艺主要盛行于中国的西南地区

以贵州、云南苗族、布依族等民族最为擅长

是民族民间一种传统的文化现象

是早期农耕文化

原始宗教、图腾崇拜

以及结合特定的地域文化发展而成一种民间艺术

 

在以滇东北次方言苗族(即花苗)

为主要苗族的昭通

边远山区的苗族寨子基本上都保留着完整的蜡染工艺

 

据史籍记载

蜡染这一民间艺术在秦汉时期

就已经盛行在当时的“蛮夷之地”—西南

到了宋代以后

蜡染艺术品更是盛行

其工艺程序更是有了详细的记载

 

如《华阳国志》、《西南夷传》、《南史》等

众多史籍,都对蜡染有了很多文字记载

《溪蛮丛笑》记载

溪峒爱筒鼓

甚于金玉

模取铜纹

以蜡刻板印部

入靛渍燃

名“点蜡幔”

这些记载足以证明蜡染早已盛行于西南

 

明清以后

不光对蜡染的工艺方法

连使用情况也有了详细记载

如《嘉靖图经》记载

西南苗,妇女画蜡花布

 

除了史籍记载

文人骚客也纷纷对这种星空般的工艺品产生浓厚的兴趣

诗词就有“浓妆只因悬珠好,雾争如绘蜡精”

“蜡绘花衣锦裙裳、振铃跳月斗新装”

“蜡花染绣春暮薄、坐到怀中月堕时”

等等情文并茂的句子

他们口中的蜡染简直美上天了

 

众所周知

苗族姑娘是美的向往

蜡染艺术

正是苗族姑娘们对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这中间还有一个美丽传说

 

据说一个聪明美丽的苗族姑娘

觉得自己的衣服色彩单一

总是希望可以有各种花色的裙子

手工绘制费时费力

她为此闷闷不乐很久

有一天

她在万花丛中睡着了

睡梦中看了一位漂亮的仙子将她带入一个奇异花园中

那里蜂蝶成群,百花齐放

姑娘一时入迷,连蜂蝶缠身都不知情

 

醒来后,发现蜜蜂在她身上留下了斑斑点点的痕迹

姑娘为了去掉这些痕迹

把衣服染了又染

最后在沸水中取出衣服时

奇迹出现了

深蓝色的衣服上盛开着朵朵白花

像星空一样迷人

此后姑娘得到启发

便产生了蜡染

 

蜡染图案均来自生活

图案纹样十分丰富

有几何形

如直线、方形、棱形、丁字形、之字形、圆形

也有自然形象

如花鸟虫鱼,日月星辰等

一般都来自生活或优美的传说故事

具有浓郁的民族图腾色彩色彩

 

俗话说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

蜡染多半是就地取材

染料取材于大山上的蓝草、茜草、红花、黄栀等

这些原料百分百原汁原味

是当地的地理环境的一种体现

 

蜡染是民族的历史体现

不同时期的蜡染图案记载着不同的民族历史

或迁徙、或战争

或生活、或信仰

点点滴滴

都记载着一整个民族的文化精神

 

至今

蜡染已经上升为艺术品

在一代又一代的传承中

难免会失了本身的韵味

所以真正的蜡染就显得越加珍贵

 

而越来越快的时代步伐

人们渴望“走出去”

蜡染也逐渐被时代的潮流所淹没

即使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

如不善加保护

传承前景始终令人堪忧

 

||来源:大昭网、《昭通文史资料》、互动百科、(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发表
26906人 签到看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