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宗祠:历经岁月洗礼的建筑瑰宝

发表于 讨论求助 2023-05-18 23:00:13

丰州燕山黄氏家庙内木柱与石柱众多,被誉为“百柱庙”。


核心提示

祠堂建筑是我国古代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它蕴藏着极其丰富的历史信息和文化内涵。凭借其鲜明的传统性、地域性、民族性和精湛的营造技艺,祠堂建筑如今也成为构建现代社会文化多样性的重要元素,是有形文化遗产和无形文化遗产的综合体。

青石红砖、白壁黛瓦、斗拱举天、重檐如画,古韵悠扬的宗祠随着历史与文明的涤荡而幻化出来独特的美感。宗祠建筑绝不是单单为了追求一时的富丽堂皇、美轮美奂而存在,每一座宗祠在始建之初就默守着自己氏族的灵魂,并通过各种建筑形制与人文构件,煲好一锅心灵鸡汤,供氏族后代随时前来汲取、享用。观宗祠,不能只凭肉眼欣赏,更要用心,去触摸那些铭刻历史的一砖一木。


□总策划:陈庆宗

□策划:叶燕民 林耀平 郭培明

□执行:本报记者 吴拏云 王金沛 通讯员 庄小芳 黄晖菲/文 张九强 戴涵琦 陈小阳/图

三架坐梁结构给人稳如泰山之感


【宗祠构造】

每个部分都有深邃含义

闽南的宗祠,其布局在中轴线上一般来说主要有三部分:大门、享堂与寝室。据厦门大学建筑与土木工程学院副教授曹春平介绍,大门是宗祠的“门面”,其立面多以红砖白石砌成,墙身则用花砖组砌成万字堵、古钱花堵、人字堵、工字堵、葫芦塞花堵、龟背堵、蟹壳堵、海棠花等各式图案。大门中间为“塌寿”,其墙体用白石、青石砌成,称为“牌楼面”。大门门柱设石鼓或门狮,门扇黑漆金字,有的还绘有门神。


大门与享堂围成庭院。享堂也称厅事。享堂明间不设门扇,称“敞口厅”,是家族祭祀、聚会议事之所。享堂大厅中必设一根画满鲜艳彩画的、截面六角形的灯梁,闽南语“灯”、“丁”同音。生了男孩的人家,要在灯梁下挂一盏灯笼,称“添丁”,向祖先报喜。泉州宗祠的梁架大多以红、黑色为主色调,称“红黑路”。有的宗祠在梁架上绘制图案精细、色调富丽的彩画。两进的祠堂,在享堂后青柱间设供奉祖先的神龛,在闽南称“公妈龛”。公妈龛由柱、额、斗栱、门扇等构成,是一座牌楼式或橱柜式木作模型,往往绘上精美的彩画或贴上金箔。大的宗祠里还设有“谱房”,记录全族丁口、房派、行辈、婚丧、奖惩等内容的族谱珍藏其内,族之有谱,犹国之有史,使家族的个体成员有使命感和归属感。


古代,旌表忠孝节义和文武功名的仪式也在宗祠举行,褒扬功名、善行、寿考的牌匾常挂于宗祠的大门或大厅,有的还在大门前的石埕上树立“石旗杆”,使名臣善士美名远扬。柱上有楹联,叙述祖宗功业或祠堂形势,如晋江陈埭丁氏宗祠大门石柱上刻联句云:“派衍金阊,二千石敬承祖惠;门迎宝盖,廿七都宏启人文”,晋江青阳蔡氏家庙柱联云:“前紫帽后罗裳庙堂冠冕,左旗山右石鼓将相规模”。


泉州的宗祠前,往往有宽大的石埕,照壁旁立着石旗杆,有的还开半圆形的泮池,空间格局严谨而开阔。


漳州市闽南文化研究会理事许初鸣认为,宗祠家庙作为古代民间建筑专家的杰作、能工巧匠智慧的结晶,选址之用心,设计之巧妙,规模之恢宏,构建之缜密,用工之精细,含义之深邃,都值得称道。宗祠家庙既有举行祭祀和其他活动的实用功能,又有教化的、艺术的和审美的文化功能,其建筑往往体现着“天人合一”、人文与生态和谐统一的思想。曹春平也称,宗祠的建造,一般汇集了地方工匠的木作、石作、瓦作等成熟技艺,综合了建筑、雕刻、绘画等多种艺术,具有相当大的研究价值。其中记载兴建始末的碑记,也是研究古代建筑沿革的重要参考。

在历史洪流中沉淀下来的宗祠建筑,皆是经得起磨砺的传世遗珍。庄严肃穆的宗祠,总能给人一种时间的绵延感,一种生命的续接感。当族人举步踏入时,会感到似乎自己不只是一个人,而是某个生命链中的一环。这种生命的环扣,是无形而又坚固的,这也是外面的世界再精彩,那些侨民游子还是会留出一点时间、一个角落,回家看一眼自己氏族宗祠的燕尾高脊,摩挲那古旧的厅柱窗棂,聆听长者讲述家训族规的缘故。


大殿的神龛中供奉着祖先的神位与塑像


【祠堂类型】

有闽南大厝,也有中西合璧

闽南祠堂建筑的组织和布局是有规制的,只是规模大小各有不同,但总体布局有共同之处,大体上可分为门前广场、戏台、大门、围墙、门厅、天井、拜堂(大厅、大殿)、寝堂、辅助用房等几个部分。按进深,闽南祠堂可分为“一进”、“二进”、“三进”,或称“下落”、“顶落”和“后落”。两厢称“榉头”(“角头”),下落、顶落与榉头围成的天井,称“深井”。闽南祠堂的布局形式有以下几类。

单落式。只有一进,正屋三间,正中为厅堂。一般用于小宗、支宗的祠堂。厅堂后部设神龛,前面就是祭拜的空间。正屋前有小院,正中设门墙或门楼。


双落式。前落是三间门厅,一般正中设有塌寿,有的还将两山墙伸出,形成三间塌的形式;大型宗祠,也有的前落为五间,此时大门一般设于中柱柱缝上,设有三道门。祠堂的大门屋顶一般用三川脊(三胎脊)形式。第二落是厅堂,大厅与大门之间左右围以榉头。大厅后部设雕琢华丽的公妈龛(神龛),或者设板壁,大厅正中的空间称“寿堂”,是主要的祭祀空间。大厅前设寮口,与榉头一起面向天井开敞。公妈龛后的空间称为“寿堂后”。


三落式。大型的祠堂可以再设后寝,以应“前堂后寝”的古礼。后寝存放祖先牌位,此时前厅一般开敞,祭祀时将牌位移至大厅,祭毕后奉回后寝安置。有的祠堂还可再增设护龙,如晋江衙口施氏大宗祠,就在右侧设单护龙,作为辅助用房。


番仔楼式。这是受洋楼影响的祠堂形制,是将双落的前落或前后落改为二层楼房,在前落正面融入西洋的山头、拱券、柱式、栏杆等,构成中西合璧式的“五脚架”外廊。但在祠堂内部,依然常会设置精雕细琢的公妈龛。这种祠堂在泉州比较少见。

燕尾脊透着浓浓闽南味


【构件装饰】

燕尾脊蕴藏开拓精神

算水:计算屋面坡度高度的技艺


据泉州市文物保护研究中心副研究员姚洪峰介绍,算水是计算屋面坡度与高度的设计技艺。匠师需要先进行算水,确定屋面曲线,进而确定柱高的变化,才能画篙尺。在实际运用中,还常常需要匠师根据建筑的规格、规模、功能以及组群关系等综合考虑,最终确定屋面的曲率。篙尺是建筑构架尺寸的主要设计和记录工具,它所记录的标示与建筑构架的尺寸为等比例关系,因此也是最全面反映建筑构件尺寸和比例关系的辅助工具。


瓦件:祠堂普遍使用红瓦

闽南地区瓦件分为筒瓦、板瓦、花头、垂珠。祠堂普遍使用红瓦,少数使用青瓦、黑瓦。红瓦质地佳者红中泛着金黄色。红瓦包括筒瓦和板瓦。筒瓦形状如竹筒形,横截面半圆形,直径10厘米左右。筒瓦等级较高,古时一般是庙宇、祠堂、官署、官宅才有使用,但在泉州市区、晋江的民居中,筒瓦亦普遍使用。闽南古建筑所用的板瓦,早期尚有一定弧度,晚期变得较为扁平,弧线平缓。勾头,闽南称为“花头”,是盖瓦最下面一块,用以盖住椽头,防止雨水倒灌。垂珠是底瓦最下面一块,用以将屋面雨水顺利排出的构件。


铺瓦时,无论采用哪种样式的瓦件,都是先将微凹底瓦顺着屋面的坡放上去,上一块压着下面一块的十分之七。每趟底瓦铺好后再铺下一趟,每趟瓦称为“一陇”。


屋脊:曲线优美,工艺精湛

屋顶的正脊称为中脊,四面垂下的称为归带。闽南祠堂大门的屋脊多分作三段,称“三川脊”。正脊在每段的分隔处,一般会做出垂脊,但并不延伸至檐口,这样屋面的立面就会呈现出四条垂脊,称为四脊厝。正脊两端线脚向外延伸并分叉,称燕尾脊、燕仔尾。闽南祠堂大多使用这种燕尾脊。古时,燕尾脊代表尊贵的地位,如今的闽南燕尾脊则已经成为闽南人性格不羁、勇于开拓的精神象征。


有些祠堂会在燕尾脊上再加陶制的吻兽作为装饰,其形状似龙,但呈坐立状。祠堂的主殿或享堂等主要建筑的正脊,称“大脊”,一般不分段,被称为“一条龙”。闽南祠堂的屋脊曲线优美,工艺精湛,在屋面中有着重要的装饰作用。

泉州宗祠的建筑外墙多采用块石与红砖混筑墙体,间隔相砌,被称为“出砖入石”。


【名祠建筑】

历史与时光流淌其中

陈埭丁氏宗祠:著名的回族 祠堂


陈埭丁氏宗祠坐落于晋江市陈埭镇岸兜村。它始建于明初,明嘉靖三十九年(1560年)毁于兵火,万历二十八年(1600年)重建,清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再修。现存格局,基本为康熙年间所修,是福建省著名的回族祠堂,已于2008年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该宗祠坐北朝南,最前为半圆形风水池与石埕,其后的主体建筑共有三进,即由前进的门厅、中进的大厅与后进的后寝组成,两侧翼为两廊。大门面阔三间,前设檐柱,檐下施吊筒。门东西各有挟屋,与东西两廊相连。两廊一直延伸至后寝,围合成狭长的庭院。大厅处于庭院偏北的位置。其屋顶采用闽南罕见的“六脊”形式,即大门、挟屋正脊两端各有燕尾高耸。而大门屋顶两道垂脊下端又伸出一段戗角,形成状如歇山式的效果,用来体现其规制的高级。


陈埭丁氏宗祠与闽南明清祠堂最大的不同之处是大厅的形制。大厅在《丁氏族谱》中称为“中堂”。大厅面阔三间,前出檐廊(步口),但省去明间两柱,角柱间檐檩与挑檐檩横跨明、次间,使步口空间十分开阔。大厅的明间两缝构架是闽南典型的“三通五瓜”形制。次间则加中柱,用穿斗构架,两山及后檐均以砖墙围护。室内北面最后一间全部辟为神龛。大厅室内与外檐彩画是闽南传统祠堂的“红黑路”色调。木雕与石雕也采取传统图案,只是在大门的门楣、对看堵的腰堵上雕刻阿拉伯文字,心间门楣中间还雕出“吉祥鸟”图案。后寝即《丁氏族谱》所称的“宴堂”。面阔三间,两侧又有东西夹室各一间。后寝的东夹室削其一角,加以大厅孤立庭中,使祠堂的布局在总体上呈“回”字形,削出的一角恰如“回”字的转角一顿。据介绍,丁氏的老祖宗是回人赛典赤·瞻思丁。所以后人将祠堂建成回字形,就是要让子孙后代不忘丁氏源自回人,不忘其本。


施氏大宗祠庄重雍容,历史悠久。


衙口施氏大宗祠:施琅撰写碑文记述家族历史


衙口施氏大宗祠位于晋江龙湖镇衙口村。施氏大宗祠始建于明末崇祯十三年(1640年),后毁于清初的迁界,如今的宗祠是施琅于清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重建的。《浔海施氏族谱》中还记录了衙口施氏大宗祠建造时的布局与详细尺寸。宗祠坐北朝南,五开间三进,中轴线上由照壁、大门、厅堂和后寝组成,左侧有单护厝。三川脊屋顶,燕尾状檐角上鸱吻高耸。镜面墙以白石为裙墙,青石透镂圆窗;两旁笼扇和窗堵以黑红为底色,镂金错彩;大门彩绘着相貌威武的门神,门顶悬挂蓝底金字匾额,上书“施氏大宗”四字,庄重雍容。


大门之后为天井,天井两侧有东西廊围合。大厅名叫“树德堂”,面阔五间,两梢间辟为夹室。明间中柱梁架采用“三通五瓜五架坐梁式栋架”,即《浔海施氏族谱》中所说的“五架上铜”。神龛中供施氏始祖鲁惠公、钱江施氏一世祖施典、浔海施氏一世祖施炳、靖海侯施琅4位祖先神像。后寝是奉祀施琅的专祠。


大门、大厅、后寝的屋顶皆采用三川脊,大厅的正脊最高。屋顶之间还留意处理前后间距,《浔海施氏族谱》中说后落“天井见天一丈五尺四寸”,护厝“天井见白四尺”。“见天”、“见白”是闽南民居与祠堂之中的前、后落的视线控制方法,以前只有闽南工匠口耳相传,在族谱上出现这样的文字记载,颇有历史价值。


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新建的施氏大宗祠奉祖入庙,施琅亲自撰写《建祠告成碑文》,记述家族及宗祠的历史沿革,这座碑刻至今嵌立在祠堂东墙。而正厅的西侧,则嵌有数方黑页岩碑刻,其中有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施世纶撰写的《祀典租额碑记》。


东观西台吴氏大宗祠大门口的石鼓已历经数百年风雨


东观西台吴氏大宗祠:泉州古建筑物中的精品

东观西台吴氏大宗祠位于泉州市区涂门街,原为明万历十一年(1583年)进士、 翰林庶吉士、监察御史吴龙徵的宅第,因其官任东观侍读、西台御史,故称“东观西台”,明、清沿袭为地名。清代泉州状元吴鲁亦曾居于此地。吴氏大宗祠历史悠久、规模宏大,集闽南石、木、泥、砖传统建造技艺于一体,是泉州古建筑物中的精品,于2005年被列为福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东观西台吴氏大宗祠为独特的五开间四进三天井建筑。第一进面积121.3平方米,第二进面积302.3平方米,第三进面积424.9平方米,第四进面积为328.9平方米。前三进为清代宗祠建筑。门前挺立红砖拼花照壁,饰以吉祥图案。镜面墙白条石底座上封砌红色墙面,质朴庄重。祠堂门路宏畅,开启三通门,门前安有石鼓,裙堵浮雕瑞麟,皆工于雕刻。正中大门匾为红底金字,上书“吴氏大宗祠”,左边门门匾上书“至德流芳”,右边门门匾上书“延陵衍派”,中门屏风则是状元吴鲁所题之诗,诗曰:“东壁图书府,西园翰墨林;闻诗知国政,讲易见天心。”大门的屋脊为三川脊,脊线优雅。内庭敞开,地面自前而后逐渐升高,红色地砖似红毡般一路铺进。天井及其四周阶石以细凿白石铺砌。一至三进内庭可容千人祭祀活动,无视线之碍、风雨之虑。其第四进保留明代官邸特色,规制严谨,布局合理。


大殿为三架坐梁结构,组成屋面的每根檩条下皆有一柱(前后檐柱、金柱、瓜柱或中柱),每一瓜柱骑在下面的梁上,而梁端则插入临近两端瓜柱柱身,并用多重丁头拱的方式加大出檐,给人稳若泰山之感。大殿正中龛内有吴氏先祖泰伯、仲雍、季札的汉白玉雕像。正厅一角还有一眼元代古井,是珍贵的历史文物。三进大厅有“状元宰相”匾额,为南宋著名诗人吴潜所立;另一块匾额上书“状元”,则是为清代状元吴鲁而立。

宗祠里的石雕工艺精湛


丰州燕山黄氏家庙:令人叹为观止的“百柱庙”


丰州燕山黄氏家庙位于南安丰州燕山路,始建于明代,迄今已有700多年的历史。


黄氏家庙祠面宽15米,门庭开三门。面墙由十根辉绿岩石柱间夹精致的辉绿岩浮雕、影雕及花岗岩石枋砌就,有四龙戏珠的辉绿岩圆窗。拱斗附饰飞龙彩凤木雕,面壁顶部有成组戏剧人物和飞禽走兽、花卉彩绘,工艺精湛。正门匾额镌刻“黄氏家庙”四字,是明代书法家张瑞图的墨宝。正门联为:“祖孙父子兄弟连登科第,诗书礼易春秋备选经魁”,书法端正浑厚,镌刻劲拔有力,是不可多得的书法艺术瑰宝。庙内尚存有明代南京通政使司右通政黄河清撰写的“武荣黄氏祠堂记”和16对楹联,昭示着燕山黄氏渊源和辉煌史迹。


黄氏家庙内采用粗大木柱与石柱结合的构造方式,计有柱102根,令人叹为观止,民间因而称其为“百柱庙”。在民间,人们喜欢用“柱”来代表一个家族的分支。燕山黄氏家庙就是运用了大量的柱子,以此暗示这个家族人丁兴旺、支脉众多。


该家庙为重檐歇山式建筑,三重高低错落有序,最高处达7米许。燕山黄氏以“燕山衍派”为堂号,根据地方志和族谱记载,燕山黄开基始祖名为答刺真,生于宋理宗淳祐六年(1246年),宋末元初时随元军入福建,谥号忠勇。在黄氏家庙内正厅中有一个硕大的神龛,里面供奉着开基始祖忠勇公的神像,以及始祖公、妈和二世十位舍公神主。2013年,第八批福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名单公布,丰州燕山黄氏家庙名列其中。

美轮美奂的木雕出自闽南工匠之手

精美雕刻在名祠建筑中随处可见


来源:泉州晚报

发表
26906人 签到看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