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个残酷实验:心理学可以有多黑暗?

发表于 讨论求助 2023-05-10 14:56:27

作为最贴近人类行为研究的学科之一,心理学百年来一直在争议中发展。下面的文章,介绍了历史上饱受争议的4个心理学实验。有人说它们黑暗而残酷,有人说它们为学科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读完之后,你怎么想?


1.感觉剥夺实验


1954年,加拿大麦吉尔大学的心理学家进行了感觉剥夺实验:实验参与者被戴上半透明的护目镜,使其难以产生视觉;空气调节器发出的单调声音,使其听觉受限;手臂戴上纸筒套袖和手套,腿脚用夹板固定,使其无法产生触觉。


除以上限制外,参与者拥有相对的自由和大量的空闲时间,不需完成任何额外任务,即可以赚到一笔实验酬劳。实验前,大多数参与者想象能利用这个机会好好睡一觉,或者考虑论文、课程计划。


但事实是,他们都在实验开始几小时后感到恐慌,进而产生幻觉;在实验室连续呆了三四天后,参与者会产生许多病理心理现象,包括:出现错觉,注意力涣散,思维迟钝,紧张,焦虑,恐惧等,实验后需数日方能恢复正常。


视幻觉通常表现为不明光线的闪烁;听幻觉包括狗的狂吠声、警钟声、打字声、警笛声、滴水声等;触幻觉包括感到冰冷的钢块压在前额和面颊,感到有人从身体下面把床垫抽走等。


这项研究显示,长期感觉剥夺会导致极端焦虑、幻觉、奇怪的想法和抑郁症。

图中的人名叫José Padilla,美国公民,2007年被美国政府指控协助恐.怖.主.义并被判刑。据称,,每次长达数周。据说,Padilla在被折磨后精神崩溃,坚信他的律师是审讯折磨计划的同谋,而抓捕自己的人才是可靠的保护者。


2.权力服从实验


1961年,耶鲁大学心理学家米尔格拉姆设计了权利服从实验,目的是回答一个问题:.粹,有没有可能并不认为自己是杀人的凶手,而只是单纯的服从了上级的命令呢?


实验过程如下:实验参与者被告知自己将扮演“老师”,任务是教导隔壁房间的“学生”。“老师”和“学生”看不见彼此,但可以互相听到声音。“学生”实际由实验设计者的助手假扮,但实验参与者并不知情。


老师(上图T)受到实验设计者(上图E)的指示:每当学生(上图L)答错问题,都要启动手边的电击控制器,给隔壁的学生一次痛苦电击。随着答错的增加,电击强度也从45伏特增加到330伏特以上。任何人都知道,这个量级的电击对人体可能产生致命影响。


学生当然不会真的受到电击,但老师并不知情,因为随着每次电击,他们都会听到隔壁学生痛苦的嚎叫声和请电击停止的央求。


随着实验的进展,电击强度和学生嚎叫中表现出的痛苦程度的增加,一些参与者表示希望暂停实验以检查学生的状况;一些人在实验设计者保证他们无须承担任何责任后,继续电击;另一些人则在听到学生尖叫声时有点紧张地笑了出来。


在任何情况下,实验设计者都会指示老师不要理会学生的痛苦,继续进行电击,除非参与者非常坚定的要求停止。


在进行实验之前,米尔格拉姆曾预测实验结果,认为只有少数几个人会狠下心来继续惩罚直到最大伏特数。


结果在米尔格拉姆的第一次实验中,65%的参与者都达到了最大的450伏特惩罚,没有一个参与者在到达300伏特之前停止电击。


米尔格拉姆后来在他《服从的危险》一书中称:“我们所面临的问题便是,我们在实验室里所制造的使人服从权力的环境,。”



3.

该实验是心理学家菲利普·津巴多于1971年在斯坦福大学进行的。实验把征募来的24名身心健康、情绪稳定的大学生分成两组,一组扮作狱警,一组扮作犯人。本来这个实验计划是十四天,但到了第七天就不得不终止,原因是该实验对扮演囚犯的实验者造成了伤害。


津巴多本人坦言,在实验进行之前,他这觉得这有可能只是无聊的十四天,毕竟这批所谓的看守和囚犯都通过了心理测试,并被证明是“正常的、心理健康的”好人。


实验刚开始还相安无事,毕竟看守和囚犯双方都需要时间进入角色。过了一段时间,“囚犯”开始感到无聊,于是试着挑战权威:他们撕掉缝制于衣服身上的编号,把自己锁在牢房内不理会看守的命令,并取笑看守。


看守一下子变得不知所措,。:


他们脱光囚犯的衣服、把囚犯进行数个小时的禁闭、没收枕头和被褥、取消囚犯的进餐、强迫囚犯用手清洗马桶、进行俯卧撑或者一些没有任何意义的活动而羞辱囚犯、剥夺囚犯的睡眠、半夜把囚犯拉出来清点人数和进行各种屈辱性的活动。


他们还采用了心理上的分化策略:服从管理的好囚犯会被提供特权,更好的牢房和伙食。随着实验进行,看守们采用的惩戒措施日益加重,以至于实验人员不得不对他们进行提醒。


在实验进行到36个小时的时候,一名囚犯因受到极度精神压力而出现哭泣、咒骂等各种各样的歇斯底里症状而退出了实验。实验仅仅进行了不到两天的时间,“正常的、心理健康”的一个好人已经被一群“正常的、心理健康的”好人折磨得濒临崩溃。


在试验开始的时候,看守和囚犯之间没有任何的差异性;而在试验持续了一周以后,他们之间已经没有任何的相似性了。



4.小阿尔伯特实验


1920年,心理学家约翰·华生和罗莎莉·雷纳从一所医院挑选了9个月大的阿尔伯特进行试验。


在实验开始之前,小艾伯特接受了一系列基础情感测试:他短暂地接触了白鼠、兔子、狗、猴子、有头发和无头发的面具、棉絮、焚烧的报纸等物品。实验开始前,小艾伯特对这些物品均不感到恐惧。


实验正式开始:


第一步,华生把实验室白鼠放在靠近小阿尔伯特处,并允许他玩弄它。这时,他对白鼠并不恐惧,甚至会伸手触摸它;


第二步,当小阿尔伯特触摸白鼠时,华生和雷纳在他身后用铁锤敲击铁棒,制造出刺耳的声音,小阿尔伯特听到巨大声响后大哭起来,表现出恐惧。该过程重复数次;


第三步,把白鼠放在小阿尔伯特面前,且不发出声音刺激。小阿尔伯特此时对白鼠出现在房间里感到非常痛苦,哭着转身背向白鼠,试图离开。显然,这名男婴已经将白鼠与巨响建立了联系,并产生了恐惧或哭泣的情绪反应。


而且,这种恐惧对其他相似的东西也有效。在实验的17天后,当华生将一只兔子带到房间,小阿尔伯特也变得不安。对于毛茸茸的狗、海豹皮大衣,甚至带有棉花胡须的圣诞老人面具,他都显示出相同的反应。


实验引起巨大的伦理争议,实验者被指责扭曲了婴儿的心理,违反学术道德。2009年,有人曾想调查该实验对小阿尔伯特后来的生活的影响,但他们发现婴儿已经在6岁的时候死于脑水肿,因此该实验对其后来的发育的影响无从知晓。

发表
26906人 签到看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