滦平这位村民不得了,让300年的技艺在国内外火了!

发表于 讨论求助 2023-05-10 14:56:27

日前,,河北45人上榜,我市滦平县抡花当代传承人梁志福名列其中。1970年出生的梁志福,是滦平县火斗山乡长海沟门村的农民,靠种地、打工维持生计。他被列入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及代表性传承人名单,靠的是对抡花技艺的痴情守望——无论身陷何种境地,他都不曾放弃他热爱的抡花艺术,他都不曾熄灭守护抡花技艺的热情之火。坚守,让传承了300余年的抡花成了国宝。梁志福说,能够列入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及代表性传承人名单,是对他最大的鼓励与安慰,这说明坚守是对的,也是值得的。

  用铁丝编织花筒,梁志福展示着他的创新发明。

  抡花之美:精彩绝伦

  每年正月,都是梁志福最忙碌的时候,今年自不例外,从正月初五至正月十四,他已演出了4场。

  3月2日,正月十五,梁志福迎来狗年的第五场演出。傍晚时分,,一根2.5米长的扁担两端各挂着一个花筒,花筒内锅铁与木炭已按比例填装就绪。

  晚上7时,梁志福和他的助手们点燃花筒,缓缓转动摇臂。两个花筒在空中画出优美的圆环。火借风势,越烧越旺,广场上“流星”闪闪。大约20 分钟后,花筒转速开始加快,星星点点的火花像跳跃的小鱼四处飞蹿。几分钟后,锅铁开始熔化,燃烧的铁水被一层层甩出来,如流星一般,火花四溅,花架顶端变成了由无数“流星”组成的“伞”,“伞”的直径最大时能达到三十多米。随着花筒转速的增加,高温铁水犹如天女散花,在观众的欢呼声中绽放,流星如瀑,气势恢宏,整个场地流光溢彩、美轮美奂。

  “太牛了!”“啊——”“好看死了!”……惊呼声从广场四周响起。

  “太美了,这种美我感觉无法用语言形容”,来自天津汉沽区的张先生说。

  “过年要的就是这个红红火火的劲儿!看到观众高兴,我就觉得一切都值了。”听着或远或近或高或低的赞美,梁志福被熏黑的脸上露出了笑容。



  抡花之技:已有300余年

  抡花的制作材料简单,但制作工艺要求较高,主要材料有锅铁、木炭、花桶及表演时所用的花架。

  抡花须在晚上进行才能达到最佳视觉效果。表演时,观众要与花架保持几十米的距离,以免被抡花时飞溅的铁水打伤。因为抡花时摇动花架较费力,所以需要20多个小伙子分组轮流替换。

  “我的抡花技艺来源于山东,清康熙年间,我们梁家祖先从山东移居这里,也把抡花带到这里,作为祭祀火神的一种仪式,每年的元宵花会上都会表演,用以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免于火灾。”梁志福说。

  光阴荏苒,时代变迁,但这一技艺却薪火相传,算来至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300多年间,抡花烘托着长海沟门村的过年气氛,也热闹了附近十里八村百姓的春节,成了许多人过年期间必看的一档花会。

  抡花之果:缘于守望

  台上十分钟,台下十年功。绚烂的抡花背后,没有人知道梁志福付出的艰辛。

  作为抡花的第十代传承人,他从13岁开始学习“抡花”制作及表演,1990年正式成为抡花传承人,自那之后,他不断钻研抡花技艺,提高表演效果。通过改进抡花架,改进木炭和锅铁的配比等工序使抡花的效果提升了很多。

  改良后的铁质花架更安全牢固。

  抡花备材料是最大的难题。抡花所需要的木炭必须用桦木或柏木焖制而成,但现在不允许个人私自烧制,所以,每一次他都翻山越岭到丰宁满族自治县上王营子、下王营子去购买。

  “以前经济条件不好,我都骑自行车自已去往回带,每次一走就是两三天。”山上没路,得用镰刀现开路,不下雪路都不好走,下了雪路更是难走得不行。为了减少负担多挑炭,他从来不带水,在山上渴了就吃冰吃雪。到了下王营子或上王营子,挑上一百三四十斤的炭再赶回表叔家住下,第三天再用自行车驮着往家走。“我那自行车也破,掉链子是常有的事,所以每次都特别难。”对于曾经的艰辛,梁志福记忆犹新。

  备炭的条件好了,但制备碎锅铁仍是件难事。为了准备合适的锅铁,他把滦平县所有的废品收购站都走遍了,只要有空他就去转悠,碰到合适的就买回来,就这样一点儿一点儿地攒,他楞是备下了两吨多锅铁。

  靠种地和打工维持生计,梁志福家的日子,一直都是紧紧巴巴,但并不富裕的梁志福对于抡花却十分大方,买炭、备铁、雇人、雇车、给团队成员购买意外伤害保险……只要与抡花有关,他就倾尽所有、尽力而为。自己的钱花完了,他找亲友借,找有经济实力的熟人拉赞助,甚至在2015年到拉海沟农村信用社借下了2.5万元贷款。

  梁志福几十年的坚守,换来了抡花的春天——2009年,,并申报承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获得成功;2012年,抡花被列入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4年,;2018年1月,抡花成为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梁志福同时成为代表性传承人。

  随着抡花获得荣誉等级的提高,滦平县有关部门对抡花的投入也相继加大——以前梁志福没有固定的演出场所,为了找到平坦、开阔的场地,每一次都在大片的庄稼地里表演,演出结束从头到脚甚至裤兜里都是土。2015年,滦平县政府出资,在大店子村修建了抡花广场;从2016年开始,梁志福每演出一场滦平县文化旅游局便给他补贴5000元;2017年,有关部门出资在广场边的山坡上修建了木栈道及观看平台;2015年和2017年,有关部门两次出资为抡花项目修建库房。

  “有人说我这下发了,那是他们根本就不知道表演抡花的花销有多大。每次表演,砸锅、碾压锅铁、筛铁、挑铁都得雇五六个人,每个人工钱百八十元;每次雇车得花300元;表演得雇20多人,每个人工钱100—150元。这些加到一起就是近四千元。我还得买炭、买铁、编花筒呢?根本就没什么剩余。我还是我们村的花会会长,偶尔有点剩余,我还得买些扇子、旗子、锣鼓等花会用品,要不,我借那两万五千元贷款也不至于到现在都还不上。”说起这些,演出场上那种灿烂的笑容从梁志福脸上消失了。

  “以前守着是为了玩,觉得这是祭祀火神的一种仪式,演主要是为了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免于火灾,对全村百姓的生产生活都有帮助,我就当是做好事积德了。现在,抡花成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我作为传承人更得守好了,说什么也不能让这个国宝葬送在我手里。”梁志福说。

  眼下,梁志福正在琢磨对抡花的技巧和装置做些改进,争取做出多层花效果;此外,他还在尝试往材料中加入一些其他物质,以求抡出五颜六色的“花”来。

  去年下半年,梁志福收了两个徒弟,下一步他打算动员侄子和外甥也来当学徒。“抡花的保护、传承与发展离不开人,人多有利于它的传承与发展,我愿意把我的全部技艺传授给喜欢抡花、愿意为抡花付出的人。”梁志福说。

发表
26906人 签到看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