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建在垃圾堆上

发表于 讨论求助 2023-05-10 14:56:27

引子


菲国正午,日光火辣辣地往大地泼洒,无处可匿。我们去海边的学生家吃饭,第一次亲眼目睹,以往在国内纪实节目中才看得到的景象。


垃圾堆上的房子



堆成山的垃圾,碎木板、锈铁皮拼成房子的形状,尼龙绳四处搭起来,挂着五颜六色的衣服、床单,女人们蹲在垃圾堆与垃圾堆之间,洗衣服或是做饭,男人们赤膊穿短裤趿夹板拖,看着地面眼神空洞。

小孩子到处都是,踩在垃圾堆上欢快地跑,大一点的,勾腰在一堆垃圾中翻找着什么。他们皮肤黝黑,看你时眼神带着点怯懦,瞳孔幽深,柔柔地散着点亮亮的光。

如果,亲眼所见。实在难以表述自己拍下这些照片时心里的感受。沿途当地人们亲切友好地朝我们笑,目睹周边一切,爱笑的Shine,也笑得艰难。


我站在踩在上面便微微凹陷的垃圾堆上,头顶是纳沃塔斯毒辣的太阳,孩子在身旁跑,海风吹起五颜六色的床单。

就像周身覆了一层厚厚的沥青,我的心重重地沉下去,不断往下掉往下掉,想挣扎想呼救,却怎么也喊不出声。

是了,就是这种感觉,看不到希望的绝望,抓不到支柱的无力。

终于忍住了眼泪,我想任何一个旁观者,面对此情此景,眼泪都只是无谓的情绪,毫无意义。


这里住着当地一家人,瓶子后是门


生存状况堪忧?


直到此刻,结束今天的教学任务后,我搬了椅子坐在Day Care中心三楼休息室的角落,用手机记下这些见闻,终于忍不住呜呜呜地哭起来。


这是来菲一周以来,第一次排山倒海般的难过。

这些天,想了很多,关于贫穷,关于爱情,关于生死,想明白许多事,也想不明白许多事。我不明白,为什么,同样都是爸爸妈妈生养的,都是一样的五官,一样的生理构造,为何人类际遇相差如此悬殊。



眼前的一切,一次次冲击我的极限。


在国内,环保主义者常常批判某地区卫生质量差,居民生活质量堪忧;我们的天气预报,常常报道雾霾、浓烟、空气污染,PM2.5指数;我们抱怨自己住的小区绿化带不够大,城市汽车尾气排放量太大,工业废水太多……

可是,如果你,亲眼来看看这里。



垃圾堆上的主妇


学生家坐落在海边的巷子里,弯弯枴拐,躬腰侧身走进去,搭起来的棚户里蜗居着两个大人和三个孩子。

进去后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门旁破旧柜子上贴着的的像。不禁感叹,狭仄的生活空间,恶劣的居住环境,也无法抹去根植生命深处、揉进每一处细节的信仰。



第一层的小小空间是客厅和厨房,只能容纳一张桌子、几个凳子和一把长条椅子,屋里白天也亮着灯,夹着海风的日光从厨房里的小窗户涌进来,拂过墙上挂满的孩子的毕业照(这里的小孩学期末喜欢穿学士服拍照),自制的楼梯也贴着花。房间里还养着一只猫,毛色雪白,问了才知主人每周给猫洗两次澡。



我们坐下吃饭时,孩子妈妈还在厨房里忙碌,洗净丈夫出海潜水打捞的海贝,煮好了一定要让我们尝尝。从小冰箱里拿出可乐,给小儿子倒了小半杯,又给我同行的伙伴斟满。转头时,灿烂地笑,眉毛用棕色眉笔浅浅描过,口红精巧地勾出唇线,火辣的红,想起Chanel女士说的那句:


If you are sad, add more lipctick and attack.



我喜欢这种困窘中仍小心翼翼保持的自尊和自爱,以及对生活矢志不渝的热爱。


这便是罗曼罗兰所说的英雄主义了:

世界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那就是看清生活的本质后,依然热爱生活。


是的,我住在海边的贫民窟,出门踩在咯吱咯吱响的木条上,下面堆积着一层又一层的垃圾。丈夫每天赶早趁氧气充足时出海,冒着生命危险潜水打捞海贝,卖了换钱,养育三个尚未成年的孩子。我的家很小很破,甚至根本算不上房子,但我爱这个家,把它打理得干净整洁。家徒四壁又怎么样呢,贴上大朵的花、贝壳,让丈夫和孩子们感受到家的温馨。孩子的教育是不可忽视的,所以我把他们的毕业照,装裱进相框,挂在墙上以示鼓励。



啊,对了,我还养了一只猫咪呢,坚持每周给它洗两次澡,哪怕这怕水的小东西每次都要抓我挠我。总觉得吧,垃圾堆里长大的宠物,也要给它最基本的外在体面哇。


今天有客人远道而来啦,我倾其所有,做了炸鱼、土豆炖肉,拿出很少给孩子喝的可乐,饭后摆上香蕉。送客人回学校的时候,为他们拦了辆tricycle,提前给了车费,宾至如归。


——Navotas到处都是这样能干、乐观、顽强的女性,她们是女儿、妻子、和母亲,每一个角色,都大方得体。

如果,人生是一场场演出,我们生在不同的舞台,出演不同的剧本,也许有人戏服不够鲜艳,舞台不够广阔,剧本不够精彩,但还是有人,认真、积极、乐观地演好每一幕。

第一次做人,我已经很努力了。


此行的希望


珍视在这里看到的一切,因为每一幕,都藏着外来游客也许永远也看不到的贫穷、温情和坚韧。日本茶道里说"一期一会",今日异国相遇,何时后会有期?

我不知道。只能趁记忆尚且温热,怀着满心的爱与痛,记下这里的人和物。



看着垃圾堆上房子的照片,写下这些文字,还是满心悲戚,一如家乡冬夜大雪覆盖,窗外却是马尼拉灼热的日光。


某种意义上而言,这趟行程是一种双重的残忍。

★ ★ 于我们,这些家庭条件、生存和生活状态比当地人们好太多太多的外来者而言,亲眼目睹贫民窟里触目惊心的赤贫、疼痛和哀嚎,沉重心疼却只能旁观路过——心痛却无药可医无计可施,此为残忍之一。

★ ★ 于这里的孩子而言,也许透过我们的到来,孩子们看到了另外的世界,可是这些存在,也许是他们一辈子也无法企及的泡沫——像隔着玻璃无法触摸,可望而不可即,此为残忍之二。

可我却殷切地希望,正如破茧成蝶,凤凰涅槃,雨后彩虹,要走出困境,必须从麻木、冷漠、短视的温床中抽离开来,直面真相。这确实是一种残忍,却也能生发出勇气和力量。

★ ★ 于我们,这群空有一腔热血却给不了太多实质性帮助的大学生而言,希冀此行能让我们学习当地人民的淳朴、乐观和慷慨,以及顽强的生命力和百折不挠的韧性,回国后,能深切体会到"惜福"二字的深刻内涵。我们脚下所站着的土地,绝不是这个世界的全部。别用你看到的东西,去衡量一切。

★ ★ 于孩子,我从未奢望两周的教学(手工、游戏、画画、音乐等)真的能启迪他们的心智,不是他们不够聪明,而是我们这些志愿者实在渺小。我希望的是,短暂的陪伴,能够向这些孩子呈现不同的生命个体,由此激励他们追寻更多的可能性。




就像在教堂门口遇到的孩子,分别时大声跟我说:"I will go to China!"(我会去中国的!)
就像在Bulakan PPF工作中心附近遇到的女童,跟我说长大了想去外面看看,我勉励她:"Trust in yourself and be brave."(要自信且勇敢)
就像孩子课间争先恐后地要看我们手机中在国内拍的照片,指着那些新奇的人与景,用我们听不懂的塔加洛语兴奋地大声交谈,眼里放着光。

……


未来如何,除了上帝,谁能知晓呢。下一秒会发生什么,我们尚且不知。


所以,在谜底揭晓之前,这些孩子,应该被给予机会,给予可以看到更多可能性的机会。哪怕在可望而不即的当下,会有幻灭和疼痛。

就像一个新生儿的诞生,必将见证母亲分娩的阵痛,此后才能看到这个世界的明亮与黑暗,美好与丑陋。只有残忍地把脐带剪断,才能开始百味杂陈的人生。

如果,我们的存在,能够在"告知更多可能性"的职责上,起到一丁点的作用,那么Shine会觉得,不虚此行,何其有幸。



(昨日从Bulakan回程车上,伙伴打趣说,那个在教堂广场追着我们的车嚷着说以后要去中国的小男孩,也许十年后真的在电视台循环播放寻人启事呢,寻多年前一面之缘只知英文名叫Shine的中国女孩。我笑起来,不置可否,未来谁知道呢。)


一个人当下的困窘、艰难、赤贫从不可怕,可怕的是,自动屏蔽一切未知的可能,自我麻痹与封锁。

我期盼着,成长在垃圾堆上的孩子,不因脚下的肮脏而束缚视线,能看到更广大的世界,也能去到更广大的世界。


我希望,这些常年生活在黑暗巷落里的孩子们,能够看到光,并且做勇敢的追光者。


幽暗的巷子外是光啊


反思:关于出路……


身处贫民窟,我们每天教学任务结束后会总结探讨,尝试找寻摆脱贫困的出路。可惜这个命题太大,几乎无路可寻。

只是想起那日和当地老师在大太阳底下走,看到路边的许多tricycle车夫面孔都很年轻。菲律宾大学之前的教育都是不收费的,可还是有很多孩子中途辍学,或许就这样一辈子当了车夫,到了合适的年龄,结婚,生一堆的小孩。


当地市场,你见过这种食用油也要分装成塑料小袋卖给买不起整瓶装的赤贫吗?


老师悲戚地解释说:"They don't want school, they want money."(他们想要的,不是读书,他们想要的是钱)


我小心翼翼地回问:"So do you believe education really can change children's life?"(所以您相信教育真的可以改变孩子的命运吗?)


出生且成长在贫民窟,现年三十九岁已是四个孩子母亲的纳沃塔斯幼儿园女老师,深深地看了我一眼,没有任何犹豫地答:"Yes, yes, I believe."(是的,是的,我相信。)

她的眸子很深,对视的那一眼,贫民窟路边垃圾堆的苍蝇在飞,身旁躬腰奋力踩车的年轻男孩子慢慢地经过,我突然觉得眼眶有点湿。

后来我们一前一后沉默地走,再没有多余的话。



国情不同,教育改变一个人的命运的例证,或许在这个贫困的角落需要积累几代的时间才能实现,可是,有些问题的解决方案本就无法一蹴而就。

或许贫穷从来都是一个过程,这片土地,是否能借鉴中国成效显著的精准扶贫政策,还有明天如何,明年如何,我都不知,只默默希冀,作为全体人类一份子的我们,能有越来越多的人,把自己置身于加速减少贫困的这一过程之中。

美好的东西,一向值得挣扎和等待。

Everything good is worth suffering for.



今天开始读台湾小伙伴带来的书《雨季的孩子》(西班牙驻亚记者 大卫 希门内斯著),、:


"持续不断的天灾与人祸,让他们连最基本的温饱都成为奢侈的梦想。他们必须,在荒谬又不公平的世界中挤出一点点生存的空间。然而,在他们疲弱的小小身躯里,却仍然深藏着'期待明天'的坚毅和希望;这份韧性,让人感动、敬佩,但也让人不舍、心痛。


……旅游文学书……它没有带我们去看光鲜亮丽的观光景点或是亚洲迅速崛起的经济奇迹,但它让我们看到隐藏在黑暗角落中不屈不挠的人性与生命力。它更让我们检视自己,我们是否成长在和平、安逸中,因而遗失了最基本的怜悯之心?我们是否努力防止历史的遗恨与解不开的心结持续延烧到无辜的下一代身上?而最重要、但也最困难的就是,全球化的世界,我们有能力集结力量,有效地帮助这些雨季的小孩改写他们的人生故事吗?我,没有答案。"


坦白说,写了这么多琐碎文字的我,也没有答案。


唯一能做的是,真实地记录下这里我见到的一切,呼吁更多遥远的关注。

有感动的读者,请随手转发这篇文章,让更多的人看到这些我们也许从未留意过的存在。阅读和转发,是对写作者最好的鼓舞。

谢谢你读到这里。
Shine 20180205 于Navotas.

发表
26906人 签到看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