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女人·圪湾子路

发表于 讨论求助 2023-05-10 14:56:27

为了祖国的未来,快来关注我们吧

从我记事开始,奶奶便带着我翻过一座小山圪梁,去村里串门。今天去的是这家,明天就去那家。但不管去哪里,总要走过同一条路,我给那条路取了名字,叫“圪湾子路”。

这是一条小路,时缓时陡,又弯弯绕绕的,真好像一条麻花似的。奶奶在前面走,我在后面紧抓着她的后衣角,生怕被丢了,再也找不到回家的路。奶奶的脚也大,走起路来简直像飞一样,我只好乖乖地迈着勤快的小碎步紧随其后,三步两步的呼应着她健硕的步伐。有时,实在跑不动了,只好歇下来好喘口气,然后接着跑,接着跟。再歇,再跑,再跟,这样反复几回,我便再也走不动了,也追不上了,只好坐在路边的土台子上,喘着,叫着。串了几次,路也比较熟了,就感觉有时应该要歇一下。因为只要她绕过去几个土湾子,奶奶就会走回来找我,我便会重新抓上她的后衣角。

一次,在一个婆婆家,我在门口听见一个好像比我大的小女娃叫了一声“麻”,紧接着就是刚睡醒时的哭声。我便不由得感到一阵恐惧:什么是“麻”?平声?总不是叫上声的“妈”吧?身上不由得一颤,连忙跑出门外去,坐在人家的石磨上,直等到奶奶说要回了,我才敢滚下来。回来的路上,奶奶问我为什么跑?我不说话。她好像什么都明白,就笑着说:“憨汉,那个娃娃是叫她妈,别怕。”虽然我听不懂究竟是哪个词,但我还是觉得好像真的有一团麻似的黑乎乎的东西比缠绕在我的心里。从那以后,我就再也不想跟着奶奶了,也不愿再走那条总让人想起会碰见“麻”的那条路了。

转眼已到了不得不上幼儿园的年龄。母亲便带着我去学校跟了几天。后来便不想去了,就在家又呆了一年。七岁时,母亲说什么也要我上学。我不去,她拾起笤帚抡在我的身上,拉着我又踩上了那条土路。我哭,她打,到了学校由她陪着呆一天,第二天又不想去,又是打和哭。整整两个星期,天天如此。那个星期一早上,我才仿佛看到了她那种坚决的眼神,体会到了她心里的想法:一定要上学。我才顺顺溜溜地挂上书包,正式踏上了那条恍若存有噩梦的求学的圪湾子路。

五年级时,学校来了一位年轻的老师,那是我见过的最好看的老师。我常常借着听课的时间悄悄欣赏她的头发和服装。有时她会扎马尾束,一直垂到腰间,当她转身去黑板写字时,我的鼻子里就会充满了洗头膏的香气。那应该是一种神秘的洗发水,不过我敢肯定绝不是我家平常洗头时用的洗衣粉散发出的味道。偶尔,她会穿着一身军装从学校大门一直飘过我们的教室,最后才进入办公室。那种军装绿,我只有在语文书的插图里见过。为了引起她的重点关注,当年我就在班里就考了个第三名,虽然班里共有七个学生,但我总认为只要得了奖状,就正式有资格和老师交流些其他的事情,同时也不辜负我喜欢老师的一片心。

那一年,我卯足了劲地学习。老师也常常会把自己仅有的一本教学参考书送给我看,这应该是只有老师才能享受的“特殊待遇”了。当然,学校的教学条件很差,老师通常会让学习委员把整个黑板都抄满习题,再让同学们抄在作业本上。很荣幸的,我就是那个唯一可以拿着习题书替老师“工作”的普通学生了,其他班干部也要靠边站。每次抄题,我都认为那是一件专属于我的“国家大事”,我则在自己的疆土上驰骋千里,指挥着千军万马快意人生。我的学习成绩越来越好,同时也觉得自己与老师的心是越来越近了。

有时,明明很容易的一件事,可就是迟迟做不到。慢慢地,我的课业任务多了,便经常一出校门就要狠狠地吸上一口气,然后就憋着这一口气奔回家,以缝纫机打针一般的速度在那台供我写字的缝纫机台面上勾勾划划。做完后,饭往往没有熟,我就立在老家的硷畔上望着老师从我家里坡底的公路上骑车回家。望了连续三星期了,好多次我都想在硷畔上大声喊她,想告诉她我家就是在自己站的那个方向,却怎么也开不了口。村里人常说一句话叫做“眼眼巧,手手拙”,我想我大概是名副其实的“嘴嘴拙”。

后来,我发现老师竟然不骑车了,改成步行回家了。我便谋划着邀请老师与我同行,走那条我小时候就走的路——圪湾子路。老师问:“那条路你熟吗?”我答道:“没问题,走那条小路一定比你绕大路更快回家。”老师笑了,牙齿很白,我那忐忑的心也放下了。很不巧,有一段路却被修路人倒满了土。糟糕,没路可走了?我顿时感到脸上火辣辣的,自己这不是做了一件世界上最愚蠢的事吗?这不是在欺骗老师吗?情急之下,我便用脚在前面使劲踩几下,然后夯实路基。再踩再夯,心怕夯不实糟蹋了她的皮鞋。把老师送到大路上时,那双步鞋里已装了厚厚的一层土,脚掌也有点疼,但心里的幸福无法言表。以后的日子,每天我都像希望天气晴朗一样,希望老师和我再同走那条路。

圪湾子路,是一条温暖的路,是一条坚决的路,是一条通向智慧大门的路。时光荏苒,永不再返。那条儿时走过的圪湾子路已再也走不通了。然而,我却常常忆起那条路,那条由三个女人铺成的人间至爱的路。

(1937字)

她的眼睛同灯光重叠的那一瞬间,就像在夕阳的余晖里飞舞的妖艳而美丽的夜光虫。

                       ——川端康成《雪国》


扫码二维码关注我们

微信号:sspzyxx


发表
26906人 签到看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