诶!那个大唐妹子!

发表于 讨论求助 2023-05-10 14:56:27

晓日穿隙明,开帷理妆点。

傅粉贵重重,施朱怜冉冉。

柔鬟背额垂,丛鬓随钗敛。

凝翠晕蛾眉,轻红拂花脸。

满头行小梳,当面施圆靥。

最恨落花时,妆成独披掩。

——元稹《恨妆成》


       、经济高度发展,文化艺术繁荣昌盛的时代,是封建文化灿烂光辉的时代。在这个民风开放,甚至以胖为美的璀璨时代,女子妆容的发展也是缤纷夺目,许许多多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妆容也在历史长河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然而不少迥异于现代审美的独特妆容,到底是丑是美呢?

       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大唐的妆容,到底是什么样子。




一、铅粉


中国妇女使用妆粉最晚在战国时期就开始了。

最古老的妆粉从成分区分,分为两种,一种是用米粉研碎而成,故粉字从米从分;

另一种妆粉是将白铅化成糊状的面脂,俗称“胡粉”。由于是化铅而成,所以又叫做“铅华”,也称“铅粉”。

两种粉都是用来敷面的,使皮肤保持光洁。



二、面脂


胭脂又称作燕脂、焉支或燕支,是面脂和口脂的统称。关于胭脂的起源,传说是起于商纣时期,是燕地妇女采用红蓝花叶汁凝结为脂而成,因为是燕国所产得名。

东晋王嘉《拾遗记.卷七》中写魏文帝美人薛灵芸拜别父母后入宫,一路上泪下不止,用玉唾壶承泪,到京师时,壶中泪凝如血,这红泪一定是因为沾染了脸上的胭脂。

由于唐代崇尚“红妆”,是以胭脂在唐代时尤为盛行,如诗中有云“三千宫女胭脂面”,王建《宫词》中也写道:“归到院中重洗面,金花盆里泼红泥。”说的是一个宫女在盥洗完毕后,脸盆中有如沉淀了一层红色的泥浆。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记载:“贵妃每至夏月,常衣轻绡,使侍儿交扇鼓风,犹不解其热。每有汗出,红腻而多香,或拭之于巾帕之上,其色如桃红也。”说杨贵妃红妆之重,连擦汗的帕子都染成了红色。


三、黛眉


       唐女画眉千奇百态。唐代女子用青黑色颜料将眉毛画浓曰“黛眉”。黛:“染青石谓之点黛。” 黛石,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历史资料。当时妇女修眉,还要刮净额毛“黛,以示提倡。如鸳鸯眉、小山眉、五岳眉、三峰眉、函烟眉、拂云眉、倒晕眉、挂叶眉、黑烟眉、半额眉等。最常见的是蝴蝶眉。”张籍《倡女词》中记。白居易的《上阳发白人歌》中描述”以及”等都是记载了画眉的长、短、宽、窄和浓淡。李商隐诗,“长眉以能画”,可见流行之盛。




四、花钿


      花钿,是将各种材料剪成的花样贴于额前。在唐代,花钿除圆形外,还有种种繁复的形状。唐李复言《续玄怪录·定婚店》说韦固妻“眉间常贴一钿花,虽沐浴、闲处,来尝暂去”。

      剪花钿的材料,有金箔、纸、鱼腮骨、鲥鳞、茶油花饼等多种。剪成后用鱼鳔胶或呵胶粘贴。从出土传世文物图像材料所见,花钿有红、绿、黄三种颜色,以红色为最多。


五、面靥


       唐代还流行一种面部妆饰叫“面靥”。面靥与斜红不同,它是施于面颊酒窝处的一种妆饰,也称“妆靥”。更古老的名称叫“的”。刘熙《释名·释首饰》“以丹注面曰‘的’”,即指此。根据传说,妇女在脸上注“的”,原来并不是为了妆饰,而是宫廷生活的一种特殊标记。当一位宫女月事来临不能接受帝王的“御幸”,而又难以启齿时,只要在脸上点上两个小点即可表意。以后这种做法被传到民间逐渐变成一种妆饰。

      “面靥”通常以胭脂点染,也有用金箔、翠羽等物粘贴而成。在盛唐以前,妇女“面靥”一般多作成黄豆大小的圆点 ;盛唐以后,有的形如钱币,被称为“钱点” ;有的如杏核,被称为“杏靥”。也有饰以各种花卉的,俗谓“花靥”。晚唐五代以后,妇女“面靥”妆饰之风愈益繁缛,除了施以圆点、花卉之外,还增加了鸟兽图形,有的甚至还将这种花纹贴得满脸皆是。


六、斜红


      从唐代墓葬里出土的女俑,脸部常绘有两道红色的月牙形妆饰,这种妆饰色泽浓艳,形象古怪,有的还被故意描绘成残破状,远远看去,宛如白净的脸上平添了两道伤疤。这种妆饰被称为斜红。

  据张沁《妆楼记》记载,三国时,魏文帝曹丕的宫中新添了一名宫女,叫薛夜来,文帝对她十分宠爱。一天夜里,文帝灯下读书,四周有以水晶制成的屏风。薛夜来走近文帝,不觉一头撞上屏风,顿时鲜血直流,伤处如朝霞将散,愈后仍留下两道疤痕,但文帝对她宠爱如昔。其他宫女有见于此,也模仿起薛夜来的样子,用胭脂在脸部画上这种血痕,名叫“晓霞妆”。时间一长便演成一种妆式——斜红。



七、点唇


       唐岑参《醉戏窦美人诗》中 “朱唇一点桃花殷”说的就是女子红唇之美。《唐书》中记:“腊日献口脂、面脂、头膏及衣香囊,赐北门学士,口脂盛以碧缕牙筒。”说用来盛口脂的容器是雕花象牙筒,可见口脂在唐代诸多化妆品中是多么被重视和喜爱。

唐代人把抹口脂又称为点唇,僖宗年间,口脂的种类计有石榴娇、大红春、小红春、嫩吴香、半边娇、万金红、圣檀心、露珠儿、内家圆、天宫巧、洛儿殷、淡红心、猩猩晕、小朱龙、格双唐、媚花奴共十六种,并称为胭脂晕品。 



八、额黄


南北朝开始,一直到唐时,女子们大多喜爱在额间涂以黄色,作为点缀。因黄颜色厚积额间,状如小山,故亦称“额山”。唐时又有一种专蘸鸦黄色的方式,称为“鸦黄”。

南朝宋吴曾《能改斋漫录·事始》记载:“张芸叟《使辽录》云:‘胡妇以黄物涂面如金,谓之佛妆。’予按:后周宣帝传位太子,自称天元皇帝,禁天下妇人不得施粉黛。自非官人,皆黄面墨妆,以是知虏妆尚黄久矣。”

由此可见,我国古代女子额部涂黄的风习,同贴花钿一样,起源于南北朝或更早些,同时与在中原的广泛传播有关。

        南朝梁简文帝《戏赠丽人》诗:“同安鬟里拔,异作额间黄。”唐李商隐《蝶》诗:“寿阳公主嫁时妆,八字宫眉捧额黄。”唐温庭筠《照影曲》:“黄印额山轻为尘,翠鳞红樨俱含频。”唐虞世南《应诏嘲司花女》诗:“学画鸦黄半未成,垂肩禅袖太憨生。”

        “额黄”是以黄粉涂抹额头。

   “鸦黄”是以黄粉涂抹双眉中间,又称“眉黄”。

   “靥颊涂黄”是在面颊涂抹大面积的黄色,时名“拂妆”。






看过了这些,你对大唐的妆容特点有没有一些了解了?

那么接下来就欣赏一下原汁原味的大唐之美吧!


周昉《簪花仕女图》局部



张萱《捣练图》局部






北京服装学院 时尚传播学院  时尚传播专业 2015级

姓名:窦苗儿

指导教师:赵春华


相关链接:
时尚传播+服装表演学硕士研究生学科方向介绍

2018本科艺术类专业招生|摄影专业+表演专业|时尚传播学院


发表
26906人 签到看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