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慎交游考略

发表于 讨论求助 2023-05-10 14:56:27


[摘要]黄慎是活跃于清代康、雍、乾三代的著名画家,“扬州八怪”之一。他也是一位诗人,有诗集《蛟湖诗钞》传世。他一生足迹遍及江淮,交游广泛。关于黄慎的交游情况至今研究较少,笔者根据黄慎及其同时代的众多作家的文集,对黄慎的交游作一番梳理,从而大致勾勒黄慎一生的交游事实。

[关键词]黄慎   清代   交游

黄慎(1687——约1770),清初宁化人。初名盛,字公懋,亦作躬懋,后改名慎,字恭寿,号瘿瓢山人。黄慎有《蛟湖诗钞》,同乡雷鋐(号翠庭)认为黄慎画不如诗,“或谓山人画与字可数百年物,诗且传之不朽。”(瘿瓢山人诗集序)考察黄慎的交游情况,对于了解其生平经历、思想以及文学创作都大有裨益。下面就黄慎的交游情况进行较为详细的考证。



一、与郑燮的交游

 郑燮(1693——1765),字克柔,号板桥。他与黄慎都是清中叶著名的“扬州八怪”成员,“扬州八怪”中,黄慎与郑燮的交往最密切。据清人清凉道人《听雨轩笔记》载,黄慎“居广陵最久,与郑板桥为莫逆交”。黄慎先后两次入扬,他第一次到扬州是在雍正二年(1724。郑燮是江苏兴化人,黄慎与郑燮相识约在雍正四年(1726),这一年夏五月,黄慎作《钟馗嫁妹图》,图上端偏左有郑燮隶书,题的是一首七绝:五月终南进士家,深怀巨盎醉生涯。笑他来嫁婵娟妹,已解宜男是好花。同年,黄慎在扬州用瘿木制成“瘿瓢”,后随身携带,书板桥《道情》十首(初稿)。雍正五年(1727),黄慎返宁化接母至扬州;五月,于广陵雅阁草书板桥《道情》词卷。雍正六年(1728)八月,黄慎在扬州天宁寺以“米法”作《山水》册页,时与郑燮、李鱓同寓寺中。在这幅《山水》册页上,郑燮题有一首七绝:苍茫一晌扬州梦,郑李兼之对榻僧。记我倚栏论画品,濛濛海气隔帘灯。乾隆五年(1740)四至六月,郑燮住在扬州枝上村,为黄慎《山水册》(十二开)题跋。乾隆七年(1742),郑燮作《绝句二十一首》,其中有一首写黄慎。诗曰:爱看古庙破苔痕,惯写荒崖乱树根。画到精神飘没处,更无真相有真魂。乾隆十一年(1746)至乾隆十七年(1752),郑燮任山东潍县令,在这期间,郑燮写了一封尺牍寄给黄慎。全文如下:足下因钟馗出处无据,故坚拒孔公之情,却还其金与纸,不愿作此荒唐画,此画家之审慎也。乃孔公不加细察,迁怒于足下之身,危言相逼,饰词中伤,竟欲置人于死地,毒哉孔公,手段何若是其辣乎!画虽小道,然于诲淫诲盗,败坏纲常名教,牵引人心,或涉离奇怪妄,事无考据者,本不当昧然下笔,惹人讥嘲笑骂,自贻其辱。钟馗既无其人,斩鬼更无其事,如果著墨,足下拒之,情真而理合也。罗两峰善画鬼趣,凭空落墨,任情设境,千态万状,兴趣兼到。画非不佳妙,而人有好之,亦有非之者,正以其荒唐无稽故耳。有一种蔓生之菜,叶圆而厚,名曰蔠葵。故《考工记》云:“大圭长三尺,杼上终葵首。”盖言圭首圆而厚如蔠葵,齐人谓椎为蔠葵,又因其音而广之,遂以蔠葵讹为钟馗焉。世俗不察,悬空冥构一神像,铁面虬髯,幞首长袍,手执一帷以击鬼,状殊狰狞可怕。文人之好事者,又架空楼阁,戏为之立一传,谓为开元进士,刚正不阿,严而有威,忠贞而死,死后为神,善啖鬼卒。悬其像于堂中,足使诸邪退避,辟除不详。相沿既久,心而不察,钟馗神遂即真矣。其实皆文人寓言,何足为据。足下禀无稽不画之旨,不因金多而动心,不以威逼而屈志,毅然拒却,是真气骨崚嶒,见识远大,画师中之铮铮者!燮虽欲不为拜倒,不能也。今日因威力与陷阱交逼,为图自保,不得不遁而去之。然有知之者,必不谓足下畏怯而潜踪,皆因远害而高飞,微特清名不损,大笔之流传,且因此而益高贵,得不谓之画以人重乎。黔中多炎瘴,伏维珍摄自爱!燮顿首启。这封信中,我们可以得到以下信息:一、黄慎因为拒绝为孔公画钟馗斩鬼,逃往黔中郡(今湖南省沅陵县);二、郑燮对黄慎这种“威武不屈”的节操表示敬佩。读完这封信后,我有一个疑问:“不愿作此荒唐画”中的“荒唐画”的具体内容是什么?是钟馗像吗?不是。因为黄慎画过很多钟馗像。比如《钟进士降福图》、《钟馗啮榴图》、《钟馗执蒲图》等等。所以根据郑燮信中句子来看,我猜想“荒唐画”当指钟馗斩鬼像。证之黄慎现存画作,也确实未见类似作品。从这封信的内容和语气可以看出,郑燮与黄慎关系密切。乾隆十八年(1753),卢见曾复任两淮盐运使,乾隆二十年(1755)三月三日,卢见曾在扬州举行红桥修禊,四月,招集诸名士二十余人,集红桥观赏芍药,其中有黄慎、金农、郑板桥、马曰琯、马曰璐兄弟等人。黄慎在这次聚会上作有一诗:

东阁重开客倚栏,醉中出示塞图看。玉关天迥驼峰耸,沙碛秋高马骨寒。经济江淮新筦钥,风流邹鲁旧衣冠。只今重对扬州月,笑索梅花带雪餐。

                   ——《卢雅雨鹾使简招并示<出塞图>》

《郑板桥全集》(卞孝萱编,齐鲁书社1985年版)中有《和雅雨山人红桥修禊》、《再和卢雅雨四首》并不是作于1753年,而是作于乾隆二十二年(1757),这一年三月三日卢见曾在扬州主持第三次红桥修禊,郑板桥、金农、袁枚、罗聘、厉鹗等名士参与了这次盛会。1757年,黄慎已经离开扬州,启程回闽,所以并没有参与这次红桥修禊。乾隆十九年(1754),郑燮在黄慎《月夜游平山图》上题诗二首(七绝):箫鼓无声灯火寂,扁舟独系青山侧。海月孤光出冷云,高人影与千松立。   冷淡山情厌客多,最宜孤杖入藤萝。月明风静一声鹤,兀兀西楼倚绛河。黄慎在此图上有题记:甲戌中秋,璞庄坛长先生招集同学诸子泛舟平山堂,坐桂花树下分韵,因作是图,并系诗于后......惜《蛟湖诗钞标注》未收录黄慎在这一天作的诗。乾隆二十一年(1756)二月初三,黄慎参加了郑燮在竹西亭发起的酒会,与会者共九人。郑燮作《九畹兰花》并题识,以纪其盛。题识文字如下:乾隆二十一年二月三日,予作一桌会,八人同席,各携百钱以为永日欢。座中三老人、五少年:白门程绵庄、七闽黄瘿瓢与燮为三老人;丹徒李御萝村、王文治梦楼、燕京于文濬石乡、全椒金兆燕棕亭、杭州张宾鹤仲谋为五少年。午后朱文震青雷又至,遂为九人会。因画九畹兰花以纪其盛。诗曰:天上文星与酒星,一时欢聚竹西亭;何劳芍药夸金带,自是千秋九畹青。座上以绵庄为最长,故奉上程先生携去。可惜《蛟湖诗钞标注》未收录黄慎在这次酒会上作的诗。乾隆二十二年(1757),郑燮在黄慎《黄漱石捧砚图》上题诗:铁砚犹穿况石头,知君心事欲千秋。文章吐纳烟霞外,入手先亲即墨侯。郑燮还写过这么一首诗赠黄慎:闽中妙手黄公懋,大妇温柔小妇贤。妆阁晓开梳洗罢,看郎调粉画神仙。具体作年不详。

综上所述,黄慎和郑燮的关系是非常密切的。



 

二、与杨玉坡的交游

杨玉坡,生年不详,名开鼎,字峙堂,号玉坡,老年称竹居士。清代扬州府江都县人。乾隆四年(1739)己未科进士,曾官翰林院编修。授山东道御史,劾江南河道总督白钟山“匿灾不报”,白落职。以劲直著名。乾隆十四年(1749)任巡台御史兼理学政,终官湖南衡永郴桂道,所治均有善政。乾隆四十七年(1782)卒于官。工八分书,著有《双松堂诗存》。杨玉坡生平交友重气节,好周济贫乏亲友,优礼寒士。

雍正五年(1727),黄慎自扬州回宁化接母亲,偕弟(黄达)奉母至扬州供养。黄慎的好友杨倬云在刻竹草堂举办了一个小型酒会为黄慎接风,请了当地名士马荣祖、贺吴村、杨玉坡等人作陪。黄慎与杨玉坡在这次酒会上成为莫逆之交。事后,黄慎写了一首《小集刻竹斋》以纪其事:绮丽爱新诗,狂呼歌雪儿。兴来晨独往,醉问夜何其?云窦龙牙草,凤仙麂眼篱。重逢行乐地,谁似少年时。乾隆十四年(1749),黄慎应杨玉坡的邀请赴台湾,途经长汀、龙岩、南安、泉州、厦门等地,因故折回。这一年黄慎写了两首七律寄给杨玉坡,即《答杨侍御玉坡简招入台原韵》二首,诗曰:

其一

白首尊前梦里疑,昨宵书到感君知。

节持龙虎排山日,牙建鲸鲵跨海时。

早上蛮方风土记,遥传旧雨驿筒诗。

廿年曾作扬州客,落拓谁怜泣路歧?

其二

曾记江南二月天,桃花历落柳三眠。

终年行负蜗牛舍,一路春输榆荚钱。

眼过繁华都逝水,鬓怜霜雪寄来笺。

不须往事重相问,癯骨犹怀喷墨仙。

本年除夕,黄慎与杨玉坡会于南昌城下舟中,作七绝《庚午除夕与杨玉坡侍御舟中作》二首,诗曰:

其一

永昌门外木兰舟,送腊高烧溯上游。

剪烛话君思旧日,松盆火暖学扬州。

其二

篙师量酒拜新年,守岁家家不夜眠。

儿女忍寒无裋褐,候门时望客归船。

 七律《答玉坡侍御残腊道中赠句》约作于同一年,诗曰:

细问邗江黄叶村,春归几度落花魂。

眼中得意人俱老,愁里何堪我独存。

却惜终年妪赤脚,怪来拙守妇无裈。

只今重对秋山色,噭噭犹闻夜断猿。

另有七律《由汀州曾刺史芝田饯至鹭门,将渡台,不果,途逢玉坡侍御》也当作于本年,诗云:

饯出东门歌路难,酒阑钟歇海潮残。

丈夫有志金台杳,壮士空余铁骨寒。

老我儒冠催鬓短,凭君簪笔重毫端。

相逢车笠天涯路,始信今朝古道看。

七言古诗《邗江杨玉坡侍御台阳苫次歌》大约作于乾隆十五年冬。乾隆十六年(1751),黄慎重游扬州,恰逢乾隆皇帝首次南巡。乾隆帝自正月十三日离京,二月初渡过黄河,便由运河南下直抵扬州。此时杨玉坡正丁母忧在家。因为乾隆帝是一位风雅皇帝,杨玉坡便向乾隆进献自己所作的诗稿。乾隆看了他的诗后,大加赞赏,并赏赐他貂锦若干。此时黄慎正寄居在杨玉坡弟弟杨星嵝家,黄慎得到杨玉坡受赏的消息后,写了《杨侍御献赋赐貂锦》二首。诗云:

其一

碧海辞珊树,红云捧玉宸。

波随龙艇静,花发凤楼春。

珥笔朝天旧,金貂湛露新。

久怀补衮术,长羡钓璜人。

其二

乍入姑苏境,行台识紫宸。

诏随鸳鸯晓,跸驻翠华春。

吴越江山秀,秦淮烟月新。

欣逢锡难老,长养太平人。

乾隆十八年(1753)三月,黄慎在扬州杨玉坡的双松堂作《麻姑献酒图》,并题七古一篇。诗后题“乾隆十八年春三月写于双松堂”,署“六十七逸叟黄慎”。诗曰:

十二碧城栖第几?飕风绣幡卷凤尾。七月七日降人间,酒行百斛歌乐岂。矜相狡狯试经家,长铁顷刻成丹砂。闲着六铢历寒暑,顶分双髻学林鸦。花香玉膳擘麟脯,千载蕉花献紫府。不知此去又何年,咨尔方平总真主。珊瑚铁网海已枯,桑田白景更须臾。况睹蓬壶经几浅,御风天外舞凭虚。黄慎和杨玉坡相交达四十三年。《蛟湖诗钞校注》有关酬赠杨玉坡的诗多达十首,可见两人关系之亲密。



三、与上官周、官亮工的交游

上官周(1665——1750),字文佐,号竹庄,福建长汀人。诗人査慎行在《题竹庄<罗浮山图>》中有“上官山人今虎头”之句,将他比作东晋著名画家顾恺之,推许可谓极矣。清代乾隆年间的清凉道人在其《听雨轩笔记》中记有黄慎学画于上官周的事迹,但丘幼宣先生认为黄慎并没有学画于上官周。李万才先生在《东海布衣:黄慎传》中有一节标题即为“师法名家上官周”,并认为“从黄慎早年作品到晚年作品,无论工笔还是后来的写意,都没有完全摆脱上官周的影响”。刘纲纪先生认为黄慎“在故乡的时期,开始大约曾向他的同乡上官周学过画”(此句下注曰:一般画史记载都说黄慎早年学上官周工笔人物画,但是否直接师事过上官周,待考。)吴尔芬先生在《黄慎绘画艺术的风格及影响》也认为黄慎是否是上官周的入室弟子还需要更多的史料予以考订,但他早期的人物画酷似上官周,作为上官周的私淑弟子是可以肯定的。笔者对这个问题赞成李万才先生的看法。雍正五年(1727)黄慎与弟接母回扬州的途中在江西瑞金与上官周相遇,上官周有诗《会瘿瓢山人于绵溪》纪其事:欣逢细话广陵春,此地芙蓉两度新。得意光阴容易过,趁心佳制不愁贫。黄花开处怀良友,白酒倾时念老亲。仿佛云庵罗处士,碧眸双炯倍精神。(载《晚笑堂竹庄诗集》)

   官亮工,黄慎的同乡,能诗,比黄慎年长。官亮工的诗集限于文献查找困难,暂时找不到。《蛟湖诗钞校注》中与官亮工有关的诗共三首:五律《与官亮工饮张颙望可在堂,即席赠刘鳌石》、《喜官亮工游长安归》和七律《己酉寄怀梦草堂谢焕章伯鱼,有感故乡吴天池、官亮工、张颙望徂谢》。第一首是黄慎写给刘鳌石的,诗的内容与官亮工并无关联,诗题只说明黄慎与官亮工同在张颙望的可在堂,该诗大约作于康熙四十九年(1710)至康熙五十二年(1713),即黄慎二十三到二十六岁之间。第二首诗约作于康熙五十七年(1718),诗人已经三十二岁。诗云:

白发归来日,索綯理草堂。依然冰雪志,少息水云忙。

棚豆分窗绿,瓶花落砚香。经营樽酒外,兼为鹤储粮。

 写的是官亮工年老回乡,修葺草堂,怡然自乐的读书生活。诗人对官亮工的“冰雪志”显然是非常钦佩的。第三首诗曰:

二月杨花看已破,天涯倦客最相关。

感时共筑埋文冢,终古空留化剑滩。

忆卧岭云迟去鸟,追随杖履饱看山。

只今事往伤耆旧,回首空归六六湾。

己酉是雍正七年,即1729年,此年诗人四十二岁,但官亮工却已经辞世了。想到十几年前,诗人与官亮工等人还在张颙望家中聚会,人事迁移,现在却是人鬼殊途,真是感伤啊。从以上三首诗可以看出,黄慎与官亮工的关系是较为密切的。

四、马荣祖、陈鼎等人的交游

 马荣祖(1686——1761),字力本,号石莲,江苏江都人。雍正十年(1732)举人,乾隆元年(1736)举博学鸿词,罢归。以选授河南阌乡知县,继补鹿邑县。荣祖少负异才,淹贯史学,有《亭云堂集》、《石莲堂集》。

    黄慎与马荣祖的初识当在雍正五年(1727),两人相识于杨倬云的刻竹草堂,详见本章第二节。雍正十二年(1734),马荣祖写了一篇《送黄山人归闽中序》送给黄慎。乾隆十六年(1751),黄慎重游扬州,此时马荣祖在河南阌乡县任知县。黄慎因为思念马荣祖,写了一首诗寄给他,诗题《重游邗上寄怀马荣祖明府》。乾隆十六年(1751),黄慎又写了一首诗寄给马荣祖,这就是《登郁孤台寄怀扬州马力本明府》:

郁孤台下水交流,望阙碑横今古愁。

过眼梁园非旧主,惊心玉笛倚高楼。

才怀马縂三山雨,书著虞卿两鬓秋。

记得紫兰兼茉莉,纳凉时节到扬州。

    诗中对马荣祖的才华评价很高。马荣祖也说:“山人来扬,与予尤好”两人可谓是惺惺相惜的好友。

    陈鼎,字致和,号组云,浙江海宁人,寄籍海盐。乾隆监生。雍正十三年(1735),官湖北麻城县令时,曾雪冤狱,袁枚书其事。乾隆二十四年至乾隆三十年(1759——1765),任宁化知县。有《镜心录》。乾隆二十八年(1763),陈鼎为黄慎删选诗作,存其半,凡三百三十九首,辑为《蛟湖诗钞》,并捐俸刻印,并于本年七月上旬为诗集作序(《黄山人<蛟湖集>叙》)。



    王步青(1672——1751),字汉阶(一作罕皆),号己山,江苏金坛人。性冲淡,有文名。雍正元年(1723)进士,改翰林院庶吉士,授检讨,有《己山文集》十卷,《别集》四卷,《朱子四书本义汇参》四十五卷,并传世。雍正十年(1732),两人在南京始订交。雍正十二年(1734),黄慎作画册赠王步青,王亦作《题黄山人画册》赠黄慎。乾隆初年,黄慎自扬州携家回乡之后,写了一首《寄怀金坛王汉阶太史》,诗云:

昔年两度接朱骖,犹记秦淮三月三。

红满杏花娇驿路,绿迷芳草绣江南。

遥知又启山公事,何日重联太史谈?

此际衡门空怅望,清时萝薜衣多惭。

第一联写诗人曾经两次和王步青交往,第二联写眼前景色:杏花红,芳草绿,第三联称颂王步青荐拔人才,并寄希望于来日重逢,最后一联又回到现实,抒发未见王步青的惆怅之情。

雷鋐(1696——1760),字贯一,号翠庭,是黄慎的同乡。雍正十一年(1733)进士,官至左副都御史。他是理学家,力宗程朱。文章简要清淡。有《经笥堂文钞》、《自耻录》、《读书偶记》、《闻见偶录》等。乾隆十七年(1752),黄慎从扬州到江阴拜访江南提学使雷鋐,并作《草书自行五言近体诗》册页赠雷鋐。同年,黄慎作七古《读雷翠庭银台<九豅歌>奉和寄呈》。约于同年,雷鋐为黄慎作《瘿瓢山人诗集序》。

与黄慎交往密切者,还有同乡李氏兄弟(子明、子美、子和)、杨倬云、谢焕章、刘鳌石、韩墨庄等,姑从略。





发表
26906人 签到看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