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林:话剧《共同家园》的舞美四好

发表于 讨论求助 2023-05-10 14:56:27



由西藏自治区文化厅、中国国家话剧院联合出品,西藏自治区话剧团创作演出的话剧《共同家园》,在2015年首演的时候就得到了各方面的一致好评。随后几年又得到包括“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创作扶持工程”在内的多项支持,不断修改打磨,其艺术效果得到全面提升。在多次座谈会上,专家从各个方面肯定了这台戏的成功之处,在此不再赘述了。以下,我想换个角度,重点谈谈《共同家园》的舞美之“好”,好在哪里。


图片来源网络


一、该剧以宏大场面叙述了第一次鸦片战争期间的一段真实历史故事:清廷旨派藏军第六代本军团的两千藏兵奔赴东海前线,与宁波军民联合御敌,同英军浴血奋战,最终壮烈殉国。在多家媒体的宣传材料上,《共同家园》被称为“重大爱国主义历史题材多媒体民族话剧”。也就是说,其内容题材决定了这是一部时空跨度巨大的史诗剧,这就要求设计者首先要考虑的就是如何在有限的舞台空间中营造出深远的历史感。设计师提炼了生活中的典型元素,并运用当代视觉方式和材料进行艺术化处理,以一个斜平台构筑了舞台的整体结构,从台口一直延伸到底幕,既暗喻雪域高原的山体陡坡,也象征东海之滨的海岸滩涂,体现了戏剧假定性的美学特征。在斜坡舞台的下面,设计安装了升降便捷的硬景装置,可以瞬间变换场景,把故事背景切换到军舰甲板、战场壕沟等特定空间,起到提示真实环境的功能,并且丰富了舞台的立面层次。


所以,我认为这台戏的舞美设计第一个“好”,就好在“以小见大”——充分合理利用有限舞台,营造出艺术空间的无限宽广,大气磅礴,厚重饱满。同时,这样的整体设计,有利于戏剧情节的推进更加顺畅。


图片来源网络


二、《共同家园》反映了一段可歌可泣的真实历史,全剧贯穿着浓厚的民族气息。开场部分就是蓝天白云下的雪域圣地,伴随着欢快的“打阿嘎”舞曲,舞台上铺排开热烈的劳动场面,演员的头顶上飘荡着横跨舞台的五彩风马旗,把观众带入典型的藏族生活场景。但是,随着皇帝圣旨的到来,欢乐祥和的气氛被打断。观众的视线跟随藏军部队的抗英足迹,又来到临海城镇,宁波的市井面貌和沿海风光尽收眼底。随着剧情的演进,观众开始感受到第一次鸦片战争时期的血雨腥风。设计师调动了一些灵动的吊挂系统,利用多道吊杆的起落,把府衙、烟馆、街道等视觉元素,在不关大幕的情况下迅速迁换,不仅交代时间与空间的转换,也为演员调度提供支点,体现出现代舞台设计观念的控制力。由于设计者充分考虑到舞台艺术的综合性,所以在设计景片的时候,能够巧妙地把现实的真实抽象为艺术的真实,这样的例子很多,比如用几根厅堂立柱喻示衙门府邸,在舞台灯光的环境下,既避免了视觉上的阻隔感,又较好地强化了舞台上的通透感和进深感。


因此,我觉得可圈可点的第二个“好”,就是舞美设计上的“空灵多变”,抽其形而传其神。


图片来源网络


三、这部史诗话剧的时空跨度很大,给视觉设计带来了很大困难。过去的舞美设计遇到这种情况,一般都采用中性布景,再结合演员的表演和台词解决舞台空间的局限性。但现代舞台科技给设计者提供了无穷的可能性,整体写意局部写实的处理方法使视觉效果更加丰富。在《共同家园》设计中,设计师大胆使用LED屏幕取代底幕和侧幕,大面积LED屏幕把舞台背景和两侧围成半闭合状态,形成多媒体影像视觉环绕,增强视觉冲击力。近年来,在话剧舞台上LED屏幕和视频投影技术被广泛使用,对此,社会反应褒贬不一。我认为在舞美设计中不应设置技术壁垒,某些先进技术手段的应用,关键要看是否适合剧情需要,是否在视觉美学上能够达到和谐统一,正所谓“适合就是好的”。比如在表现英军用望远镜在军舰上观察岸上的军情时,就巧妙地制作了通过望远镜镜筒观望的景象,随着演员的身体移动而变换景色画面,晃动的画面仿佛把观众带到了军舰的甲板上,使静态的舞台形成影视质感。这台戏的影像设计,就较好地促进了戏剧表演,强化了舞台艺术效果。


这也是我想说的第三个“好”——即“科艺融合”,用科技手段烘托戏剧主题,增加可观赏性。


图片来源网络

四、我认为话剧《共同家园》在舞美设计上的第四个“好”,就是能够很好地调动舞台上的各个审美元素,做到“情景交融”。情感是心理的,通过戏剧文学的叙述和表演艺术的渲染,与观众的内心世界进行交流,产生美学意义上的情感互动。而戏剧舞台的完整性,来自于各种艺术语言的综合表达,舞美的视听效果在其中起到了不可或缺的烘托作用。舞台美术所营造的奇幻景观是物理的,是打动观众的有效手段。该剧一方面调动了舞台机械的特殊作用,利用“台上台”升降装置,结合复杂的声、光、电,以及多媒体影像视频的有机结合,在有限的空间内制造惨烈的战争场面,有效推进戏剧节奏,调动观众情绪,使观众仿佛经历了一场血与火的洗礼。另一方面,设计者也注重戏剧艺术规律,合理运用舞台假定性,借用戏曲舞台的虚拟特性,以少胜多,虚实相间,把“情”与“景”融为一体。例如在剧情接近尾声的时候,藏军官兵在列强的坚甲利炮面前,前赴后继,舍身取义。战争结束后,幸存者把藏族烈士的发辫带回家乡,让他们的魂灵回归雪域。设计者把这一场景设计为动静结合的形式,用众多演员撑起白色帆布,形成连绵雪山的意象,当藏军烈士的发辫被抛洒到雪峰之间,这些虚拟的雪山便随着灯光的转换而消失。在悲壮的音乐声中,这一幕幕精心设计的情景,牵动着观众的情绪,掌声响起之时,热泪也随之淌下。


·主创介绍·

策划:岚青 张晓峰

艺术总监:

总顾问:周予援

总制作:拉巴 卓嘎

艺术指导:王晓鹰 罗怀臻

艺术顾问:季国平 赵忱 卢昂 韩雪松

总导演:白皓天

副导演:尼玛玉珍

编剧:张小兵 冯静 尼玛顿珠

舞美设计:刘科栋 占堆

灯光设计:孔庆尧 次仁桑珠

作曲:李天一


·主演介绍·

巴萨·索朗旺庆:仁青顿珠

德东·梅朵兰泽:索朗卓嘎

德东·松杰彭措:大普布次仁

巴萨·丹增多吉:小普布次仁



责编:卫荣



媒体合作平台

发表
26906人 签到看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