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道信阳,车云山寻茶记

发表于 讨论求助 2023-05-10 14:56:27

     古老的淮南茶区,过往的历史亦如蜿蜒曲折的淮河水般穿流不息,青葱的茶山贮立千年,见证了信阳茶的兴衰荣辱。为了寻找诗义,人们总是远走他乡,寻茶路漫漫,却忽略了身边的至亲,亦如这杯中的毛尖,家中的亲人。

       淮南茶,信阳第一!大文豪苏东坡的这句话,至今令人回味隽永!信阳在现今茶学版图上隶属江北茶区,长江以北的茶区,气候寒冷,茶树生长周期长,内涵物质丰厚,最宜加工名优绿茶,成品茶素具形美、香高、味醇的特色。

       信阳人惯称高山产区所出毛尖为大山茶,这真是个妥贴又亲切的好名字。信阳茶区地属大别山区,大山茶园平均海拨500米上下,倘若只是耳闻,或许并不觉得山有多高。唯有亲身涉足信阳茶山,方能改变固有的执念。地处北亚热带与暖温带交替的大气候条件下,使得这里长年昼夜温差大,缺点是茶叶采摘周期短、亩产较低,这主要是由气候条件所致。优点是茶叶可溶物质含量高,品质优异。在浉河区茶王之乡董家河境内,地辖有五座大茶山。车云山、集云山、连云山、云雾山与天云山,每个山头的名字都有一个“云”字,习惯上被简称为五云山,都是信阳毛尖茶的核心产区。

        上山之前,先行联络车云山村周家军师傅,知悉今年3月下旬,车云山上的茶叶已经小批量开采。闻听讯息后,迫切的想要品尝一下今年的新春茶。明前的名优绿茶,素常我最爱慕的有五朵金花:苏州碧螺春、西湖龙井、安吉白茶、黄山毛峰与信阳毛尖,这是北方茶叶市场交易最为热络的产品之一。自春茶开采伊始,已经纷纷在网络轮番登场,竞惹爱茶人们春心荡漾。

        今春与天福茶学院的校友们相约,共赴信阳访茶。信阳茶区在地理上分属于大别山区与桐柏山区,以武胜关为界,东部大别山麓的商城县、固始县、新县、光山县与潢川县,合称东五县茶区。西部的浉河区、平桥区地属桐柏山麓。      

        信阳毛尖茶诞生于信阳市浉河区董家河乡境内的车云山村,在距今一个世纪前的1915年,从巴拿马万国博览会荣获金质奖章载誉归来的信阳茶就是来自于车云山。听闻这个奖牌辗转落入陈相庭后人手中,建国后陈相庭搬到了驼店村,遥闻当年王选青、陈玉轩与陈相庭三人垄断了车云山茶,一时风光无俩。岁月如梭,巿场经济集约化发展的今天,周家军师傅带头成立了豫峰顶茶叶合作社,我们暗自猜想,未来会否再现历史场景?

       环顾建国后的名优绿茶,分享国家质量金奖、银奖的当属西湖龙井与信阳毛尖。1985年,信阳毛尖茶以总分0.01分之差获得银奖,当年荣获国家金奖的是西湖龙井。1990年,信阳毛尖终于登顶荣膺国家质量金奖,仅比获得银奖的西湖龙井总分多了0.01分。往事并不如烟,当年并列名优绿茶双姝的西湖龙井与信阳毛尖,如今境遇大不并相同,让人感慨万分。

        车云山村从15户原著民发展到今天近200户660多口人,堪称人丁兴旺。五云、两潭、一寨并列信阳毛尖茶八大名山,尤以车云山堪誉为翘首。建国后建设南湾水库,从库区搬迁到山上的居民开山植茶,无形中促进了茶产业的快速增长,至今已经过去了半个多世纪,车云山茶历来不乏追求者,迄今为止,好茶依然难求。

       4月1日上午,驱车从浉河港乡出发前往董家河乡车云山村,拜访老主任周家军师傅。中午时分堪堪赶到车云山村,紧邻周家军师傅家门口的茶叶加工坊一派繁忙的炒茶场景。进院落坐,喝了杯抛条型的车云山毛尖,味道鲜爽,微带苦感,回甘极快。大山茶细腻幽雅的风格,需要静心品味。周家军师傅在小院里忙前跑后的张罗着,不断接待来往的茶商,夜晚还要指导生产,几乎没有停歇的时间。晚上夜宿山庄,浮生一日,至人无梦。

       隔天晨起时有片刻消闲,周家军师傅坐下开讲:车云山上座落有三个村庄,车云村、驼店村与河口村,车云村最为出名。民国时期茶产业在这里兴盛繁荣,为响应国父孙中山先生的实业救国理念,董家河的乡绅甘以敬创立宏济茶社,深入六安、西湖、黄山等名茶产区调研,回乡开始改良原有炒茶技艺。并在此后的1915年,车云山茶获得了巴拿马万国博览会金奖。

        据说几十年前车云山上森林茂密,时不时还能见到豹子等猛兽,足以让人想见生态环境之好。民国时期留存至今的老茶园,都是一窝一窝的丛栽茶树。车云山颠的千佛塔附近,还有被专家鉴定为三百年树龄的古茶树,套用时兴的提法,这也可以叫国有林场古树毛尖茶了吧!

        听闻千佛塔下清代古茶园有三百多亩,这数量远远超过了西湖龙井的十八棵御茶树。车云山的老茶树和这里的人口一样人丁兴旺,作为名优绿茶来说还是很多的。周家军师傅家在这里还有片面积不小的茶园。

        建国后在山上开垦梯田种下的茶树,就是一排排的整齐划一。至今为止,车云山村有5000多亩茶园,其中有2000亩茶园曾经流转给了信阳五云集团有限公司,如今物归原主空转一场。山上的板栗树比着往年少了一些,计划经济时期创建的车云山国有林场,林茶争地现象严重。茶与林并非总是唇齿相依,这我是第一次听到,连问缘由:这是为什么啊?生态茶园不是茶林间种吗?答案就是炒茶要烧火,林场要保树,相互不服,时有争执。今天有林的茶山看似福地, 内在矛盾重重,代沟又一次悄无声息地出现。  

        将近中午,与头前到来的学友姜丹丹相约,一起爬山前往千佛塔。一路上头顶热辣的太阳,晒的人困脚乏。站在松树下乘凉,山风徐来顿感清凉,一测海拔,已经将近500米了。路上迎面遇到一队从山上归来的的采茶工,向一位釆茶大姐打听:“这一筐有多少?”釆茶大姐回答:“五点多上的山,这有一斤多吧!”谁知杯中茶,粒粒皆辛苦。珍惜每一杯茶,就是对自然与劳动人民的感恩,没有别人的付出就不会有一杯香醇的好茶。跟在后边的大哥,肩上扛了棵枯树,说是要拿回家烧火炒茶。对于茶农来讲,我们只是别人日常生活里遇到的路人甲乙丙丁,匆匆而过的看客罢了。

        弯腰察看路边茶园里大白茶树的发芽状况,这个外来的无性品种在这里又恢复成埋籽的有性系品种。滚滚向前的时代,不断变化着步伐。心下暗想,不知这茶香味特色怎样?

        接下来的行程中没有太多停顿,三人结伴前行,不觉已看到了前方的千佛塔身。山上林木比过往稀疏了许多,树旁野花绽放,花朵娇小可爱。千佛塔边上见有在树荫处休息的采茶工,询问后得知:她们的午餐都是专人送上山来,为得是节约时间。上山容易下山难,釆茶竹篮里装着的青凋,多是细嫩的芽头,十分娇嫩金贵。

        二十世纪80年代,当时茶叶还是采谷雨茶,时任村主任夏复兴上山去边走边吆喝:“要采的大些,一芽两叶,谁采芽子扣公分二十。”这在当时相当于好几天工资,可见管理之严。那时上山来采茶,都是自己带行李物品,就连被子米面都要自备。

        后来包产到户,一开始人心慌慌,心里没着没落的。到了90年代,讲求细嫩,采摘纯芽,寻找差异化竞争,开发了消费热点。2000年以后,名优绿茶消费市场达到顶峰。与此同时,在名优绿茶一味求嫩时,普洱茶原料反向采的老,异军崛起,这也是替代产品的差异化策略。

        站在千佛塔下,入眼是高耸天际的新塔,过去的青龙寺已经涅没在历史的长河里。回想2012年,初次来的时候,还是比成年人略高一点的旧塔,如今是旧人见新塔,心有千千结。下山回到周家军师傅家中,在客厅墙上看到挂着的老塔照片。

       名优绿茶全年最看重春季,一天的时间合理分配、充分运用才能有所收获。上午釆茶工山上采茶、炒茶师傅们得以有短暂休息时间恢复体力。中午收青凋,下午加工茶叶。六零后做事严谨专注,周家军师傅十六岁开始学炒茶,他介绍说:民国时期茶叶生意盛行,学徒外号叫“小把子”,师傅外号叫“大把子”。在当时,学个手艺非常不容易。炒茶用的茶把子是制作毛尖的神器,都是大师傅们亲自动手制做,山上挑选竹材,回家关门秘制。竹杈不能晒,晒了影响柔韧度,如今车云山上包括老主任周家军师傅在内,仅有三人会此门手艺。

       手工茶、机械茶,三十年河东三十河西。八十年代农村劳力充分,集体土地分产到户,都是烧柴手工制茶,那时春季满山村都是茶香。现在都是机械制茶了,村里茶香反而弱了。人口红利从2008年后开始调头下行快速消失,近几年在茶产区尤为明显。

        加工茶的师傅有四零后、五零后与六零后,年轻的八零后、九零后多是充作给家人帮忙的短工。年长的长工们都会做茶,茶龄短的都20多年了。夜晚去看信阳毛尖茶手工做形工序,炒茶师傅们称它为“抓条”,年纪最大的72岁了,依然手法灵活,看他抓紧握住一把茶、再从虎口甩出去,反复80~150下才行。熟锅里茶叶,一半在前一半在后,像吃披萨一样,一点点均匀做形。

        抓条好坏至少有一半也取决于烧火师傅,年过古稀的师傅,起身送取揉捻叶时步履矫健,堪比年轻人,至今做茶已经五十余年。三个抓条的师傅中,年龄最轻的也五十多岁了,也做了22年茶。'年轻'师傅指着焙火师傅说:“他是大师傅,年龄最大,每天有多半天都在焙茶,一笼茶要焙两个小时,纯属重体力劳动。”一个时代的炒茶技师们正在逐渐的退出,没有告别,只有远去的背影。

        喝茶的时候,总会想起记忆中10年前茶的味道。一位澳大利亚的茶叶专家,在说到茶时,忍不住感慨:每隔五年茶叶都会有一定变化,想要了解茶几乎是一个永无尽头的过程。记忆中的味道属过往,而今天的味道是新生。年轻人唱歌都选新生代的流行歌,而上了年纪的人们喜欢听老歌。一曲歌来一杯茶,歌中唱未有,茶中念过往。

        晚上适逢《信阳日报》为迎接4月20日的茶文化节,要拍摄周家军师傅手工炒茶技艺,烧火、准备青凋,一切有条不紊。等周家军师傅换上白大褂制服戴上帽子,穿戴整齐后,用手感受生锅锅温,指挥着烧火的师傅,炒的好不好全看两人配合。

        在计划经济时期,最多连续炒过七天七夜茶,几千斤鲜叶要炒,这对体力是极大的考验。“当时十多盘锅,那是不叫口。”周家军师傅特意强调:“一盘锅两人轮班,如果看你没力气,都不愿跟你搭班。”询问得知:当时晚上炒的茶要编号,第二天大家一起盲评,选出一等、二等与三等,三等要扣20公分,这是一点一滴的技术积累,有人一辈子都是三等冠军。

        说话间用手背感受锅温,烧柴火锅温上升慢一些,这没有用电的杀青筒导热更快。又试一下温度,达到了160度左右时,鲜叶下锅,茶把子转动起来,眼观手动不觉间已经大汗淋漓。年龄不饶人,过去手工炒制青凋,多的时候炒到后面费力的很,力气小炒不紧,熟锅、理条、拉风,手工下来历时一个多小时。 传统信阳毛尖炒制技艺细分有九道工序:摊凉、分拣、生火、生锅、熟锅、抽风、拣剔、拉风、提香,每道工序都有心得,要步步小心才有一杯好茶。这次有幸见到周家军师傅亲自炒茶,看他通红的面庞,摘下帽子时头发已经湿了华发,心生感叹,凭借手工技艺炒制毛尖茶的时代,终将会为成为过去。

        眼前的车云山毛尖茶,殊异于常见信阳毛尖茶的纤细外形,呈现雀舌状,锋苗显,色泽嫩绿,满披白毫。经开水冲瀹,在玻璃杯中舒展身姿,若兰花般清雅香幽,味如甘泉,入口通体舒畅,看水底的芽似笋峰直立,傲骨有节。

        啜一口车云山茶,抬头仰望山颠千佛塔的方向,月明星稀,人澹如茶。那一刻,我相信茶人的内心都有自己的信仰,恪守君子的品格,守护传统技艺的精髓,将这天地山川的大美,融入这眼前的一盏茶中,给予世人最美好的自然之味。

马博峰老师简介:

行知茶文化讲习所首席培训师

河南省茶叶商会培训师

河南省宋茶文化研究中心培训师

天福茶学院茶学专业毕业

国家级高级评茶师

国家职业技能鉴定考评员

公众号二维码

扫一扫,即可关注行知茶文化讲习所!

发表
26906人 签到看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