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理解】古诗文、现代文阅读理解组合训练

发表于 讨论求助 2023-05-10 14:56:27

古诗词阅读  


 鲁山山行

梅尧臣

适与野情惬,千山高复低。

好峰随处改,幽径独行迷。

霜落熊升树,林空鹿饮溪。

人家在何许?云外一声鸡。

注释

  鲁山:在今河南鲁山县。

适:恰好。野情:喜爱山野之情。惬(qiè):心满意足。

  野情:喜爱山野之情。

④随处改:(山峰)随观看的角度变化而变化。

⑤幽径:小路。

⑥熊升树:熊爬上树。

⑦何许:何处,哪里。

⑧云外:形容遥远。一声鸡:暗示有人家。

 

译文

恰恰和我爱好山野风光的情趣相合,千万条山路崎岖时高时低。

一路攀登的山峰,(山峰)随着观看角度的变化而变化,幽深的小路,令我孤独迷路。 傍晚,霜叶落下,熊爬上树,树林清静下来,鹿悠闲地在溪边饮水。人家都在哪里?云外传来一声鸡叫,暗示着有人家,仿佛在回答(只是很远很远)。

 

主题

这首诗运用丰富的意向,动静结合,描绘了一幅斑斓多姿的山景图:深秋时节,霜降临空,诗人在鲁山中旅行。山路上没有其他行人,诗人兴致勃勃,一边赶路一边欣赏着千姿百态的山峰和山间的种种景象。 

 

鉴赏

本诗是作者梅尧臣登山的一个过程,首先表达的是登山抒怀的一种喜悦,看到奇美的景色作者感到无比的惊喜与心旷神怡,但是到了最后作者才发现有人家的地方还很远很远。在山中走着走着,幽静的秋山,看不到房舍,望不见炊烟,自己也怀疑这山里是不是有人家居住,不禁自问一声“人家在何许(何处)”;正在沉思的时候,忽听得从山间白云上头传来“喔喔”一声鸡叫。噢,原来住家还在那高山顶哩。这最后一句“云外一声鸡”,非常自然,确实给人以“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的感觉。

首联:看见了山野非常喜爱,心中很满足,群山连绵起伏的,时高时低,一个“惬”字,足以体会出当时作者心满意足的心情。

鲁山层峦叠嶂,千峰竞秀,一高一低,蔚为壮观,正好投合“我”爱好大自然景色的情趣。这就是开头两句诗的意思,说明所以要登鲁山游览,是因为内合情趣,外有好景,也就成行了。

颔联:优美的山峰波浪起伏,走在幽静的小路上,仿佛走进了迷宫似的,一个迷字,说明诗人当时被小路迷糊了的优雅心情。走到一处可以看到一种好峰,再走向另一处,又可以看到另一种奇岭,所以说“随处改”。“随处改”这个“改”字下得妙,如果在山中坐立不动,总是一个角度看山,好峰就不“改”了,因为“行”,所以好峰才处处改,由一个画面换成另一画面。以“改”字体现“行”,正切合诗题“山行”的意思。一个人在山间小路上行走,曲曲弯弯,走着走着,连自己也不知走到哪里去了,有时竟迷失了方向。“幽径独行迷”,“迷”的原因正是诗中说的,一是曲径幽深,容易走错路,二是独行,自己一个人,无人指路,也容易走错路,于是“迷”了。这里把一个人游山的体验逼真地表现出来了。

颈联:霜落了下来,隐隐约约好像看见熊在上树,鹿在喝水,独特的视觉感受,让读者如临其境。因为秋天才有霜,霜冻使得树叶都落光了,使得山中的树木一棵棵都光秃秃的,好象空荡荡的。这种“林空”的感觉,是秋天才有的。山林空荡,所以能看到熊瞎子爬到光秃秃的树上;透过稀疏的树缝,还看到野鹿在山溪旁饮水。这一联勾画出了一幅很动人的秋日山林熊鹿图。这画面是动的,熊在爬树,鹿在饮水,可是诗意却是静的,表现了山中人迹罕至、非常幽静的境界,这也是所谓动中有静的写法。

尾联:巧妙的运用了设问手法,写出了“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的语境,移步换景,一幅原生态的画面映入眼帘,表达出诗人超脱,淡泊的闲适恬静心态。

在山中走着走着,幽静的秋山,看不到房舍,望不见炊烟,自己也怀疑这山里是不是有人家居住,不禁自问一声“人家在何许(何处)”;正在沉思的时候,忽听得从山间白云上头传来“喔喔”一声鸡叫。噢,原来住家还在那高山顶哩。这最后一句“云外一声鸡”,非常自然,确实给人以“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的感觉。

 

作者简介

梅尧臣(1002~1060)字圣俞,世称宛陵先生,北宋著名现实主义诗人。汉族,宣州宣城(今属安徽)人。宣城古称宛陵,世称宛陵先生。初试不第,以荫补河南主簿。50岁后,于皇祐三年(1051)始得宋仁宗召试,赐同进士出身,为太常博士。以欧阳修荐,为国子监直讲,累迁尚书都官员外郎,故世称“梅直讲”、“梅都官”。曾参与编撰《新唐书》,并为《孙子兵法》作注,所注为孙子十家著(或十一家著)之一。有《宛陵先生集》60卷,有《四部丛刊》影明刊本等。词存二首。

 

阅读训练
  1.
颔联“好峰随处改,幽径独行迷”中“迷”字用得巧妙,请加以赏析。(2分)

迷”,迷路,暗含“迷恋”之意,逼真地表达了诗人独自行走山间欣赏美景的陶醉之情。


  2.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2分)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山野风光的喜爱之情及置身其中的喜悦、闲适的心境。


文言文阅读

西山读书声

 

瑞彰①尝偕数友游西山,至林峦深处,风日暄妍,泉石清旷,杂树新绿,野花半开。眺赏间,闻木杪②(miǎo)诵书声。仰视无人,因揖而遥呼曰:“在此朗吟,定为仙侣,叨③(tāo)同儒业,可请下一谈乎?”诵声忽止,俄琅琅又在隔溪。有欲觅路追寻者,瑞彰曰:世外之人,趁此良辰,尚耽研典籍,我辈身列黉④(hóng)官,乃在此携酒榼⑤(kē),看游女,其鄙而不顾,宜矣。何必多此跋涉乎?众乃止。

                              (选自《阅微草堂笔记》)

【注释】瑞彰:沈瑞彰,人名。②杪(miao):树枝的细梢。③叨:用于自谦,表示不够格或受之有愧。④黉(hong)宫:学校。⑤榼(ke):古代盛酒的器具。

 

译文

沈瑞彰曾与几个朋友到西山游玩,走到山林幽深的地方,风和日丽,水清石白,树木泛出新绿,野花半开。众人正眺望欣赏间,忽听到树顶上有朗朗的读书声,抬头看,并无人迹。有位朋友便向发出声音的地方作揖施礼,大声说:“在这里大声读书,必是神仙中人,我们也算是读书人,能否请你下来聚谈聚谈呢?”读书的声音忽然停止,过了一会儿,读书声又响起,却在远处的小溪对岸了。有的朋友要寻声追寻。瑞彰劝阻他们说:“世外之人,值此良辰美景尚知珍惜时间,钻研典籍;我们虽然是太学生,却在此携酒壶,看游女。他因此鄙视我们,不与我们结交,也是有道理的。我们何必不知趣,还要去追寻呢?”众人听了这话,这才不再寻找了。

 

作者简介

纪昀[yún](1724——1805)字晓岚,也字春帆,自号石云,又号观弈道人,直隶献县(今河北人)。纪昀少年颖异“目逾万卷,心有千秋”(张维屏《国朝诗人征略》),24岁时在顺天乡试考中解元,31岁考上进士,进入翰林院,历任乡试考官,会试同考官,后破格提拔为侍读学士。其间曾因学政泄密案,被贬官乌鲁木齐三年后遇大赦回京。乾隆三十八年,任四库全书观总纂官,后累迁到礼部尚书,协办大学士,加太子太保衔,死后谥号文达。《阅微草堂笔记》原名《阅微笔记》,是清朝翰林院庶吉士出身的纪昀于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至嘉庆三年(1798年)间以笔记形式所编写成的文言短篇志怪小说。

在时间上,《阅微草堂笔记》主要搜辑各种狐鬼神仙、因果报应、劝善惩恶等当时代前后的流传的乡野怪谭,或亲身所听闻的奇情轶事;在空间地域上,其涵盖的范围则遍及全中国,远至乌鲁木齐、伊宁、滇黔等地。同时《阅微草堂笔记》有意模仿宋代笔记小说质朴简淡的文风,曾在历史上一时享有同《红楼梦》、《聊斋志异》并行海内的盛誉。

 

 3.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4分)

(1)林峦深处()   (2)闻木杪诵书声(听到

(3)定为仙侣()        (4)其鄙而不顾(轻视,看不起

 

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1)杂树新绿,野花半开。

多种多样的树木泛出新绿,野花初放。
   (2)诵声忽止,俄琅琅又在隔溪。

读书的声音忽然停止了,过了一会儿,琅琅的读书声又在远处的小溪对岸(响起)。


   5.
读了本文,你获得了什么启示?(5分)

示例一:我们应珍惜大好时光,努力学习。

示例二:我们应该见贤思齐,勇于改正自己的错误。

 

现代文阅读

一头白发

明前茶

辉在美国陪丈夫读博两年后,带着刚满1周岁的小儿子,与丈夫一起回到家中。还没有从团圆的欣喜中回过味,他们就被住校归来的女儿震惊得说不出话来。

大女儿给父母的见面礼是这样一副新形象:两边的耳朵上一共打了8个耳洞,左边3个,右边5个,挂满了千奇百怪的耳钉;更惊人的是,她的头发被染成了一种奇异的银白色,不对,不只是纯粹银白,而是银白中夹杂着银灰与灰白,有伍子胥一夜白了头的感觉。

 “别出口教训我啊。我没有受啥刺激,学校里也没有举办cosplay或者摇滚音乐节,我没有早恋,更不是存心气你们。我就是想在17岁生日之前尝一下自由是什么滋味。什么都被管得死死的,不让染发,不让烫发,也不让脱下校裤穿黑丝袜……我还偏就这么干了,怎么着?就算染了白发,我不还是原来的我吗?”女儿的脸上挂满了对规章制度的轻蔑。

辉只能庆幸两年前让女儿上了国际高中,不过她也不能确信,女儿的班导、那个严谨的英国老头看到这一头银发,是否会一笑置之。果然,周一,英国老师的QQ视频就来了。他是这样汇报的:“您女儿说染发是母女分离两年后,送给您的别致礼物……我被这创意折服,所以,建议您的女儿在下周做一次班级演讲,讲述的题目是‘分离让我成长’,您觉得怎么样?”辉紧张的表情顿时松弛了下来。

英国老师在视频那头眨了眨他灰绿色的眼睛,说:“唐女士,我们英国有一句老话,叫作‘有一种温柔陪伴,就是孩子在青春期干出格的事时,什么也别做’。孩子的觉醒与自我管理,是需要等待的。尽管这等待对于我们而言,是一种煎熬。”没错,辉只有等下去。她也觉察到女儿所承受的压力:她用这么一头白发亮出了挑战的旗帜,向阻碍她享受自由的成人世界挑战,向忽略了她两年的父母挑战。她满以为会受到强烈的反击,却不承想班导与妈妈都放过了她,她顿时像大战风车的堂·吉诃德一样,感觉有点无趣,也有点下不来台。

而辉呢,她眼瞅着女儿的白发下面生出了黑发,衬得女儿像一个大病初愈的人儿一样,有一股奇异的恍惚凄凉之气,却不能命令或祈求她染回黑发。每到坚持不下去的时候,她就默念英国老师的原话:“有一种温柔陪伴,就是什么也别做。”

终于有一天,女儿宣布,她要去染回黑发了。辉很惊讶,于是女儿说了她的遭遇:国际高中的学生接下了帮教社区里一个年幼孤儿的任务。现在任务接力相传,传到了女儿所在的小组。女儿与同伴去为那个孩子上英语课时,孩子年迈的奶奶一直在忧心忡忡地瞅着她。

临别时,老人单独叫住了辉的女儿,她颤颤巍巍地从床头柜里摸出了一包东西,非要塞在白头发女学生的书包里。老人还说:“有什么烦心事别搁在心里。你看,奶奶这辈子只剩下与小孙子相依为命,头发都不像你愁得这样白。”

那晚,辉的女儿从书包里拿出那位奶奶赠送的礼物时,忍不住眼热鼻酸:那是半包黑芝麻糊——民间认为能让白发转黑的香甜食物!

                                         来源:《读者·校园版》

6.通读全文,将下面的内容补充完整。(2分)

女儿染了白发,辉与丈夫很惊讶→女儿坚决反对染回黑发英国班导说女儿很有创意,建议父母什么也别做女儿宣布要染回黑

7.请赏析下面语句,体会人物心理。(4分)

女儿像被戳了一针一样眉头一跳,随即又恢复了满不在乎的神情

运用神态描写,写出女儿被母亲说中心事之后受到的刺激以及产生的逆反心理。

8.辉在文中有两次“惊讶”,请分别说说她两次“惊讶”的原因。(2分)

第一次“惊讶”是因为上高中的女儿染了白发;第二次“惊讶”是因为有一天,女儿宣布要染回黑发。
  9
、老人的言外之意是什么?说说你的理解。(4分
    老人还说:“有什么烦心事别搁在心里。你看,奶奶这辈子只剩下小孙子相依为命,头发都不像你得这样白。”

老人认为,辉的女儿年纪这么小头发却白了,肯定有很多心事,所以头发都愁白了。希望她万事看开点,能乐观地看待生活。

10、你赞同文中女儿的班导与辉的做法吗?谈谈你的看法。(4分)

示例:赞同。青春期的孩子容易叛逆,他们喜欢张扬个性,喜欢做一些在他人看来很出格的事,对大人的束缚十分反感。作为父母,不能强行禁止,这样会激发他们更强烈的叛逆心理。父母需要冷静对待,在潜移默化中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世界观,这样他们自然会走上正确的道路。

 

古代口香糖

管弦

古代也有口香糖,古代的口香糖是丁香。

古人由于缺乏科学的口腔保健知识和有效方法,口腔清洁不够彻底,有时肠胃消化不良,以致口臭。而如何去除口臭,古人也有很多妙方,最主要的一个方子,就是口衔“鸡舌香”。

因为“花实丛生,其中心最大者为鸡舌,击破有顺理而解为两向,如鸡舌”而得名的“鸡舌香”,便是丁香。这味因为花筒细长、形状像钉子(古时亦将“钉”写作“丁”)、有着浓郁香气而得名的古老草药,是化解口臭尴尬的良药。它健胃消胀、促进排气的功效可以压住因胃火上升或牙周炎等疾病引发的呃逆、反胃与口气不佳,抑制细菌及微生物滋长,还能减轻上呼吸道感染症状,增加身体的抗菌能力。

相传东汉恒帝年间,有个老臣子叫刁存,口臭很厉害。每当他向皇帝奏事,皇帝都皱着眉头,直至忍无可忍,便赐了一样东西给他,命他含到嘴里。刁存不知何物,惶恐中只好遵命,入口后又觉得味辛刺口,以为是皇帝赐死的毒药,不敢下咽。退朝后,匆忙回家与家人诀别,恰好有同僚来访,感觉此事稀奇,便让刁存把“毒物”吐出。吐出之后,便闻到一股浓郁芳香,口臭已然不觉。原来所谓“毒药”,乃名贵的“鸡舌香”。而后,朝廷官员面见皇帝时口含丁香便成为一时风气。

所以,大约也是从中国汉代开始,百官在皇帝面前奏事或回答问题,嘴里都含嚼丁香,以免给皇帝留下不好的印象,影响仕途。北宋科学家沈括的《梦溪笔谈》中也有记载:“三省故事郎官口含鸡舌香,欲奏其事,对答其气芬芳。此正谓丁香治口气,至今方书为然。”可见,含丁香治口臭,不仅源远流长,而且方法极类似于现在的嚼口香糖。

相传唐代诗人宋之问在武则天掌权时期曾充任文学侍从,他自恃仪表堂堂,又满腹诗文,理应受到武则天的重用。可武则天却一直对他避而远之。他百思不得其解,于是写了一首诗呈给武则天以期得到重视。谁知武则天读后对一近臣说道,宋卿哪方面都不错,就是不知道自己有口臭的毛病。宋之问得知后羞愧无比。从那以后,人们就经常看见他口含丁香以解其臭。

想那古代官员们,一边毕恭毕敬地上朝奏事或听差,一边勤勤恳恳地含嚼丁香,也真是一道有趣的风景。而“口衔丁香”,也慢慢演变成在朝为官的意思。

收录魏武帝曹操、魏文帝曹丕、陈思王曹植三人文章选集的《三曹集》里就有曹操曾借赠送丁香给诸葛亮,表达想与其共事之意的记载。他曾给诸葛亮写过“今奉鸡舌香五斤,以表微意”的信。虽然据说诸葛亮也有口臭,但曹操此举绝不是想讽刺诸葛亮,而是想笼络他为己所用。

唐代刘禹锡在被贬为郎州司马后曾作诗《早春对雪奉澧州元郎中》,其中有句“新恩共理犬牙地,昨日同含鸡舌香”,更是明明白白地用口衔丁香一事表达共事于朝廷的意思。

到明清之后,口含丁香避口气、增芳香,已成为朝臣和士大夫们的日常之事。文人雅士以丁香赠友,也成为常见礼节。

《光明日报》( 2016年03月04日)

11.结合选文,说说古人为什么要口含丁香。(4分)

古人由于缺乏科学的口腔保健知识和有效方法口腔清洁不够彻底,有时肠胃消化不良,以致口臭。口含丁香可以治口臭,慢慢成为朝臣和士大夫们的日常之事。
  12.
第④段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表达效果?(3分)

举例子。出通过举东汉时期的老臣刁存口含皇帝赐的“鸡舌香”的例子,证明了古人含“口香糖”的真实性,说明了古人含“口香糖”——“鸡舌香”是为了除口臭。
  13.
下面句子中加点的“大约”能否删去?为什么?(3分)
    所以,大约也是从中国汉代开始,百官在皇帝面前奏事或回答问题,嘴里都含嚼丁香,以免给皇帝留下不好的印象,影响仕途。

不能删去。因为“大约”表示推测,有不确定的意思,说明“百官在皇帝面前奏事或回答问题,嘴里都含嚼丁香,以免给皇帝留下不好的印象,影响仕途”的情况有可能是从中国汉代开始的。如果删去显得过于绝对,不能体现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严密性
  14.
简要分析文章第⑦段在全文中的作用。(4分)
  
 第⑦段起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承上归纳古代官员奏事或听差时含嚼丁香的事实,同时启下引出后文对“口衔丁香”慢慢演变成在朝为官的意思的说明。
  15.
文章的第⑧—⑩段属于什么说明顺序?有什么好处?(3分)
    时间顺序。这样写有利于说明“口衔丁香”的典故的演变过程。

 


发表
26906人 签到看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