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可小觑!泱泱大国下的五千年中华农业文明

发表于 讨论求助 2023-05-10 14:56:27

风景读书

点击上方蓝色字体关注微信号,每天七点,陪你读书!


▼



《中国景观史》共读 05天

今日共读目标农业、牧业、采矿业、手工业、商业等产业部门,在中国以农业文明为主的文化发展过程中,作为人类文明进步的物质基础,对中国文化景观的形成,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就其本身的发展史来说,也构成了文化景观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今天我们邀请大地风景文旅集团副总规划师杨朝睿为大家重点分享一下农业景观。


杨朝睿

大地风景文旅集团 副总规划师

法国巴黎马恩河城市建筑学员 城市规划学硕士

法国斯特拉斯堡国立应用科学学院 建筑学硕士



风景读书的朋友们,大家好,我是杨朝睿,今天与大家分享的是吴必虎教授编写的中国景观史中的产业景观——农业。


农业、牧业、采矿业、手工业、商业等产业部门,在中国以农业文明为主的文化发展过程中,作为人类文明进步的物质基础,对中国文化景观的形成,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就其本身的发展史来说,也构成了文化景观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从司马迁《史记·货殖列传》系统的记载了上古到西汉初年,农林水产、采矿、手工业、城市和交通地理的分布之后,历代史籍对产业的描述十分丰富,为今天的研究提供了大量宝贵的材料。


在中国近代化之前的漫长岁月里,中国的产业经济主要有农耕与游牧两种类型,而农耕经济又占据优势,他是中华文化赖以生存和发展的主要经济基础。中华农业文明的基本特征主要包括民族心理的务实精神。


思维方式上的循环论,恒久意识和变异观;崇尚中庸,企求稳定平和;尚农、重农;;“安土乐天”、和平主义的生活情趣。这些意识形态方面的农业文明特征,几千年来作用于中国城乡,中国文化景观的生成、发展起着“春雨润物细无声”的影响。


理论总结


由于农业文明在中国文明史中占有最重要的位置,相对于其他产业文明来讲,农书的数量远远多于其他产业的理论著作。再也没有像农书那样,更能显示中国古代灿烂的农业文明的理论著作了。据估计,中国古代农学著作约有600多种,其中现存或有辑佚本的就有300多种,约占1/2。


中国早在公元六世纪就形成了即使从全世界范围看,也是卓越的、杰出的系统、完整的耕作理论。“在有历史记载的近几千年中,我国的农业,经过无数次大大小小的天灾人祸的考验,始终没有出现过由于技术指导上的错误而引起的重大失败。这件事实,雄辩地证明了这一科学技术知识体系的优越性。


数百种农户中,最著名的农学百科全书式的著作是所谓“四大农书”,即东魏贾思勰著的《齐民要术》十卷,元代大司农司官修的《农桑辑要》七卷,元代王祯著的《农书》三十六卷,明代徐光启著的《农政全书》六十卷,其他著名农书,著作时间西汉到晚清,内容涉及农业思想,耕作种植技术,天时及其与农业的关系、土壤特性、单种农作物、家畜和鱼类饲养、农具等。


农具的进步


中国古代的农具,也是中国农业文明的物质体现。从新石器时代考古遗址的出土遗物中,我们得知距今五、六千年前的时候,黄河、长江流域的先民们已经使用以石、木、骨、蚌等制造的农具。式样包括垦荒用的锛、斧、耒、耜(si)、铲等,有中耕用的石锄,收割用的刀、镰以及加工用的石磨盘和磨棒、杵臼等。


夏商西周时期,我国的农具有明显的进步,表现在利用青铜器做农具和开始出现中耕除草的农具。从商和西周的遗址中已发现的青铜农具有臿、铲、䦆(jue)、镰、铚等。


春秋战国时代,是我国农业史上第一次大变革的重要时期。春秋时期,铁已普遍用于制造农业生产工具。牛耕在春秋后期的推广使用,是这一时期的划时代事件。早在甲骨文中已多次出现“犁”和“牛”相组合的的词句。《山海经·海内经》中也有夏朝时使人“始作牛耕”的传说。但牛耕到春秋晚期方才普遍使用。战国时,铁农具更加普遍。考古发掘说明,北自辽东半岛,东至海滨,南至广东,西到陕西、四川,都有战国时期的铁器出土。《山海经》中所记载有明确地点的铁山共三十七处。当时铁农具已逐渐在农具中占主导地位。这一时期还出现了许多大型水利工程,如四川盆地的都江堰、关中的郑国渠等都完成于这一期。


西汉时期,铁农具和牛耕更加普遍。《盐铁论·水旱》说:“铁器,民之大用也。器用便利,则用力少而得作多,农夫乐事劝功。用不具,则田畴荒,谷不殖。”但牛耕主要集中在北方,而南方还处在火耕水耨(nou)的状态。


唐代农具较前代有了改进。从唐代陆龟蒙《耒耜经》中的记载来看,除了继续使用前代已有的农具外,还创造了连筒、筒车、桶车、水轮等效率更高的灌溉工具。中唐以后,利用风力或水力转动的水车已属常见。江南地区,由于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人口带来先进的耕作技术和农具、农业生产得到很大发展,到唐时已是“天下大计,仰于东南”(《新唐书·权德舆传》)了。


宋元时期是中国农具史上第二次大变革时期,这一时期的农具无论在动力、种类、用途及改革方面,都大大超过前代,也居于世界领先地位。元代王祯《农书》中记载了105种农具,其中攦刀、砘车、耘爪、耘荡、笼具,推镰等都是新增的农具,这一时期发明的犁耕挂钩和软套是一个重要的进步,使耕犁不但可以使用于水田、平地,而且还可以推广到山区。两宋时期还在缺牛地区大力推广人力翻土的“踏犁”,使用大大减轻农人负担的拔秧工具“秧马”。宋元之际还在唐代脚踏,牛牵的翻车的基础上,发明了水转翻车和畜力转动的筒车。元明之际,风力水车更加普遍,至今在长江流域还有小部分地区使用这种水车。明时犁、锄、杈、镰、水车等主要农具已有齐备。但明清时代中国工业文明走向衰落,农具技术总体上并无大的发展。


农业耕作技术


原始农业时期,先民们采用“刀耕火种”方法进行农业生产。数年之后,地力减退,弃之另啃新地。其后,形成定期,撂荒休耕制。春秋战国时,牛耕和铁制农具相继出现,《国语·晋语》称:“宗庙之牺,为畎亩之勤”,是春秋时三晋一带实行牛耕的文字证据,1923年在山西浑源县李峪村晋墓出土的“牛尊”,其牛鼻穿环,表明至迟在春秋,牛已被用作农耕。


春秋战国时期还普遍采用了施肥恢复地力的措施,人们开始懂得在土地上进行人工施肥,以保持地力,撂荒制被废弃,开始采用土地连种制。在旱地耕作技术方面,采取了“因地制宜的”垄作法,高地,将庄稼种在沟里;低地,将庄稼种在垄上。这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耕作法。


春秋时期,黄河流域在土地连种耕作制的基础上进一步普遍采用了轮作复种技术,即在同一块土地上将一种作物和其他作物搭配种植,就可以在一年或几年内增加种植和收获的次数,这是中国农业技术上的一种重大发展。到了汉代,政府将这种复制推广到北方广大地区。西汉时,还发明了“代田法”这一先进的耕作技术。实行这一方法之后,过去需要休耕一年或两年的土地,现在变为亩内轮动,地尽其利;又能使苗根粗壮,抗旱力强。关于面积的产量也得到了提高。


南北朝时期,中国北方旱作地区根据当地气候、土壤特点,形成了耕——耙——耱等一套耕作技术,通过合理整地和中耕除草,达到了保持土壤水分,防旱保收的要求,从而基本上奠定了中国北方旱作地区的耕作技术,沿用至今。到唐宋时期,北方又发展了井灌方法,采用“掘井种田”的灌溉手段(《金史·食货志》),为水稻北移打下基础。


南方地区在秦汉时期,农业技术仍较落后,但个别地区如广东一带,已有了双季稻的栽培。到了唐宋时期,南方农业生产有很大发展。南方水田已经形成一套以耕、耙、耖为中心的精耕细作方法,从而基本奠定了中国南方水田耕作技术体系,当时的江南,不但较广泛的推行稻麦轮作负重,就到了一年两熟,个别地区还实现了一年三熟。


明清时代,“一岁数收”的技术得到普及提高,“南方平原,田多一岁两栽两获”(《天工开物》),岭南地区水稻“早中晚三收”(《本草纲目》),南方粮食产量大大提高,使长江三角洲和两湖地区成为中国农业发达的核心地区,仍有“湖广熟,天下足”之谚。


谢谢各位听众。



风景读书,陪伴你的风景旅途!



Tips:今天的领读就到这啦!

从3月5日开始,我们将共读的是《中国景观史》,请各位书友记得每天阅读我们的推送哦!


读书打卡:新年,新规则

不知道如何共读的书友们注意啦,关于如何打卡:


1、将每日风景读书推送的文章不设分组转发到朋友圈,截图发给风小景或风景读书会员群均可,可以每天一发,也可以月末集中来发。打卡时间仅限每日早7点-晚24点


2、打卡签到本着自愿的原则,小景主要是为了鼓励大家多读书,多学习呦~


3、针对当日忘记打卡的同学要记得“补打卡”哦(补打卡:将遗漏打卡的所有天数的文章在朋友圈转发,并截图给风小景,当月补打卡次数最多1次),不然风小景也会督促大家打卡的哦!


关于完成阅读任务的奖励:


1、坚持每日阅读并不设分组转发朋友圈,连续打卡签到累计一个月的同学将会获得2018年大地风景研究生班全年网络课程价值100元的优惠券。详情请咨询风小景。大地风景研究生班报名链接:http://mp.weixin.qq.com/s/ca3E6crZhosUSEs9h5F75g


2、欢迎大家在共读微信文章下方留言区留言,分享自己的读后感,获得留言点赞最多者,我们也将选出3名优秀评论者赠送大地风景研究生班全年网络课程价值200元优惠券。



“风景读书”将与您共读

《中国景观史》

如果您想跟我们一起读旅游行业的经典书籍

立即报名



更多信息,请咨询风小景


识别下方二维码


       我是风小景


发表
26906人 签到看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