雄峙千古的盖州石棚文化

发表于 讨论求助 2023-05-10 14:56:27


悠久的历史,积淀了光辉灿烂的历史文化,勤劳与智慧,创造出不朽的经典与文明。从神秘威严的石棚文化到巍峨雄伟的山城遗址;从悠远宏大的汉墓群到硝烟弥漫的烽火台,无一不昭示着盖州的历史沧桑与地域文化的博大精深。


第一节:



石棚有史记载始于汉朝,《汉书·昭帝本纪》载:“元凤三年(公元前78年)春正月,泰山有大石自立”。辽东半岛的石棚在汉末时就有记载,《三国志》曾记载:“时襄平(今辽阳)延里社生大石,长丈余,下有三小石为之足”。营口地区有石棚记载是金朝王寂著的《鸭江行部志》,其中记载:“己酉,游西山石室(今盖州市石棚山石棚),上一石,纵横可三丈,厚二尺余,端平莹滑,状如棋局;其下壁立三石,高广丈余,深亦如之。了无瑕隙,亦无斧凿痕……土人谓之石棚。”辽东半岛是我国石棚遗存最多的地区,也是亚洲石棚较多的地区之一,它在世界石棚文化中占有重要位置。盖州市境内是辽东半岛石棚重点分布区之一。由于星移物换,风吹雨蚀,大部分已坍毁,保存完好的最大的石棚当属盖州二台乡石棚山石棚,已被列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石棚属“巨石文化”遗址,建造的年代大约在青铜器时代,是迄今为止我国尚存的最早的地上建筑。这一古老的建筑,历经3000多年的风雨却岿然屹立,是中华民族的宝贵文化遗产,对研究远古历史有着极其重要的价值。

盖州市已发现石棚1580多座,由北向南依次是:

石佛村石棚:坐落于团甸镇石佛村石棚山。

苇塘石棚:坐落于万福镇苇塘村龙脖山的山岗上。

洪屯石棚:坐落于万福镇洪屯村。

西封地双石棚:坐落于什字街镇连云寨村西封地屯,两座石棚东西并列,相距不过百米。

牌坊村石棚群:坐落于什字街镇牌坊村南屯山上,共有石棚20座。 

牟家沟石棚群:坐落于什字街镇牌坊村西5华里的牟家沟屯的山岗上,共发现16座石棚。

邹屯石棚:坐落于什字街镇邹屯村猴石砬子山上,有石棚6座,其中3座被毁。

石棚沟石棚群:坐落于杨运镇河北村石棚沟屯,共有石棚7座,其中2座大石棚已被拆除建房。

苏峪村石棚:坐落于什字街镇苏峪村贾连德家房东。

小脖沟石棚群:坐落于杨运镇河北村小脖沟屯,原有石棚5座,现仅存1座石棚壁石。

庙上屯石棚群:坐落于杨运镇林场村庙上屯,共有石棚4座,但多被破坏。

伙家窝房石棚群:坐落于九寨镇三道河村伙家窝房东北的老牛台山上,共有石棚10余座,有的已被破坏。

仰山石棚:坐落于归州办事处仰山村仰山北坡平地上。

石棚山石棚:坐落于二台乡石棚山村南的石棚山顶上。

根据辽东半岛石棚形制、规模大小、制作精简、盖石与壁石形状的不同可分大、中、小三种类型。

 

大石棚

大约建于30003500年前,以盖州市石棚山石棚为代表,又称“石棚山类型”。这类石棚规模较大,盖石长宽约45米,棚高2米左右。加工磨制精细,盖石与壁石之间套合紧密。盖石扁平圆角长方形,伸出壁石之外,形成大的棚檐,前后伸出部分更长。有的大石棚盖石前高后低,前厚后薄;或者东高西低,东厚西薄,顶部微有坡度。壁石呈梯形,下宽上窄,剖面下厚上薄,壁石之间内倾、斜立,形如方塔状等,构筑了大石棚的造型特点。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盖州市二台乡石棚山石棚即据此形制。另有被毁大石棚4座,为盖州市归州办事处仰山石棚、杨运镇河北村石棚沟石棚、什字街镇邹屯村猴石砬子大石棚和圆形石棚。

石棚山石棚坐落于风景秀丽的浮渡河畔西岸的一座小山顶上,旧时满山苍松翠柏,如今亦是花果飘香,这座石棚是我国目前发现的规模最大、做工最精、保存最好的一座地面巨石建筑之一,堪称世界之最。该石棚是由四块花岗岩石板构筑,它的壁石经过加工磨制,方向为南偏东4°,平面呈长方形。东、西、北三面竖立三块石板围成三壁,顶盖的整块大石板为盖石。全高3.1米,壁内高2.4米,南北长2.65米,前宽2.1米,后宽1.95米。盖石呈圆角长方形大石板,南北长8.6米,东西宽5.7米,厚0.450.55米。盖石四面伸出各立壁之外,相互对称,南北两面伸出较长。从侧面看,南高北低,好像是一座小石屋矗立在山上。石棚的盖石重达60多吨,如此巨大石材的开采、运输、打磨、修建,特别是历经几千年的风侵日蚀而依然矗立在世人面前,难怪金代王寂惊曰“神仙游戏亦偶然,月斧云斤灭痕迹”,所以他认为“非神工鬼巧不能为也”。当时还流传着一个动人的故事,在那遥远的年代里,姜子牙封神之后,天宫里的元霄、灵霄、碧霄三位仙女各不服气,为了重排姐妹法术的名次,她们便约定夜里下界人间,各显神通筑造一个石棚,石棚不但要大,而且以天明为限,先筑成者为尊。元霄仙女起早动身,一更天便下凡人间筑石棚,灵霄和碧霄俩姐妹约好三更天下界凡尘筑石棚。筑完石棚的元霄仙女,躲到暗处偷偷窥视,巧生一妙计,学鸡鸣戏弄俩姐妹,此时,灵霄、碧霄真以为鸡啼天明时限已到,她们俩便放弃半成的石棚(仰山,榆树房境内的小山),垂头丧气地各自埋怨起身太晚,只好回到天宫认输,从此元宵仙女为尊。二台子石棚山上的石棚,便是传说之中元宵仙女用法术所筑成的石棚。其实每一座石棚的修建都是靠人力,而不是靠神力,都凝集着古代先民的血汗和智慧。

据考查,巨石产自距石棚山石棚10多公里的三道河龙潭瀑布附近。当时正处在青铜器时代,生产力极为低下,在没有现代化机械设备的远古时代,建造这样的建筑是一项非常庞大的工程。开采、加工、搬运、搭建都需要有众多的人组成团队,付出高强度的劳动。可见先民对巨石建筑的建造有着丰富的经验,使打磨石材技术和建造技术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巨石建筑的完成需要有起重型物体的器械和强大的劳动组织,显现出古代劳动人民的高度智慧和创造力。以至于后人发出“人力不至疑天成”的感叹。石棚山石棚以其独有的特色,让世人一睹它的风采,了解它的文化。据有关历史资料记载:历史上辽南曾发生多次大地震,但石棚却安然无恙。这不禁让我们感叹,这座早已成为历史陈迹的石棚,它不仅反映出本身特有的建筑风格和斑斓的文化底蕴,还充分体现了古代劳动人民建筑抗震、防震的精湛技艺,也让我们见证了人类的聪明和智慧。

三千多年的风雨侵蚀,并没有破坏石棚的原貌,这一人类社会造就的杰作,至今仍威严挺立。1963年,辽宁省政府将石棚山石棚定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996年,。

 

中石棚

与大石棚年代相当,但稍晚于大石棚。中石棚规模介于大、小石棚之间,盖石长宽约23米左右,棚高约1.3米上下,盖石与壁石稍经加工,但不太规整,壁石与盖石之间套合不太紧密。盖石近正方形,伸出四壁石外的棚檐大体相等,呈方桌状。壁石扁平近方形,四边基本相等,剖面下厚上薄,壁石微向内倾。后壁石靠在左右壁石上,平齐不伸出。

盖州地区有中石棚4座,它们分别是盖州市杨运镇邹屯村猴石砬子1号石棚、万福镇苇塘村石棚、什字街镇西封地双石棚,其中保存较好的为西封地双石棚。

西封地双石棚:位于盖州市什字街镇连云寨西封地屯小北山下的平地上,位于东经122°24′,北纬40°4′。东北距什字街镇10公里,南70米为乡路和连云寨河,隔河与转皮山相望。西南约800米为半截沟山,东120米是连云寨村。这里有东西两座石棚,两者相距34米。两座石棚东西向,门相对,大小相似,盖石与壁石均为花岗岩,保存较好。这种大小基本相同,造型基本相似,门相对的石棚,在辽东半岛石棚中是绝无仅有的。

连云寨西石棚:在连云寨北偏西60度,门向东南,盖石呈扁平不规则鹅蛋形,四周边缘不齐,北部厚,南部薄,长3.30米,宽2.30米,厚0.150.33米,盖石东出檐0.60米,西出檐0.80米,南出檐0.30米,北出檐0.60米。盖石与南北壁石相压,与西壁石之间有空隙,为找平,壁石南端垫一石块。北壁石在坡上向南倾斜3度,南壁石立在坡下,西壁石为后面堵石,靠在南、北壁石上,倾斜10度。上部与下部之间有10厘米空隙。西壁石底部宽厚,上部窄薄。平面呈梯形,棚内有块铺底石,扁平,南部残缺。门前有块卧石,似为东面壁石。

连云寨东石棚:该石棚向南倾斜,门西向。盖石呈椭圆形,东北角残。盖石里面平,外面高低不等,薄厚不均,并从东向南倾斜。长2.75米,宽1.452.10米,厚0.250.40米。南北壁石向里靠斜立。北壁石在坡上,向南倾斜13度;南壁石在坡下,向内斜3度;东壁石为后壁堵石,镶砌在南北壁石之间,微向西倾,底部厚,上部薄,东壁石与南北壁石靠的不紧,有0.070.10厘米的空隙,与盖石北端相压,南端有空隙,门前及室内堆满碎石和土。在南壁石外侧西端偏上部位有三行半竖向阴刻楷书文字,字迹已模糊不清,当为后世所书。

 

小石棚

大约建于25003000年前。小石棚盖石长约2米,棚高1米左右。盖石与壁石都是自然花岗岩石,很少有加工痕迹。盖石为长条形和不规则形,大部分与壁石平齐不出檐。壁石为长条形,前宽后短,厚度基本相等。壁石直立套合呈长方形,后壁石镶在左右壁石之内。石棚大都向西和向南开门,棚内无铺底石。石棚大都在山坡、台地上,往往成双成对或成群,成为石棚群。有的小石棚与大石盖墓、积石冢、石棺墓分布在一起,成为石墓群。

盖州地区小石棚分布较广,数量也较多,目前已发现50多座。可惜大部分已被破坏,很少有完整的。经省、市考古队的发掘,在盖州市什字街镇牌坊村石棚群和九寨镇三道河村伙家窝房石棚群,出土了一些有价值的文物,对研究石棚的年代和当时人类社会的生产、生活及民间习俗都有重要意义。

牌坊石棚群:位于盖州市什字街镇牌坊村南的团山上。东有碧流河,北有侯家河。19814月,在二百垅地发现石棚一座,后又在长脖岗和团山上发现石棚和石盖墓20余座,统称为牌坊石棚群。分布面积约500000平方米。在团山1号石棚发掘青铜短剑,石质加重器、纺轮、角针、角锥、串珠、网坠及红褐色夹砂厚叠唇小平底筒形罐口沿、腹部残片及器底等遗物。石棚处仅存一些倒塌的石板及残块。1984年,牌坊石棚群被定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三道河石棚群:位于盖州市九寨镇三道河村伙家窝房北一条东西走向的山岗上及山岗的南坡,面积约为800000平方米。“二普”时记载:“石棚群全部排列在伙家窝房北一条东西向的山岗及其朝阳的山坡上。这里大部分的石棚保存现状不佳,几乎倾倒或坍塌。出土遗物包括石斧、玉凿、陶罐、壶以及陶器残片和有孔石刀等。在一座保存较好的石棚处,可见四壁石和铺底石,它的盖石呈椭圆形,出土了石斧、石凿、石刀、陶罐和火烧人骨等。1987年春,考古调查又发现20余座,共发掘5座石棚墓,1座积石墓。该处石棚群与其他几处石棚群文化类型一致,为青铜器时代墓葬。1990年,三道河石棚被定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石棚中出土的遗物基本相同,无明显差异。出土的遗物以夹砂红陶、素面磨光的陶器为主,器型有壶、叠唇筒形罐等,还出土有桥状把手,石器有扁平石斧、凹尾石镞、双孔石刀、石矛、石棍棒等。盖州市什字街镇牌坊1号石棚出土的青铜短剑,充分证明石棚是青铜文化的遗存。

盖州石棚大多遗存以下特点:建造在低矮山丘的高处或小山的矮坡处,附近基本都有河流,石棚的石材多采用花岗岩,都留有人工雕琢的痕迹,有侧脚,前后棚沿特别大,个别石壁修琢成慢坡状,底座壁石基本上都向内倾斜。

二台子石棚:在盖石外部和石棚内东壁石上,隐约可见镌有四个原始文字符号,在盖石的西南部,有一阴刻的简化人头像,由于风化严重,无法辨析。

专家学者对这些符号均不能读,有的说是秦统一前的东土文字,已故石棚专家许玉林先生认为是梵文,还有的说是甲骨文之前刻在陶器上的符号,即陶文。长期研究石棚山的历史教师张维绪先生译为“天”、“地”、“示”、“首”,这只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而已。,但是否还有“祭祀”、“禅让”、“宗教”活动等功能,这是个值得继续研究的课题。

无论怎样,石棚都是远古人类的伟大创造,它昭彰于天地间的神圣伟力,融入于历史史册中的超凡智慧,永远是中华文化遗产中的璀璨瑰宝。



投稿 | 商务合作|新闻爆料请添加微信:lngzrtv  

如果你身边有精彩的故事,如果你的才华还无处展现,现在就可将你身边精彩的故事、文章、视频...发送到“盖州城事”微信公众平台或发送到小编邮箱(117031111@qq.com)


发表
26906人 签到看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