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乡艺苑】陈燕燕《祠堂重建入伙》

发表于 讨论求助 2023-05-10 14:56:27

作者简介

        陈燕燕,银行单位辞职后在家做专职太太,每天沉浸在烟火气中。喜欢做美食,养花养草,弹筝画画,热爱生活中的点点滴滴。



祠堂重建入伙


        回老家参加娘家祠堂重建入伙庆典,吉时是3号凌晨一点多,作为外嫁女,入伙煮汤圆拜祖宗那段时间我是不能进祠堂的,躺在床上,晃动的是老爸弟弟嫂子们忙碌的身影,挂灯笼,贴对联,搓汤圆,搬鞭炮,准备祭品,有鸡鹅鸭,红粿,汤圆,各式水果……

         天寒地冻,入冬以来最冷的一天,我手机显示温度2度,再冷的天,也阻挡不了亲人们虔诚和感恩的那份心。

         上厅,两个下厅,大厅左右各一间大房,大房两侧各四间房间,弟弟说叫横厝,宗祠自有它的格局和布置,其他全部重建,唯大门是不能动的,门柱斜着立着,重新抛光处理而已。

         吉时吉日,礼炮齐鸣,人杰地灵,枝繁叶茂,繁荣昌盛。四季平安,财源滚滚。宾主尽欢。

         将进酒,杯莫停。

         老了,越来越喜欢这种仪式感。



         我记忆中完整的祠堂,大概7岁左右,爷爷去世时候,入殓前是放祠堂大厅的地板的草席上的,挂上蚊帐,孝子贤孙们跪在地上,听和尚念经“做功德”。地板坑坑洼洼,墙灰不时飘落,我困的东倒西歪又茫然无措听着妈妈和姆姆婶婶整夜哭灵。

          爷爷过世后不久,祠堂就成了危房,墙塌了,梁也断了,残垣断壁,里面拴着牛,满地的牛粪牛屎。

          70年代,别说修祠堂,温饱问题都难于解决。任凭它荒草丛生,鼠虫出没,不久邻居一阿婆去世,没有祠堂可进,只能放在一露天的小厅上,恰逢下雨,搭上了一塑料棚,阿婆生了10多个孩子,存活下来有9个小孩,到死,连一张照片都没有,灵堂布置时只能拿她穿过的一件外衣做为照片,我回老家时,无意看到了用竹片撑开挂在墙上的那件蓝色“大筒衫”,触目惊心,久久难忘。

         祠堂倒塌后的这么多年,故去的至亲,有大姆二姆,奶奶,老妈,三嫂,今天看到了一张照片,大姆二姆和老妈和两个亲人合照,老爸让照相馆P去了两个健在的亲人,只剩大姆二姆和老妈,相信她们妯娌三个在另外一世界里也是一家人,都过得开心快乐。



        不思量,自难忘!

         祠堂前面是一个池塘,池塘经常有寒鸦,有鹅影,有纷纷扬扬的小雨。四季更替,经年不枯。8岁时候,我抱着一岁多的小弟在池塘边玩,不小心弟弟掉进了池塘里,弟弟瞪着手脚连喝了不少水,我赶紧跳下去把他捞上来,那时,父母忙着干农活,几岁的我就要帮忙做家务带弟弟。

         池塘右边的那口井还在,10多岁左右,我经常挑着水桶到井边打水,人矮,挑着两桶满满的井水回家,踉踉跄跄的,印象中,一大水缸水需要挑五次,10桶水左右。

          昨天特意跑到井边望着井水,蓝幽幽就像一面镜子,好像在笑我,尘满面,鬓如霜。



         少小离家老大回 ,乡音无改鬓毛衰。

         祠堂不远处有一个伯爷庙,也重修了,以前奶奶说过,伯爷庙是保贺“走仔”(女儿)的,叫孙女们要多拜拜,我没下跪,只是在庙前站了很久很久,它依然肃静,我依旧孤独。我们都不言不语。

          它懂得我的心事,我懂的它的慈悲。

          不早也不晚,恰恰好。

          老妈种的橄榄,硕果累累,掉的满地都是,香蕉一串串,木瓜在树上都熟透了也没摘,扛一把锄头,走在乡间的小路上,暮归的老牛不在了,路旁的小花在凛冽的风中摇曳。跟着嫂子和妹妹摘橄榄,挖南姜。

          车后备箱里,满满都是吃的东西,橄榄,南姜,薏米,淮山,红粿,糯米粉,鸡肉,鹅肉,鸭肉……。

          “走仔贼”,名副其实。

          鞭炮屑,满地铺,那么红,那么美。




(编辑:如风 校对:燃烧的水)

征稿启事

     如风时光微信公众号注重文艺性、原创性,兼顾本土文化推介,格调清新高雅,图文精美丰富,欢迎广大文艺爱好者关注并赐稿。

投稿须知

1:散文(散文诗)、随笔、小说作品在2000字内;

2:新诗10首内,每首不超过30行,律诗、楹联作品20首内;

3:摄影、书法、美术作品20幅内;

投稿请附个人简介(100字内)、生活照一张和联系方式发送至邮箱:fsdstlq1@163.com

(声明:投稿文责自负,主编有修改权)


                                      如风时光

发表
26906人 签到看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