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周刊|西安地理——长乐坊忙农会

发表于 讨论求助 2023-05-10 14:56:27


好多年没有去过东关长乐坊了,最近,因拜访一位老友,到长乐坊转了一趟,一街两行的高楼大厦,代替了过去的旧瓦房,变化真是大啊!


  当我走到长乐坊村口西侧“万古长青”的大照壁时,想起了上世纪三四十年代长乐坊四月八忙农会的情景。


长乐坊旁景龙池街口的老房子


旧时长乐坊街景



  长乐坊是西安东关最长的一条街道。进了东稍门后,是个慢慢坡,到了市第三中学门前,路才平整些,一直向西走,走到炮房街和更新街三岔路口为止,足有二华里。


  旧时的长乐坊,没有现在这么繁华、热闹。东稍门外边,有两家车马栈,南边的车马栈,是灞桥区安邸村陈德功他爸开的。进了东稍门,很少有店铺,多半都是民宅,到了八仙庵,才觉得像个市景的样子。这里有几家杂货店,几家小饭馆,还有一家皮货店和钉掌的铁炉子。八仙庵东侧的黄家醪糟、黄桂稠酒很驰名,我去东关,吃不吃不要紧,就得到那喝一壶稠酒。长乐坊最西头南拐角,就是我们南牛寺村张继先老汉开的杂货铺,我们村的人若进城,必到这家店铺歇脚、喝茶,顺便买些自己要用的杂货。


  长乐坊路南,从东向西数,有窦府巷、景龙池、东新巷、面王巷、千里巷、长乐村等六个巷子;路北只有万庆巷和北火巷两个巷子。北火巷紧贴八仙庵,北火巷北稍门,也称八仙庵后门,稍门东侧有个豆芽菜坑。出了后门就是八仙庵道士耕种的土地,有百多亩,就是现在西安电力学校那块地方。


  长乐坊东头路北,是市第三中学,学校门楼不大,都是琉璃瓦的古建,校舍及教室,全都是砖木结构的大房。西头的22中,如今已不见了。在22中西边还有家门朝南的车马栈。


  长乐坊的“万古长青”照壁,立于长乐村村口西侧。



长乐坊照壁


七天忙农会热闹非凡


长乐坊四月八忙农会,从农历四月八日启会,至四月十五结束,会期七天,热闹非凡。


  平时,长乐坊并不热闹,来往行人稀稀拉拉,每逢初一、十五,来八仙庵和罔极寺的人多了些,只有逢八仙庵正月十五会和长乐坊四月八忙农会人最多、最热闹。


  忙农会,主要是农业生产器具、畜牧交易会。一街两行的摊点,多是出售铁木农具、竹编芦席、皮革绳索、车厢下盘、骡马驴牛等。


  木器类有木杈、木锨、圆木棍、解柴木棍、镰床子、升子、斗、犁辕、铁铧、比斗、杷、磨、木耙子、推车子、拔夹、歪脖杈等。


  铁器类有镢头、铁锨、斧子、大锄、小锄、铁耙子、铁叉、刃片刀子等。


  竹编类有扫帚、笸篮、簸箕、笤帚、竹篓、筛子、芦席、凉席、席包、竹笼、老笼、大粪笼、草帽、竹扇子、毛提笼、馍筛筛等。


  皮货类有马鞍子、牛笼嘴、缰绳、笼头、钗子、围脖子、加棒子、绊带、肚带、辕鞍子、辕绊带、后绊带、稍绳、闸绳、领绳子、鞭杆、鞭青、鱼鱼刀等。


  大型农具也大车箱、车下盘(包括车轴、车锅、车圈、轴承、珠子、轮胎、内胎、车闸)、风车、尖钗、罗面柜、推车子等。


  这些摊点最忙活的,要数缠杈的、钉木锨的和起刀磨剪子的。


  若要买杈头,必须得买杈棍,两样买好后,得让缠杈师傅连接在一起。缠杈师傅先得将木棍头用小劈斧劈成四方尖,塞在木杈的斜梁上,然后用泡软的牛筋,将木杈把缠在木棍上,才能使用。缠木杈最好的,要数灞桥之北白庙村的师傅。


  钉木锨师傅和缠杈把的师傅一样忙活。买木锨,也得买木把,所不同的是木锨把是解柴木棍。若买好木铣和木棍,就得让钉锨师傅钉好才能使用。


  忙农会上的起刀磨剪子师傅,主要任务是起磨刃片刀子,也叫开刀口。当时,市面上刃片刀子要数西安“胡全林”铁货铺的最好,他们在刀片上,压了一个“胡”字的烙印。农民见了有“胡”字的刃片刀子,争相抢购。


  在忙农会上,有些驰名的产品,譬如引镇的扫帚、常家湾的竹笼,凤翔的草帽“凤翔片”等,都是农民的抢手货。



牲畜交易市场



忙农会上牲畜交易也算是一大亮点。牲畜交易市场大多设在偏僻的场坊或车马栈的院子里。长乐坊中间有一个车马栈,是牲畜交易的最大市场,院子拴满各色、各样的骡、马、驴、牛。买牲畜的人,不停地观察牲畜的长相体型,然后掰开牲畜的嘴,摸摸看看,便知道牲畜有几岁口,然后让“伢家”(中介人)和卖主谈价钱。


  所谓的“谈价钱”,不是公开讨价还价,而是“伢家”把卖主叫到一旁,双方手塞在袖筒里捏码子。经过讨价还价后“伢家”再和买主用捏码子的方式,进行一番出价定价的交换意见。


  几经数次的讨价还价,“伢家”听取各方意见,确定一个合适的价钱,经双方同意,就算牲畜交易成功。买主交钱,卖主交牲畜,都得通过“伢家” 的手。然后,卖主要适当地给“伢家”一些中介费。


  我们村东头的郭居先老汉,常在忙农会上当“伢家”,村民给他取了个绰号叫“老牛客”。


忙农会上的饮食摊点



  上忙农会的人,绝大部分是乡下的农民,不太富裕。上忙农会主要来买自己急用的农具,同时在忙农会的饮食摊点吃顿便饭,也就心满意足了。


  一些饮食摊点,为了适应上会的客家需求,每逢四月八忙农会之前,早早在长乐坊街面划地占摊子。卖饸饹的,卖凉粉的,卖粽子的,卖油饼的,卖油茶的,卖绿豆糕的,卖稠酒的,卖肉夹馍的,卖锅盔的,还有卖梆梆肉的,五味齐全,想吃什么就有什么。


  各饮食摊点,一般都搭着中间高、两头低的白帐篷。这种帐篷既能遮风,又能挡雨,帐篷前的低板凳上坐满了男女吃客。


  还有些摊点,用芦苇搭的棚,前头高,后边低,前檐再吊一页席,白天用两根木杠撑起,晚上放下来当门用。


  各饮食摊点相互配合,相互发财。在饸饹摊子旁边,得有个卖蒸馍的或者是卖油饼的,吃馍就饸饹,越吃越香。卖酒的摊点旁边就得个卖腊汁肉的,喝酒吃肉,神清气爽,吃罢,各结各账,配合默契,皆大欢喜。


  当然,有些人不愿意在摊点吃饭,便可到东关正街“勒子缝”旁的“泰和楼”或对门的“永兴馆”吃大餐。



五花八门的文化娱乐活动



  为了给忙农会助兴,很多的文化娱乐活动也招摇过市:有耍麻雀牌和耍牛九牌的,还有掷骰子押宝的;有套圈圈的,还有打糖疙瘩的;有下棋的,还有走“方”的;有算命卜卦的,还有站板凳上劝善的;有吃掉筋打砖的,还有耍花花长虫(蛇)的;有打莲花垛的,还有唱商洛花鼓戏的;有看“西话景”的,还有看“拉洋片”的;有耍魔术的,还有舞刀弄棒摆场子的,真是五花八门,无奇不有;八仙过海,各显神通。这些表演有的显得低俗、粗野,尤其那耍长虫的和吃掉筋打砖的,一看,身上得起鸡皮疙瘩。


  我最后一次上长乐坊忙农会是1949年。那次忙农会临近西安解放,,物价猛涨,一日多变,一斗麦早晨10块钱,若到晚上,就会涨到30块钱,钞票不值钱,成了废纸,货物交易,皆用铜元和银元。一个铜元可以买一个蒸馍,300个铜元可换一个银大洋。银元只有“袁大头”能用,其它银元没人要,铜元只有清朝青龙钱能用,。那次,我上会时,我妈给了我二十个铜元,我在会上吃饱喝足,还买了一把刃片刀子,包括看“西话景”在内的花销,回去后,还剩余了8个铜元。


  从那以后,长乐坊的四月八忙农会就消失了。





【请关注我们】

▲长按上面二维码可关注晚报微报▲



▲长按上面二维码可关注西晚影像▲



阅读完整内容,请点击左下角“阅读原文”,浏览晚报数字报。



发表
26906人 签到看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