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亮点丨清水营煤矿筹建处“金钥匙”打开职工创新创效“活力锁”

发表于 讨论求助 2023-05-10 14:56:27


         清水营煤矿筹建处针对恢复生产实际,面对“三软”岩层、巷道变形严重等超乎想象的困难,以王志林劳模创新工作室为依托,搭建群众性创新工作平台,深入开展群众性创新活动,积极探索巷道维修过程中的技术难题,破解制约恢复生产的“瓶颈”,使群众性技术创新真正成为打开职工创新创效“活力锁”的“金钥匙”。


1

群体创新彰显集体智慧

        该矿结合“一年恢复生产,两年建成数字化的智慧矿井”的目标,重新对创新工作室进行选址、修缮,成立了王志林劳模创新工作室、李生国克尘工作室。面对矿井巷道底鼓严重,制约着维修工程进度这一问题,创新工作室领军人物王志林、李生国组织人员看现场、查资料,提出“解决巷道底鼓首先要治水”的治水思路,并提出具体解决措施。综掘一队、运输队分别成立技术攻关小组,利用饮料瓶、风筒布、软管等将巷道顶部的水引入水沟,成功地解决了巷道顶部的出水直接落入巷道引起底鼓的难题,此项成果在井下巷道推广应用后效果显著;机电环保创新小组经过多方调研及方案比选,在全集团率先采用NMS量子能供热机组替换4吨洗浴锅炉,每天节约费用1800元左右,大大降低了运行成本。截至目前,王志林劳模创新工作室吸引了60余名创新爱好者积极参与,累计完成创新成果21项,6项成果推广应用,创效达500余万元。

劳模创新工作室领军人王志林(左一)为大家讲解理论知识


2

个体创新注重技术引领

        软岩支护是世界性难题,清水营煤矿是全集团是地质条件最差的矿井之一,施工过的巷道反复变形,制约了矿井发展。生产创新小组组长、生产管理部副部长黎劲东带领创新小组成员,重点对软岩巷道支护及矿井采区方案的优化布置进行技术攻关,总结出了“扩大断面→减震开挖→成形规整→复合支护一次到位→及时封闭→反底拱治理底臌”的清水营煤矿软岩巷道支护优化方案,基本解决了巷道变形难题。在事关矿井早日生产的主斜井维修工程中,提出了架棚、反底拱、钢管混凝土等十几种工艺,将工程既定节点提前了3个月。面对110206工作面超出想象的维修困难,他提出以提高巷道布置位置,新掘皮带巷的建议,使巷道单进达到300米/月以上,避免了维修风险和维修的不确定性因素,创造了清水营历年同类条件下的新速度;掘进队劳务工史建明在工作过程中,发现+1065m水平车场后石门口一台长期用于抽水的潜水泵检修维护时,需4-5人进行操作,费时费工,如果人员配合不当,极易发生事故。史建明经过思考,提出制作一种潜水泵人工提升装置,实施后,检修维护水泵仅一个人就可进行操作,通过卷绳器转动提升和降落水泵操作,完成检修维护工作,省时省力,操作安全简便,受到了广大职工的一致好评。

机电环保创新小组对改造的电滚筒输送机进行技术攻关


3

教育培训发挥“育人”功能

        清水营矿的主要生产设备及工艺大都是外省区生产,机器只要出现问题,就要把生产厂家的人请过来维修,不仅增加成本,还耽误时间。为解决这一问题,该矿以实施内部市场化为契机,着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并将职工培训向构建集科研、培训、生产为一体的培训体系转移,全矿逐渐形成“培训—提高—创新—再培训—再提高—再创新”良好局面。教学课堂被“搬”到了井下、车间,原本难消化的“排距”、“掏槽眼”等操作方法通过现场示范变得简单易懂了。理论知识与生产实践对接,有效避免了纯粹的为学习而学习的枯燥培训,职工既动脑又动手,强化创新能力的培养成为教与学共同关心的大事。如今,通过“走出去、请进来”以及自培的职工达到100余人,涌现出王堃、李昊等一批技术型人才,他们主动承担起技术攻关、小改小革等。以前需要花钱到外面进行维修的许多大型设备维修都有矿上自己承担,仅此一项,一年节省维修费用1000万元。

创新小组在进行开展技术研究

召开职工经济技术创新成果评审会


创新无处不在,成果激发干劲。在集团公司第六届职工经济技术创新成果评比会上,该矿上报的创新成果有7项成果,分别获得集团2017年技术创新一、二、三等奖。



发表
26906人 签到看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