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社茶语.艾香粽酒情

发表于 讨论求助 2023-05-10 14:56:27



父亲节、端午节,两节走近六月里。


小时候,离天空最近的地方是父亲的肩膀。

你站在他的肩上看世界,

他却只看着你,

这就是父亲的全世界。


世界顶级礼仪大师威廉·汉森说:

“善于观察的人,

只用一顿饭的功夫,一顿茶的时间,

便可知你父母生活的背景怎样、

你的教育背景如何?”


餐桌上的礼仪,宴席、茶席上,

与一个人自小所受的教育熏陶密切相关。

餐、茶、宴桌礼仪不雅的人,

首先反映的不是他的恶习,

而是他父母的教育,他所在家庭的整体素养,

在于他所在学校对综合素养的锻炼与培养层级。


又是一年端午节,

诗逸带着宝贝们一起品茗赏经典,

闻香识酒,粽粽情意赛久远。

                                          ---诗逸






动画:端午、赛龙舟、粽子与屈原





五月榴花妖艳烘,绿杨带雨垂垂重。

五色新丝缠角粽,金盘送,生绡画扇盘双凤。

正是浴兰时节动,菖蒲酒美清樽共。

叶里黄鹂时一弄,犹瞢忪,等闲惊破纱窗梦。


宋代欧阳修的《渔家傲》描述的就是端午时节,

在这个“鸟鸣惊破好梦”的时节,

天气暖和而不酷热,万物生长欣欣向荣。 


端午节的由来,各本其源,

有“屈原说”、“伍子胥说”、“曹娥说”、

“恶月恶日驱避说”、“吴越民族图腾祭说”等,

但“屈原说”最受认同。




视频:屈原的一生







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楚都。

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国被侵略,

心如刀割,于五月五日抱石投汨罗江身死。

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痛异常,

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

就有了端午龙舟竞渡、吃粽子的风俗。


















伍子胥助吴伐楚,

建议应彻底消灭越国,

吴王夫差不听。

子胥便对邻舍人说:“我死后,

将我眼睛挖出悬挂在吴京之东门上,

以看越国军队入城灭吴”,便自刎而死。

因此相传端午节亦为纪念伍子胥之日。















曹娥是东汉上虞人,

父亲溺于江中,

数日不见尸体,

当时孝女曹娥年仅十四岁,

昼夜沿江嚎哭。

过了十七天,在五月五日也投江,

五日后抱出父尸。

后人为纪念曹娥的孝节,

在曹娥投江之处兴建曹娥庙。























在先秦时代,

普遍认为五月是毒月,

五日是恶日,

相传这天邪佞当道,五毒并出。

直至民国时期,

社会上还有“躲端午”的习俗。

端午节的另一类民俗活动,

就是为了驱灾辟邪的目的而发展起来的。 












中国的很多节日与节气之间存在对应关系,

“端午”与“夏至”便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夏至提醒人们高温到来,

在阳光雨水充足、有益于农作物生长的同时,

蚊蝇开始滋生,疫病流行。

以夏至为分界的自然界变化,

影响到古代人们的生产和生活,

过去科技水平不发达,

人们在认识到这一现象后,

为了提示这一关键时日,

就要举行一定的仪式。


经过千百年的演变,

逐渐形成了今天富有文化内涵的端午节。

















传说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恸,

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

渔夫们划起船只,在江上来回寻找他的真身。 

如今,端午前后几天,大江南北都要“赛龙舟”。

赛龙舟又称龙舟竞渡,

在中国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了,

现已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屈原投江后,楚国人沿江苦寻屈原踪影,

又害怕江鱼吃掉屈原,

便用竹筒装米,投江祭奠,

这就是中国最早的粽子——筒粽的由来。

由此风习相传,人们为缅怀屈原,

每年五月初五这一天便以粽子投江。









中国古代视虎为神兽,

俗以为可以镇祟辟邪、保佑安宁。

故民间多取虎为辟邪之用,

其中尤以端午节的艾虎最具特色。

艾虎或以艾编剪而成,

或剪彩为虎,粘以艾叶,佩戴于发际身畔。












端午节时以雄黄涂抹小儿额头的习俗,

云可驱避毒虫。

典型的方法是用雄黄酒在小儿额头画“王”字,

一借雄黄以驱毒,二借猛虎

(“王”似虎的额纹,虎为兽中之王)以镇邪。














戴香包颇有讲究。

老年人为防病健身,

一般喜欢戴桃子、苹果、

娃娃抱公鸡等形状的,

象征万事如意、家庭和睦。

小孩喜欢的是飞禽走兽类的。

青年人,如果是热恋中的情人,

那多情的姑娘很早就要精心制作别致的香包,

赶在节前送给自己的情郎。














端午日洗浴兰汤是《大戴礼》记载的古俗。

但文中的兰不是兰花,

而是菊科的佩兰,有香气,可煎水沐浴。

后来一般用煎蒲、艾等香草洗澡。

在广东,用艾、蒲、白玉兰、香茅、金银花等花草。












《荆楚岁时记》载:“以菖蒲或镂或屑,以冷酒。”

蒲酒味芳香,有爽口之感,

后来又在酒中加入雄黄、朱砂等,

此俗流传较广。











艾、菖蒲和蒜被称为“端午三友”,

又被称为“三种武器”,

古人认为可以退蛇、虫、病菌,斩除妖魔。

有地方端午节在门口挂艾草、

菖蒲(蒲剑)或石榴、胡蒜。

通常将艾、榕、菖蒲用红纸绑成一束,

然后插或悬在门上。

















《离骚》是战国诗人屈原创作的文学作品。

“离骚”,东汉王逸释为:“离,别也;骚,愁也。”

《离骚》以理想与现实的冲突为主线,

以花草禽鸟的比兴和瑰奇迷幻的“求女”神境作象征,

借助于自传性回忆中的情感激荡,和复沓纷至、

倏生倏灭的幻境交替展开全诗。


作品倾诉了对楚国命运和人民生活的关心,

“哀民生之多艰”,叹奸佞之当道。

主张“举贤而授能”,“循绳墨而不颇”。


提出“皇天无私阿”,对天命论进行批判。

作品中大量的比喻和丰富的想像,

表现出积极浪漫主义精神,

并开创了中国文学上的“骚”体诗歌形式,

对后世有深远影响。

有东汉王逸《楚辞章句》、

南宋朱熹《楚辞集注》、

清代戴震《屈原赋注》等注本。


作品名称:离骚
创作年代:战国后期
作品体裁:骚体诗
作    者:屈原
作品别名:离骚经、离骚赋
作品出处《楚辞》
作品题材:游仙诗
篇    幅:373句,2490字





《离骚》解说



 

 







  

  
  
  



  
  
 

  

  
 
  


发表
26906人 签到看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