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老城印记,城南印象即将离去的老城....(收藏好文)

发表于 讨论求助 2023-05-10 14:56:27


英德城南,英德的旧城,这片土地是许多英德人土生土长的地方!


  这家宠物店并不大,一间店面房。宠物装在笼子里摆在店门口,店主悠闲地在坐在店内。瞧这些性格温顺、样貌可爱的狗狗,这里似乎不是一个卖犬的地方,倒像一个其乐融融的大家庭。



  是谁的巧手,把一根根平平无奇的竹片变成坚实的生活用品。箩筐、扫把、簸箕、鸡笼、凳子、梯子、扁担,这里简直是竹制品艺术展。竹制品取材于随手可得的竹子,粗的盛瓜果蔬菜或大件农作物,细的则用来盛放稻谷,结实耐用。



  路过一间粮油店,门口摆放的是老式的大油桶,浓浓的早古味!这装油的家伙,怕是许多人都没有见过。粮油店开在旧城区,做的都是街坊生意,盈利微博。如今超市林立,传统的粮油店生存越来越困难。



  手工面,吃的就是筋道!店里的机器沾满了白刷刷的面粉,门口的木板上还留有几根断了的面条。像这样传统的面店,应该是味道独特,有过人之处才能做得如此长久。



  水果摊,闻到一阵水漉漉的新鲜味。红彤彤的苹果,金灿灿的橘子、绿油油的青枣、橘红的柿子,它们一个个整齐有序、端端正正地“坐”在货摊上,十分惹人喜爱。



  当大都市的人为禽流感惶恐不已只能吃冰鲜鸡时,这里却随处可见活奔乱跳的活禽,现买、现宰、现煮、现吃,才够鲜!



  市场内的禽肉区,一只只光鸡整齐排列、张牙舞爪,盯久了有点狰狞啊!



  一地鸡毛!鸡毛也有大用处,收集起来,晒干,加工利用,可制出枕芯、被垫、羽毛扇、羽毛球等。



  干货店摆满了散装的香菇、黑木耳等干货,走近就闻到一股清香味。本地冬菇很有韧劲,入口又是一种醇香。



  一位抱着孩子的妈妈在挑柿饼,勾起了童年柿饼的回忆。老家门口就有颗柿子树,奶奶亲手晒的柿饼软硬适中,霜厚肉多,甜着呢!



  一位老奶奶骑着三轮车卖自家酿的黄酒。一坛坛,一缸缸,一瓶瓶,糯米和水在瓦缸里转换融合着,浓成了酒,清澈、黄澄。自家的甜酒,犹如老奶奶的朴实,没有华丽的包装,却是最好的味道。



  油豆腐,色泽金黄,清香软口,鲜香味美,极易吸收汤汁,很爱吃。



  有人在卖蜂蜜,蜂格上的蜂蜜粘稠如浆糊,看上去丝滑甘美,深吸一口,清新香醇,有密集恐惧症的朋友此刻怕是要抓狂。蜂格上摆放着两个勺子,店主如此贴心让让客人先尝后买?



  一袋袋黑黝黝的木炭,小时候,过年总要燃一盆炭火才够年味。烤火时,木炭被烧得红红的,暖暖的,散发着微微的炭香味,温暖惬意。



  草帽,烈日炎炎的夏天可遮阳光,阴雨绵绵的雨季可挡雨水。老家的屋檐下,总是挂着几顶草帽,竹编的帽子还挺沉,小孩子拿着戴着都费劲。



  怎样灭鼠?老鼠贴、老鼠胶、老鼠笼、老鼠夹,人类总有办法治那些狡猾而有力的老鼠们,这老鼠标本也够慎人的。



  裁缝铺,招牌斑驳,小店能改裤子、裙子、外套、修理拉链等,店主在店里忙活着。大城市的裁缝铺越来越少了,最常见的是那种在商场楼梯间或走廊拐角处挂着小牌子的店。



  音像店光卖DVD怕是赚不了钱了,风筒、台风、风扇、电蚊拍、石英钟,各种小家电这里都有出售。小时候音像店还很火,虽然没有正版卖。一条街上起码有个三两间音像店,每家店都会在门口摆放着音质不怎么好的音响,当下流行什么歌,听一下店里无限循环的是哪首便了然了。


  这些场景都是旧城的符号,也是旧城旧故事的特色,怀念尽在平凡点滴间。


小虫网网友随笔:


我的老城印记 城南印象

  我出生在城南,在老城长大,虽然随着时间的变迁,很多老一辈街坊搬走,同学也搬迁到新城。

              


  我家里因1994年那场洪水,房子变成危房,无法居住,那时家里居住环境比较落后,爸妈就硬气着东借西筹的重原来的平房再买下隔壁邻居的地皮平房,埋头苦干了一年终于建成一个小80平米占地的框架结构两层半的小洋楼,也许不知道城市的发展建设,辛辛苦苦爸妈自己也帮忙建设,刚建好不到2年的楼房,就遇到防洪堤的建设要拆迁,记得22年前,建设防洪堤需要,那是一轮大拆迁,我家居住下街,整个下街二分之一的靠江边一批全部因建设需要拆迁。

  记得那一年,我还未满10周岁,家里的两个姐姐就老吵着爸妈上新城买房子,那时的新城也不大,整个城西英州大道都还没有完全建设,记得那时政策待遇给大伙的街坊们有一批分配到安居(仙泉花园)也可以买地皮自己建,就这样,记得那年暑假爸爸骑单车搭着我去看地皮,印象中最记得就是当年爸爸看中现在的国土局隔壁第一排100方的地皮,但是,以我们当年的补偿,也是只能够买下地勉强建立2层高楼房(规定建设6层),打消了念头。

  兜兜转转,我们有一批依旧留守旧城,由于当时我们村这边很有很多田地,鱼塘,向有关单位申请在自己村里的鱼塘按照城市发展规划购地建设楼房,兜兜转转,时光飞逝,我家依旧落户在城南旧城。因为,那边承载着我的老城印记城南印象。

   


  我家里因1994年那场洪水,房子变成危房,无法居住,那时家里居住环境比较落后,爸妈就硬气着东借西筹的重原来的平房再买下隔壁邻居的地皮平房,埋头苦干了一年终于建成一个小80平米占地的框架结构两层半的小洋楼,也许不知道城市的发展建设,辛辛苦苦爸妈自己也帮忙建设,刚建好不到2年的楼房,就遇到防洪堤的建设要拆迁,记得22年前,建设防洪堤需要,那是一轮大拆迁,我家居住下街,整个下街二分之一的靠江边一批全部因建设需要拆迁。

  记得那一年,我还未满10周岁,家里的两个姐姐就老吵着爸妈上新城买房子,那时的新城也不大,整个城西英州大道都还没有完全建设,记得那时政策待遇给大伙的街坊们有一批分配到安居(仙泉花园)也可以买地皮自己建,就这样,记得那年暑假爸爸骑单车搭着我去看地皮,印象中最记得就是当年爸爸看中现在的国土局隔壁第一排100方的地皮,但是,以我们当年的补偿,也是只能够买下地勉强建立2层高楼房(规定建设6层),打消了念头。

  兜兜转转,我们有一批依旧留守旧城,由于当时我们村这边很有很多田地,鱼塘,向有关单位申请在自己村里的鱼塘按照城市发展规划购地建设楼房,兜兜转转,时光飞逝,我家依旧落户在城南旧城。因为,那边承载着我的老城印记城南印象。



本文:英德365、英德小虫网

发表
26906人 签到看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