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倾斜成千古名 | 凝固的音乐(27)

发表于 讨论求助 2023-05-18 23:00:13


就好像是上帝嫌比萨人的作品还不够完美,于是用手指轻轻拨了钟塔一下,让它倾斜到一个看起来无比美妙的角度,又不至于轰然倒塌。

 

比萨斜塔(许东磊 摄)


比萨斜塔恐怕是全世界知名度最高的教堂钟塔,几乎到了家喻户晓的程度。由于地基沉陷造成塔体倾斜的缺陷,反而令比萨斜塔一举超越西方世界成千上万结构稳固、直插云霄的钟塔,不能不说是历史跟建筑学开了个不大不小的玩笑。


据说,出生在比萨的大科学家伽利略曾经在斜塔顶上做过一次著名的“自由落体”实验,从而一举驳倒了亚里士多德统治长达1900余年之久的“重的物体比轻的物体下落速度快”的结论。我们在中学的物理课本甚至英语课本都会读到这个故事,尽管有学者认为这纯属杜撰。无论如何,传说进一步增加了比萨斜塔的知名度,使之成为意大利最著名的旅游胜地之一。


然而,名扬四海的比萨斜塔究竟属于何种建筑风格,真正知道的人却并不多。有人因为伽利略的故事而误认为斜塔是伽利略所处时代(即文艺复兴时期)的建筑;也有人因为遍布斜塔全身的拱廊和古典柱式,将其误认为是古罗马建筑。实际上,比萨斜塔建于古罗马与文艺复兴之间的中世纪,属于西方建筑史上的罗曼建筑风格。西方中世纪最负盛名的无疑是哥特建筑风格,以巴黎圣母院为代表的一系列大教堂都属于哥特式建筑。罗曼建筑则上承古罗马、下启哥特,其知名度虽然不及之前的古罗马建筑和后来的哥特建筑,但却是一种重要的过渡风格,并且是欧洲中世纪第一个成熟的建筑风格。


比萨的罗曼建筑集中在以主教堂、洗礼堂和斜塔为中心的奇迹广场,三座洁白无暇的大理石建筑坐落在绿荫如画的草地上,尤为醒目。


比萨奇迹广场建筑群鸟瞰(图片来源:《世界建筑史·罗曼卷》(下))


在中世纪的大部分时间里,比萨都凭借其强大的海上力量称霸地中海,通过与西班牙、北非的贸易积累了大量财富,城市的商业、文化、科技都是一片欣欣向荣,比萨人甚至自豪地称自己的城市为“新罗马”。比萨的建筑深受东方拜占庭和伊斯兰的影响。在11~12世纪时佛罗伦萨还只是一个小城镇,而比萨已经是一个主要城邦了,直至1284年比萨被热那亚击败之后才从此一蹶不振。


1062年,比萨击败了海上强敌巴勒莫,一时风头无两。为了纪念这一重大胜利,比萨人决定建造一座全新的主教堂。建筑师布斯克多(Buschetto)不辱使命,建造了这座比萨的历史丰碑,被称作“雪白大理石的神庙”。他的墓就位于教堂左侧的拱门内。


比萨大教堂及斜塔(许东磊 摄)


比萨主教堂(1063-1118年,1261-1272年)的正立面则由莱纳尔多(Rainaldo)设计,在托斯卡纳的艳阳下,显得晶莹如玉。但仔细观察就会发现大教堂主要是由灰、白相间的大理石(配以极少量其他颜色大理石)砌筑,立面上有许多条纹和藤蔓图饰,每个圆拱内以及圆拱之间都有大理石镶嵌而成的优美图案,使得整个外观在雪白的整体之中蕴含着丰富的色彩,就像是一块洁白华美的披肩,细看之下却有彩色的编织图案。


比萨大教堂大理石装饰细部(袁牧 摄)


教堂正立面与佛罗伦萨圣米尼亚托教堂的类似之处在于,外轮廓暗示了内部的巴西利卡式布局,并且底层以厚实的水平连拱立面作为基座,不同之处在于比萨主教堂由七个开间组成,圣米尼亚托教堂仅五开间。比萨主教堂立面最精彩的部分在基座层以上,从下到上一共设计了四层拱廊,采取的是伦巴第的墙体廊道手法,即在西立面山墙外侧建造镂空的连拱廊道,基本上不具备实用功能,纯粹是装饰作用,使得厚重的山墙瞬间变得轻盈无比。四层拱廊由下而上分别为长方形(十九间)、梯形(九间外加两侧不规则柱廊)、长方形(八间)、三角形(八间,从中间向两侧逐渐降低),所有的立柱纤细轻巧,托着半圆拱,加上强烈的光影,呈现出令人回味无穷的奇妙韵律,堪称教堂立面设计的典范。


比萨大教堂正立面(黄华青 摄)


如果说神圣罗马帝国的罗曼建筑用西立面的一系列塔楼实现了对早期基督教堂西立面的塑造,而北方诺曼教堂将其进一步发展为双塔高耸的哥特母题,那么托斯卡纳的罗曼教堂则将早期基督教堂朴实无华的正立面用华丽的大理石加以刻画,同样使教堂正面焕然一新,拥有了动人的魅力。如果说西立面双塔重在塑造“崇高”之感,那么大理石装点的教堂立面则更偏向对“优美”的追求——优美(beauty)和崇高(sublime)一直是西方美学中两个重要的范畴,前者偏重比例的和谐,后者偏重力量和尺度的巨大,这也是意大利与德国、法国罗曼建筑的重要差别。


教堂的内部颇为宏伟,包括中厅和四道侧廊,横厅和很深的圣坛,以及十字交叉处的椭圆形穹顶(外部呈奇特的洋葱形,统率着整个外观)。中厅柱廊的尖拱和条形纹饰显示出鲜明的来自拜占庭和伊斯兰的影响。可惜1595年由于打翻蜡烛引起大火,内部的装饰几乎毁于一旦,只有后殿穹顶上带有浓郁拜占庭风格的马赛克壁画《基督》奇迹般地保存了下来。比萨大教堂的内部空间有别于欧洲其他地区罗曼教堂的幽暗沉重,由于采用了洁白的大理石,给人以前所未见的清新明丽之感,这种明朗的风格也反映出当时比萨人意气奋发的气魄。中厅顶部有两排采光窗,通过金色木吊顶的折射,将教堂内部照射得异常敞亮。侧廊的科林斯圆柱则是从巴勒莫的古罗马遗迹中获得的战利品。


比萨大教堂明亮的中厅(黄华青 摄)


大教堂里发生了和伽利略相关的另外一则故事:19岁的伽利略比萨大教堂内观察铜制吊灯的摆动,从而发现了小摆动的等时性定律,揭开了他动力学研究的序幕。如果加上他在比萨斜塔顶上进行的自由落体实验,奇迹广场上的两座建筑直接同物理学史上的重大发现相关,还真是个诞生“奇迹”的地方。


比萨洗礼堂(1153-1265年)正对教堂的正立面,是大教堂重要的附属建筑,由建筑师迪奥蒂·萨尔维(Dioti Salvi)设计,顶层和穹顶则是14世纪时由尼古拉和乔凡尼·皮萨诺加建的。


这座洗礼堂是意大利同类建筑中最大的一个,直径接近39.3米,高54米,几乎与比萨斜塔等高。原始设计比较平淡,一、二层按照比萨罗曼式风格修建,与大教堂的立面十分和谐;因后世改建的哥特式顶层和屋顶使得整个外观更趋于热烈,哥特式的尖拱与罗曼式的圆拱结合得很完美,也给整个广场建筑群带来了更加充满活力的元素,成为难得的罗曼与哥特艺术融合的杰作。屋顶造型饱满,在一个半圆穹顶之上加一个小锥台,最后以一个更小的穹顶结束。其屋面材质十分独特,一半是红瓦,一半是灰瓦,真可谓“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洗礼堂的外墙,由下而上分别是精美的大理石盲拱、拱廊和拱窗,大量哥特尖塔的加入使得外立面更加轻薄透明。


比萨洗礼堂前期(左)及后期(右)剖面及立面比较图(图片来源:《世界建筑史·罗曼卷》(下))


整个比萨洗礼堂,活似一个精致的婚礼蛋糕,其红色的屋顶正是奶油蛋糕上娇艳欲滴的樱桃,构成广场建筑群中最艳丽的一抹色彩。


比萨洗礼堂就像一个精致的婚礼蛋糕(黄华青 摄)


洗礼堂内部装饰简朴,由黑白相间的大理石铺成。从设在2.6米厚的外墙中的楼梯,可以盘旋登上二层。洗礼堂的穹顶也有内外两层,内部是一个十二边形的椎体(造型酷似北京传统火锅的拔风筒),外层则是半球形——这种独特的双层壳设计带给洗礼堂室内绝佳的声学效果。如今,每隔半小时工作人员就会给观众献上奇妙的声学表演。整个洗礼堂的原型可以追溯到早期基督教堂的杰作——的圣墓教堂。


比萨洗礼堂室内仰望穹顶(黄华青 摄)


奇迹广场建筑群中最著名的当然还是比萨斜塔,位于主教堂的侧后方,它早已成为比萨的城市标志和市民荣耀的象征。


比萨斜塔平、立、剖面图(图片来源:《世界建筑史·罗曼卷》(下))


斜塔于1173年动工,历经177年才修建完成。斜塔的结构是一个空心的圆柱体周围由柱廊环绕,就像把主教堂正立面从一个平面卷成一个圆筒又加高了一般。斜塔的二至七层都由罗曼式柱廊包裹,成为斜塔最主要的立面形象,透空的柱廊给立面带来了丰富的光影,消解了背后实墙带来的厚重感,使得塔身轻盈而优雅,仿佛穿着一件白色蕾丝披风一般。第八层即顶层是挂钟的柱廊,拱券的变化更为丰富,装饰更为华美,厚重有力的伦巴第式连拱挑檐成为钟塔强有力的结尾,就像一顶华丽的皇冠。


比萨斜塔像披着蕾丝披风(许东磊 摄)


楼梯从厚厚的圆柱体外墙当中盘旋而上,走在其中的人可以明显感觉到塔身倾斜带来的重力感,所有人都难以控制地随着倾斜的方向在楼梯上左右摇摆,楼梯经过几百年的踩踏竟然留下了深深的凹痕,记录着这个有趣的重力现象。登上塔顶,倾斜的地面加上高处的大风,让很多人都战战兢兢,即便扶着栏杆还难免心有余悸。但是在这里可以俯瞰奇迹广场和整个比萨城的景色,甚至还可以在此畅想:500多年前,伽利略站在这里,两手握着一轻一重两枚铁球,同时松手,让它们做自由落体运动,在几秒钟后听到它们同时落地的声音,脸上泛起激动万分的神情。


比萨斜塔楼梯上的凹痕(黄华青 摄)


比萨斜塔在1274年第三层完工之前就已经开始倾斜了,但建筑师和工匠们竟然大胆地完成了剩下的五层。到1350年完工的时候,斜塔已倾斜了1.4米,到1995年更是达到了惊人的5.4米。对于斜塔倾斜的原因一直争论不休,有人认为是设计者的初衷,有人则认为是地基沉降惹的祸,然而斜塔却一直斜而不倒,造就了世界建筑史上最著名的谜团之一。19世纪,随着科学的进步,人们逐渐认识到了斜塔下的各种软质土层和过盛的地下水可能是导致倾斜的主要原因。然而此后一些不成功的“扶正”尝试曾经一度让斜塔加速倾斜。1990年,意大利政府停止斜塔的开放,经过12年的修缮,将斜塔扶正了44厘米,并预计斜塔在未来的300年内将不会倒塌。不过比萨人对任何矫正斜塔的做法都深恶痛绝,他们有一句俗语:“比萨斜塔像比萨人一样健壮结实,永远不会倒下。”


比萨这组罗曼建筑,以主教堂、斜塔和洗礼堂三者组成的经典构图取胜。这三座建筑彼此独立,造型各异,但是它们的大理石外立面犹如同一“母题”的不同“变奏”,使得三者之间获得了内在的和谐。


托斯卡纳的罗曼教堂不像神圣罗马帝国的罗曼建筑那样,用一系列高大的塔楼簇拥着雄浑的建筑主体,形成犹如变形金刚一样的组合体,而是以一座带有优雅正立面的巴西利卡式主教堂,配上一座独立的钟塔(Campanile,平面多为方形或圆形,在许多意大利城镇,钟塔都成为城市的标志),有时候再加入一座洗礼堂(平面多为八边形或圆形),三者共同形成一长、一高、一胖三种形体,这是一种不对称但却十分均衡的构图。如果说帝国式采取的是“聚零为整”的组合式构图,那么托斯卡纳式则偏爱“化整为零”的分散式构图。佛罗伦萨市中心也是由圣母百花大教堂、洗礼堂和钟塔形成三合一的经典构图,不过其大教堂和钟塔都是哥特乃至文艺复兴时期才建成的。若论建筑群整体风格的统一性,比萨“三兄弟”要更胜一筹。


最意味深长的一点是,比萨主教堂、洗礼堂和斜塔三者的构图,似乎因斜塔微妙的一斜而更富于动感和表现力,同时给人以无尽的想象空间:从建筑群的一个经典角度望去,斜塔好像正在侧身探头偷看洗礼堂,仿佛斜塔和洗礼堂是一对青年恋人,而大教堂则是阻挡在二人中间的长辈,斜塔只能靠这样的姿势来对爱人眉目传情……这幅动人的画面要远远胜过斜塔直立的效果(假如斜塔真的能够被“扶正”的话)——就好像是上帝嫌比萨人的作品还不够完美,于是用手指轻轻拨了钟塔一下,让它倾斜到一个看起来无比美妙的角度,又不至于轰然倒塌。


比萨洗礼堂、大教堂和斜塔构成的和谐构图——斜塔仿佛正侧身探头偷看洗礼堂(袁牧 摄)


延伸阅读:

王南. 修道圣所. 读库1602.

 

[“凝固的音乐”,由一群清华大学建筑学人带领,以专业而轻松的视角,行走全球经典城市和建筑。每周一次的虚拟旅途,将遵循城市和风格、亦可谓空间和时间的两条线索——一条横观伟大或有趣的城市和小镇,另一条纵览代表性的风格和建筑师。精彩丰富的图文,打破专业壁垒与建筑谜团,展开一段美轮美奂的世界建筑知旅。]


回顾往期可点击:


“北方威尼斯”——双面的布鲁日 | 凝固的音乐(26)


巴黎小客厅 | 凝固的音乐(25)


私生子的“权力游戏”和赎罪之地 | 凝固的音乐(24)


日常性与纪念性——漫步欧洲两大广场 | 凝固的音乐(23)



弘石艺典(Hongshi-Eden Art)

弘石设计品牌旗下的文化传播交流平台

长按二维码关注弘石艺典艺术微刊

发表
26906人 签到看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