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房清玩之——笔筒篇(二)

发表于 讨论求助 2023-05-10 14:56:27


关注"古玩元素网"-微信号:shgudong 带你进入古玩行! 


  笔筒在古代文具中出现得最晚,大致到了明朝晚期,文人的案头才设置笔筒。这与一般人的想象有些出入。笔筒造型简单,一般口底相若,呈筒形,少有大的变化。比起其它文具,笔筒简单而实用,可在明朝中叶之前,文房用具中却没有笔筒。明晚期人屠隆在《文具雅编》中仅提了一句笔筒:“湘竹为之,以紫檀乌木棱口镶座为雅,余不入品。”


  文震亨《长物志》明确指出了笔筒的古制:“鼓样,中有孔插笔及墨者,虽旧物,亦不雅观。”文震亨在万历年间已将此类笔筒视为旧物,可见其生命力之弱。这类一方三圆(个别也有四圆)孔的鼓形文具,很长时间名称混淆,功能说法不一。据此,我们可以知道,这就是笔筒之祖,与后来大量生产的笔筒大相径庭。


  传世笔筒中,竹木牙等材料制成的笔筒明末很多,可以认定万历年间的亦不在少数,然瓷制笔筒万历年间的几乎不见,唯崇祯一朝大量出现,且精美无比。竹木牙一类笔筒,大都出自文人的喜爱,取之自然。文人亲自操刀的亦不在少数。留下姓名的名家有许多,朱氏三杰、濮仲谦、张希黄,代表着明朝竹雕的三大风格。入清以后,人才辈出,竹雕木刻技艺无不精绝。而瓷制笔筒,没有留下工匠之名,书写制做年款的却不少见。这似乎与竹制笔筒属款之风有着某种联系。明代瓷制笔筒,目前仅见青花,绘制技法一反万历草率之风,工细之极,不让画家,足见文人对笔筒之重视。入清以后,笔筒材质更加丰富,瓷制品种骤增,应有尽有,至康熙时期达到了高潮,雍正乾隆时期风格变幻多样,仿生品种迭出,粉彩美仑美奂。


  中国文人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注重个人品味,追求生存格调。这种格调与品味的追求,即使反映在笔筒这么简单的文具上仍然千姿百态。一个小小的笔筒,置于案头,帮助文人叙说他的审美心境,同时,也向后人展示了他们的非凡才华。


明.ㄨㄚ人物图笔筒

高12.4cm  口最大径7.5cm  底最大径8.2cm

       笔筒椭圆体,口略小,底稍大,保有ㄨㄚ原形。口边较厚,底边较薄,另配牙底。器表色泽较深,似经染色,ㄨㄚ纹理却更为彰显,成为装饰的一部分。正背面阴刻人物各一,一跣足掮钓竿背渔篓,一褒衣博裳持羽扇斜坐于石上,面容相似,神态相同,似为同一人而身处显达与隐逸的不同境遇,拼接入一幅画面,含意深远。云烟缭绕中的巍峨建筑更增添了如梦似幻的意境。


       此器雕刻技法简拙古朴,物象边缘通过铲出斜坡而形成立体感,此为颇具时代特点之处。


清初.ㄨㄚ雕松荫高士图笔筒

高14.4cm  口径12.7cm  底径12.7cm

       笔筒直筒式,玉璧形底。在口沿及底边的回纹装饰带之间雕镂人物场景,背景湖光山色,松柏长青。其中人物可分三组:一组为老者携杖徐行,二小童抱琴背囊相随,兴高采烈;一组为一老者立于桥上,回首停步,手指前方,似在引路,一小童于岸边闻声观望;又一组为二老者伏案观书,似忽有所感,与正在烹茶、提壶的小童一起远望。作者利用圆形的筒身铺排情节,以山松为界,步步设景,每一转侧均为不同的画面,而其间又有内在联系,藕断丝连,十分巧妙。


       此笔筒以高浮雕为主,并配合浅浮雕、镂雕等技法,精巧娴熟。其制作一丝不苟,连地面都琢磨得光滑圆整,显示出这一时期ㄨㄚ雕刻的典型风格。


清初.ㄨㄚ雕松梅图笔筒

通高15.1cm  口径12.4cm  足径13.5cm

       笔筒截取一段ㄨㄚ随形雕成,外壁雕作古干虬枝状,其上密布瘿节疤痕。口沿及底沿雕出数枝松枝,松针茂密,如笠如轮,生意盎然。又从口沿处向器身斜伸出一枝梅花,怒放于枝头,饶有韵味。松干沉郁,梅枝矫健,动静相生。


       笔筒构图只截取局部而能生动自然。又采用深刻和减地浮雕法表现树瘿、枝杈。对梅花的处理上主要是通过铲出花瓣的倾斜度以突出花蕊,显示出立体效果,颇具匠心。


       笔筒无底,红木底座为后配。


清中期.ㄨㄚ人物方笔筒

高11.7cm   筒径9cm

       笔筒方体,四角内凹作葵瓣式,并阴刻曲线修饰,颇为新巧。,本应装配底座,今已缺失。筒身每面均于四方委角开光内以去地高浮雕法再饰一重变体夔纹随形开光,在双重开光中浮雕山水人物。内容皆文苑隐逸题材,分别是抚琴、弈棋、题壁、醉酒等,人物虽小但须眉俨然,神情毕肖,景物不过截取片断,却也精雕细镂,起到极好的衬托作用。


       此器工艺严谨,题材高雅,颇具清中期宫廷ㄨㄚ的风范。


清中期.ㄨㄚ黑漆地描花笔筒

高13.7cm  最大径11.5cm

       筒身6瓣花式,每一面均微凹入,通体曲线优美。底部6顶角设6矮足。口、足边沿饰变体夔纹,筒身主体纹样则为开光内饰各式折枝花卉,如牡丹、玉兰、菊花、梅花等,图案黑地白章,效果鲜明强烈。


       此种工艺制作方法需首先于ㄨㄚ表面去地浅浮雕纹饰,然后在空地上反复髹黑漆,直到漆面与纹饰高度平齐再加以打磨修整,并在局部如花蕊、叶脉等处配合阴刻填漆技法,才能达到最理想的装饰效果。其整体观感已经突破ㄨㄚ雕刻在色彩上的某些局限,这种工艺是清中期宫廷ㄨㄚ所取得的突出成就之一。


清中期.ㄨㄚ开光进宝图转芯式笔筒

高12.7cm  筒径8.5cm

       笔筒圆体,ㄨㄚ雕,口唇过渡柔和,口沿阴刻回纹带,器表高浮雕山水人物。人物几达数十,分成多组错落置于山水间,有推车者,有托盘者,有抱瓶者,有驱象者,大都兴高采烈,所盛装的皆为珊瑚、宝石、灵芝等殊方异宝。底为后配,,与筒身以螺口相连。外层又镂雕一字纹地方形开光圆筒,套于口沿与足沿之间,可以旋转,转到不同角度,开光内显现的纹饰亦不同,给静态装饰带来了丰富的变化,是此笔筒最为精彩的一笔。


       笔筒壁上之图景实际即清代常见的番人进宝图之变体,其人物均着西洋服饰,表现出当时中西交流的频繁以及清代统治者所秉持的天朝上国的倨傲心态,颇堪玩味。


清.黄振效ㄨㄚ渔家乐图笔筒

高12cm   口径9.7cm

       筒外壁高浮雕柳溪渔乐图。画面中山上杂树成荫,山下溪流湍急,人物或停舟小憩,或聚坐树下,表现出渔家闲乐的太平景象。山壁一侧刻楷书乾隆御题诗一首:


       网得鱼虾足酒钱,醉来蓑笠伴自眠。

       漫言泛宅曾无空,一曲渔歌傲葛天。


  又“宸”、“翰”二印及“乾隆戊午长月小臣黄振效恭制”款。             


       以高浮雕技法刻制各种作品在清代中期十分盛行。此笔筒造型坚实稳健,构图严谨洗练。画面分两部分,既有层次感,全景又和谐统一。这种带有苏州、嘉定竹刻风格的高浮雕深达6至7层,所刻景物细腻灵透,工细入微。人物的发、须、眼以墨点染,保留着浓厚的雍正时期的ㄨㄚ风格特点。松叶如轮,松针纤细鲜明,融合了竹雕、ㄨj的技巧。这种秀雅、精巧、爽利的雕图体现了黄振效雕刻技术的精湛,同时也表现了清代雕刻工艺顶峰时期ㄨㄚ艺术的独特魅力。从御题诗可见,这件精致的渔乐图笔筒甚得乾隆皇帝之欢心。


清.ㄨㄚ刻松鹿图笔筒

高11.5cm  筒径6.8cm

       笔筒圆体,口微侈,底部弧凸一周,有3只矮足。器壁较薄,器形清秀规整。器身饰山岩间草坡上10只花鹿悠游于松荫之下。花鹿分作4组,有独立回望者,有结伴同行者,有雌雄相嬉者,有俯身饮水者,姿态各异,构图合理。尤为特出之处是纹饰的肌理应为烙铁烫出,色近焦糖,表层有因高温而产生的细密龟裂和轻微剥脱。纹饰又有深浅、虚实之别,如物象边缘,鹿的眼部、蹄、脊骨等处都为深色,其效果颇为巧妙。


       此器工艺罕见,于ㄨㄚ制品上施烫花装饰且取得生动效果者在故宫博物院的众多藏品中也不多见。



清.ㄨㄚ松荫策杖笔筒

高15.8cm  口最大径7.8cm  底最大径8.6cm

       笔筒随牙形,体近椭圆,上小下大,口壁厚而足壁薄,后嵌底,腰部一周收分较大,将器身分作上下二部分。纹饰以浅浮雕为主,表现一老者持杖徐行,旁随一小童比手划脚,似在讲说。刀法虽简,却极富立体感。二人立于山间隙地,一侧山石丛树,限于下部区域内,另一侧巉岩峻峭,松干夭矫,直入云端。以阴刻法刻画远山苔点和云气缭绕,层次清晰。雕刻多在一侧,笔筒背面有大片留白,以备题记。


清康熙.匏制八方诗文笔筒

高15.5cm  径11.5cm

       笔筒以八棱柱分隔为八方形,口微内敛,造型朴素清雅。筒身八面刻阳文楷书唐诗一首:

       山中有流水,借问不知名。

       映地为天色,飞空作雨声。

       转来深涧满,分出小池平。

       恬澹无人见,年年长自清。


       此为唐代诗人储光羲的《咏山泉》诗,表达了作者隐逸自娱的情怀。器底字迹模糊不清,隐约可辨“康熙赏玩”款识。


清道光.匏制福寿纹笔筒

高11.2cm  径6.4cm

       笔筒圆体,嵌牙口。器壁模范阳文纹饰:崖岸兀立,浪花翻卷,桃树缀满桃实,蝙蝠翩飞其上,是一种含有长寿喜庆祈福寓意的吉祥纹样的固定组合。纹饰布排稍显程式化,阳起颇高,边缘特别清楚确定,在其上又以较细的线条刻画细节,如蝙蝠的背部处理等,显示出道光时期匏器工艺的一些特点。笔筒外底方框内有楷书“道光年制”款识。


       此器是清宫旧藏为数不多的道光款匏器中较为成功的作品,但与范匏工艺鼎盛的康、乾时期相比,其生机与气韵都略逊一筹。


明.紫檀雕玉兰花笔筒


明崇祯.青花人物故事笔筒


清.黄釉雕瓷高士图笔筒


清.青白玉素笔筒


清康熙.青花夜游壁图笔筒


清康熙.素三彩山水笔筒


清康熙.五彩山水纹笔筒


清.紫檀雕竹石诗文笔筒


清康熙.青花釉里红《圣主得贤臣颂》笔筒

高15.1cm 直径18.1cm    

     清康熙帝在位时尊孔崇儒,起用汉族文人治理国事,稳定社会,因此博得了文人阶层的拥护,而用《圣主得贤臣颂》来歌颂康熙,并将其文字作为官窑瓷器装饰,盛行一时。笔筒外壁通体楷书《圣主得贤臣颂》,抄写工整,文尾落釉里红“熙朝传古”四字二行篆书方章款,底落康熙官窑楷书款。


清康熙.青花竹林七贤笔筒

高14.5cm 口径17.3cm

        筒形,腰部以下微撇。双圈足,底署青花双圈“文章山斗”楷书款,该款识属康熙早年间的官窑款。釉质滋润,青花呈翠青色。图案作环形状分布:弈棋、弹琴、流觞,并借远近相连的大片竹林烘托出文人雅士力臻宁静淡泊的思想境界。又以农家一只公羊突然窜入河边为插曲,使整幅画面动静起伏,温馨有趣。


  胎质细润滑爽,釉汁清亮匀洁,器口与足的端面不施釉,余满釉,系崇祯至康熙时期笔筒的多见现象,而此类笔筒,其纹饰及做工通常都极为精致。


高16cm  口径:18.2cm

        笔筒玉璧底,脐内画蕉叶款。外壁绘十八学士抚琴奕棋、作书论画,人物姿态各钵,笔触生动活泼,与上海博物馆所藏的同一题材青花笔筒有钵曲同工之妙,为清康熙笔筒画之佳作。


        十八学士:唐太宗时,造文学馆,以杜如晦、房玄龄、于志宁、苏世长、薛收、褚亮、姚思廉、陆德明、孔颖达、李玄道、李守素、虞世南、蔡允恭、颜相时、许敬宗、薛元敬、盖文达、苏勖等十八人为学士,分成三批,每天六人值班,讨论典籍,时人号为“十八学士登瀛洲”。事见《旧唐书·褚亮传》。


清康熙.青花夜游赤壁图笔筒

高15.5cm  口径17.9cm

        笔筒平砂底,白釉滋润,青花发色鲜亮,为康熙青花之上品。笔筒外壁开光以秋菊、夏荷为分隔,开光内绘高山峻岭,大江横流,东坡夜游赤壁,高士还家,山水与人物画法具有典型的康熙风格。


版权申明:

此文来自盛世收藏合作方作者:逸心堂主,如需转载请联系古玩元素网,否则一律追诉法律责任!

如果喜欢我们的文章,可以在朋友圈分享此文!

也可关注我们的微信号:shgudong 阅读更多精彩的文章。

可以点击“阅读原文”查看更多收藏类文章

发表
26906人 签到看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