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川翠湖:边屯水乡荷映状元楼

发表于 讨论求助 2023-05-10 14:56:27

点击"美丽永胜1"免费关注我!


从永胜县城驱车西行,越过西山关垭口,就见一个山间盆地呈现眼前。这就是美丽富饶的三川坝,因有盟川、汇川、济川流经坝子而得名。三川坝面积85平方公里,原为金官、梁官两镇核心区域,2009年合并设立三川镇,下辖19个村民委员会。这里不仅田园风光优美,而且边屯文化底蕴丰厚,翠湖村就是其中典型代表。



三川镇翠湖村,位于三川坝子东部,地处丽攀公路西侧,东距永胜县城20公里,西距丽江古城80公里,是丽江市区进入四川攀枝花市的必经之地。这里海拔1550米,地势平坦,水源丰沛,气候温和,适宜种植水稻、玉米、莲藕、蚕豆等农作物,是云南省的水产养殖基地和白莲藕生产基地。全村现有926户 3955人,都是汉族。



作为第二批中国传统村落,翠湖行政村包括龙潭、芮官、顾官3个自然村,因其地处翠湖南北而得名。翠湖村北有顾官村、芮官村,南有龙潭村,中间则有芮官山东麓的翠湖龙潭,还有中泥河畔的万亩荷塘,好一派江南水乡景象。2015年,翠湖村还被列为中央财政支持建设的“美丽乡村”示范村庄。



翠湖龙潭,又名九龙潭,因芮官山脚有九股泉水涌出,聚积成潭而得名。明朝正德六年,永胜发生大地震,不仅形成红石崖地震“天坑”,而且造成芮官山下屯垦良田下陷,形成大片草海湿地。1954年,永胜县在九龙潭筑坝建闸,形成面积14.2公顷的人工水库。从此,九龙潭成为名副其实的翠湖。



翠湖的水流量每秒6.8立方米,既是中泥河的发源地,也是三川坝的主要水源。中泥河两岸现有上万亩湿地,盛产莲藕、席笋、芦苇、鲤鱼、泥鳅和黄鳝,并有多种水鸟栖息飞翔。尤其值得称道的是,湖畔村民喜种莲藕,自古形成“龙潭莲锦”美景,因而文人骚客多有吟咏。如明代郡人罗俊明《龙潭莲锦》诗云:

        九龙潭水静无波,堤畔人家总种荷。

        霞映一湾朝日浅,花香十里干风多。

        沙明藻绿青蒲间,鸥宿鱼游白鹭过。

        一幅吴宫新制锦,数声越女采莲歌。



每当夏秋,万亩荷塘,轻风徐来,绿叶翻舞,花枝招展,荷香扑鼻。村民荡舟,或采莲花,或收莲蓬,或捕鱼虾,或钓鳅鳝,劳乐自在,怡然自得。人们如此欢心乐趣,堪与杭州西湖女子采莲之歌媲美。


翠湖村不仅自然环境优美,而且边屯文化遗存丰厚。为什么这样说呢?这还得从明朝“洪武调卫”说起。


明朝洪武年间,朱元璋派兵平定云南之后,便在云南实行卫所制度,推行“寓兵于农”政策,“以云南既平,留江西、浙江、湖广、河南四都司兵守之,控制要害”,又“移中土大姓以实云南”。明军攻占元末北胜府后,除了留兵“控制要害”之外,又设澜沧卫军民指挥使司于今永胜县城(时称澜沧卫城),担负保卫边疆、镇守地方和屯田垦殖任务。



    按照明朝兵制,澜沧卫有兵5600人,分为左中右前后5个千户所,所下共辖50个百户伍,分别屯驻在卫城及其周边坝区。其中:33个百户伍为“近屯”,屯驻在澜沧卫城的“西山关外”,即今三川、顺州等地;17个百户伍为“远屯”,屯驻在澜沧卫城的“南山关外”,即今程海、期纳、涛源、片角等地。这些中原内地来的汉族军士,多与当地原居民族女子婚配,成家立户,繁衍子孙,于是促成汉夷融合,因此永胜素有“夷娘汉老子”之说。


这段历史反映在永胜地名语言上,是以官、伍、营、所、军、湾等称谓出现的,并且多以当年设屯时第一任长官的姓氏命名。全县至今尚有众多地名反映了这一历史遗迹,例如金官、梁官、季官、满官、赵官、文官、刘官、毛家湾、童家湾等村名,实际上不止常说的“九湾十八官”。此外,如原金官镇的前所、杨伍、过营、马军,原梁官镇的马伍、东马场,期纳镇的中所、右所、周伍,程海镇的马军,顺州乡的西马场,永北镇的王官营,都是明代军屯的历史见证。


翠湖村委会下属自然村芮官和顾官,就因澜沧卫芮宦伍和顾国英伍屯驻于此得名。而龙潭村虽以地处九龙潭得名,但也留下了明代军屯的遗迹。2014年,永胜文化工作者在翠湖龙潭村发现一块碑刻,名为“屯田碑记”。它是明朝万历年间“过仁伍”将其所属田地,逐年分配给皮惠武、陈应福、李尚年、刘朝祖等军户屯种的文告。此碑是记录澜沧卫屯田历史的重要实物,现已收藏在永胜边屯文化博物馆。此外,1954年兴修龙潭水库时,还在村东山麓发现青铜器200多件,被收藏于云南省博物馆。



时至今日,翠湖村仍保留着明清以来的传统建筑,其中历史建筑7栋,传统民居建筑550栋。传统民居建筑多为四合院式,最具代表性的是芮家大院和徐家大院。从其院落布局、建筑结构和内外装修来看,翠湖四合院与中原民居建筑有着传统上的承袭,但是由于自然环境与审美情趣上的不同,以及受到近邻白族、纳西族住宅的影响,也产生了一些与内地四合院不同的特点。


    翠湖四合院主要有两种形式,一种是“三坊一照壁”,另一种是“四合一天井”。“三坊一照壁”楼房,正房较高,两侧配房略低,再加一堵照壁,看上去主次分明,布局协调。而完整的“四合一天井”,又称“一颗印”民居,即由正面楼房、两侧厢房和与正房相对的倒座组成,平面和外观方方如印。两种建筑形式都是前面重檐,形成前有走廊格局。屋顶都用筒板瓦覆盖,屋面具有一定曲度“面坡”,屋脊则向两端微微反曲,屋檐也是两头高于中间,构成柔和优美的曲线轮廓。


翠湖村的传统建筑,房屋承重采用木结构体系。它的特点是用木料做成房屋的排架,先从地面上立起木柱为主的排架,再在排架之间架设横向的梁枋,最后在这些梁枋上铺设屋顶,所有房屋顶部的重量都由梁枋传到柱子,经过柱子传到地面,而墙壁并不起承重作用。每当遇到地震,房屋受到突然的猛烈冲击时,由于木结构各个部件之间都由榫卯联接,在结构上称为软性联接,富有韧性,不至于发生断裂,于是产生了“墙倒屋不塌”的现象。


    翠湖村现存历史建筑,最具代表性的是状元楼和龙华寺。其中状元楼不仅建筑时“起山落脉”,而且采用“斗栱”加大屋顶出檐,便使屋顶更具飞檐翘角之势。古代文人将它们形容为“如鸟斯革,如翚斯飞”,就像翚鸟展翅高飞,笨重物体变得轻巧,这是古代匠人的一种创造。


诚然,翠湖状元楼之所以有名,并不仅是它的建筑技巧,更为重要的是明代四川新都状元杨升庵曾经旅居于此(或说村中杨氏为纪念杨升庵旅居于此而建)。正德六年,24岁的杨升庵参加殿试得了状元,并被委任为翰林院修撰。嘉靖三年,37岁的杨升庵因“议大礼”得罪皇帝,被充军云南永昌卫(今保山市),长达35年之久。期间,他曾途经永胜往返于川滇之间,留下了在永胜传播中原文化的遗迹。他在三川翠湖所居之楼称为状元楼,在程海河口所居之寺称为状元寺;他在清水古镇瑞光寺开讲席,在金江古渡望江楼题诗词。其中,《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就写在杨升庵往返川滇的寓所——长江上游金沙江畔望江楼,即今永胜县涛源镇的金江古渡。


翠湖村既是丽江市的高原水乡,也是永胜边屯文化、田园风光最突出的地方,还是云南发展生态休闲农业和边地文化旅游的示范村。如今,翠湖村的农家特色风味园一年比一年多,成了人们休闲娱乐、品尝美食的好去处。有道是:到了三川,不愁吃穿;到了翠湖,大饱口福!


翠湖农家首推的第一道菜叫“鳝鱼炖席笋”。鳝鱼俗称黄鳝,刺

少肉厚,味道鲜美,村中荷塘自然生长。席笋即席草幼嫩的内茎,是一种非常好吃的野生菜。制作这道菜时,一般先用三川火腿在锅中略炒提出香味,再将鳝鱼在油锅中略作煎炒,然后加入调料和席笋一起烹煮。这道菜吃起来,席笋脆嫩清甜,鳝鱼醇香满口,既有营养又好吃,不愧是翠湖的招牌菜。

翠湖村的第二大主菜是鱼,鲤鱼、鲫鱼、鲢鱼、罗非鱼、武昌鱼,品种很多。在翠湖,几乎家家都有鱼塘,为了让客人吃得满意,养鱼不用激素类饲料,而是用草和粮食作饲料,几个鱼塘轮番养鱼,一般要养一年以上才能捕食。虽然有些鱼是引进的品种,但在翠湖清泉活水的滋养下,鱼儿肉质肥美,味道纯正,深受人们的喜爱。



翠湖村还有著名的“莲藕宴”,莲根、藕笋、荷叶尖都是很好的菜品。荷叶尖的吃法很多:一种吃法是荷叶炒鸡蛋或炒肉,先把尚未展开的嫩荷叶切细,再打入鸡蛋拌匀,在油中炒熟而食。另一种是香酥荷叶尖,即用鸡蛋小粉包裹新鲜荷叶尖,用油酥炸而食。还有一种吃法是荷叶汆肉汤,即在肉汤中汆入荷叶尖而食,清香可口。


    随着美丽乡村建设的推进,翠湖村将依托绿水青山、田园风光、乡土文化等资源,大力发展休闲度假、旅游观光、创意农业,使之成为繁荣农村、富裕农民的新兴支柱产业。如今,翠湖村正在着力改善进村道路、宽带网络、厕所、停车场、垃圾处理等基础服务设施,一个集吃住行游购娱服务为一体的美丽乡村,将展现在我们面前!

  

       (本文载2017年1月15日《丽江日报·文化周刊》)

作者简介:

何守伦,云南丽江永胜县人,发表论文《永胜毛氏与韶山毛氏同源共祖》、,出版著作《永胜方言志》、《华坪方言志》、《丽江导游辞》、《丽江旅游文化》、《解秘他留文化》(合著)、《云南民族风情》等10余部。

点击阅读原文,进入美丽永胜信息交流平台

发表
26906人 签到看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