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蹈武术

发表于 讨论求助 2022-12-09 19:04:34

少儿舞蹈培训

舞蹈武术是舞蹈与武术兼容的舞种,包括拳术舞、精术舞、刀术舞。舞者为男性,或赤手空拳、或手持刀、棒、双人对舞,作击、刺、劈、砍、配以腿部的跃、蹲、蹬、扫动作,以锣鼓作伴奏而舞,具有娱乐健身双重功用。如景颇族的舞蹈武术---“目脑纵歌”:“目脑纵歌”是景颇族的舞蹈盛会,“目脑”为景颇语,意为大家跳舞。一般在农历正月中旬的以后几天.日子要取双数日,忌单数日,届时,景颇族男女老少身穿节日盛装,男的手拿长刀,女的手拿花扇或彩巾,一早就会集在目脑广场;广场的中心竖着高高的目脑。目脑柱是用高约20米的两块木栗板构成,右侧的木板上画着厥采,象征团结一致勇往直前;左侧木板上画的是一个四方形等分分成3个三角形的图案,分别图上三种颜色。两木栗板之间交叉着两把大刀,这是景颇族人民英勇、刚毅性格的象征。在广场两旁还各有一块高8米左右的木板.上面画着各种有趣的图案象征着子孙的兴旺、上方的横匾上画着喜马拉雅山,据传那就是景颇族的发源地、下方的横匾上画着农作物和家畜,是幸福生活的象征、同时,两旁高台的木柱上还挂着8个直径1米左右的茫锣,两个长2米的大皮鼓和其他众多的乐器。舞会开始前一队景颇族男女手棒米酒、糯米、红枣等食品入场.代表本民族向前来参加舞会的各民族同胞致以最热烈的欢迎。接着威武剽悍的景颇族男子对天鸣放火炮、宣告盛会的开始。里时.高吭的鼓乐旋律顿起.在“哦啦”“哦啦”的欢呼声中,数以万计的人们迈着刚健的舞步进入舞场。

那剽悍的景颇族男子身穿长袍.头上插着美丽的羽毛及其它鸟类的羽毛,手持闪亮的长力似出征的勇士出场进行刀舞,景颇族非常喜爱长刀,刀既是生产工具又是防身武器,人们称它为“生命刀”、因而刀舞也就成为景颇族的传统舞蹈、表演时,在激昂的锣鼓声的伴奏下边唱边舞,有单刀、双刀甚至三刀.舞步有“十字跳”、“七步跳”、“五步跳”和“三步砍豹”等,动作以砍、劈、利等为主,刚猛有力,舒展大方,搏击强.舞蹈动作虽不复杂.但刚健有力,腕、肘、肩、髋关节部位的运动量极大.这是明显带有征战搏击色彩的舞蹈,已远远超出了舞蹈的翩翩范畴。

大型的“目脑”群舞,严格按“目脑柱”上所绘的回旋纹的路线由北向南踏着鼓点、合着节拍,时而仰首前进.时而低头迂回、头摆一尺,尾动一丈,宛如一条翻腾的巨龙,气势磅博.无比壮观。它是“在向世人再现景颇族先祖们围猎的情景,回顾频繁的部落战争时期那坚如铁壁、变幻莫测的武术战斗阵形”,其用意显然就是激励景颇族的晚辈继承和发扬祖先的那种征服自然和社会的积极向上的精神.这是舞蹈中的武术。

纳西族的舞蹈武术---东巴跳:纳西族的“东巴跳”多在本民族的节日、婚礼、祭祀活动时举行.《蹉磨蹉》一书中就对东巴在何种场合应该跳跳什么动作做了严格的规定、每一次讲行东巴跳时到都要根据对象和场合来确定要杀多少牛、要念什么经、跳什么动作艺,同时对东巴们所穿服饰、所用法器等都做了严格的规定。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纳西族逐渐地从东巴跳的运动中提炼出一套套攻防兼备、古朴实用的武术动作和雄浑粗犷、生动地夸张的舞蹈动作。其中的武术动有刀、剑、矛、棍和拳各种套路,以刀为首。东巴们乐头戴五佛冠、身穿星月服,右手执钢刀。左手持法器.东巴们代表着各方神祗。在亮相动作之后,便开始对打,再继之以集体厮杀,既有个人武功的精彩表现,又有集件队形的复杂变化,场面惊险、扣人心弦。东巴跳以跳为主,演练时经常要在几张桌子或高台处跳上跳下,王要动作套路有大神练刀跳、磨刀跳、盾牌跳、、弓箭跳等。跳的时候重心偏低,多用弓、马步蹲姿。建国后经过体育工作者的提炼整理,摒弃带有封建迷信色彩的内容,发掘了有建身价值的东巴跳并确定为云南省的一项民族体育运动.1982年在内蒙古呼和浩特举行的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上受到好评.东巴跳的动作形象逼真,形式多样,有磨刀跳、弓箭跳、大神练刀跳、孔雀跳和白鹤跳等。在表演中,还杂以拳法、腿法、棍棒法,眼脸表情以及银铃声,十分引人注目.富有浓厚的民族特色.在一阵激烈的鼓点声中,手持用钢刀.头戴战盔的四名武士在一张张方桌上跳上跳下,横劈直刺,左推右挡、奔腾跳跃,活现了一幅的威武感人场面.

同样性质的还有傣族的象脚鼓舞.象脚鼓是傣族中流行最广的一种伴奏乐合.大者长1609厘米,小者长809厘米.秋收后,傣族人民一间都要举行赛鼓盛会.届时.傣族男子身背象脚鼓,鼓尾插上孔雀毛,几十人围成的圆圈,用指、掌、拳、脚、头等部位击打鼓面,舞蹈动作不多,以打法变化、鼓点丰富见长.鼓声震天动地,胜者得挂银牌,视为全村的骄傲.在西双版纳地区,象脚鼓舞还常以斗鼓、赛鼓为特点.斗和赛中表现出灵活机智的进攻、退让,最后以抓住对方的帽子或包头为胜、在云南省第五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上,象脚鼓舞也是傣族人民选定的参赛项目.

类似的情形还有昆明附近彝族的“跳月琴”、红河哈尼族的“木屐舞”、思茅哈尼族的“竹简舞”等.这些少数民族舞蹈大多具有奔跑频繁、运动量大的特点,都是源于早期强身同体、征战拼搏的舞蹈。在云南省第五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上,西盟佤族表演的“剽牛舞”与“射日舞”可以作为这类舞蹈的代表、这两个舞蹈是佤族人民剽牛和射猎的真实生活,只是在真实再现的同时进行了舞蹈化的处理而已。居住于云南边境一带的布依族,流行一种叫“把式舞”的红蹈.表演者全是男子,黑衣黑裤黑包头,腰扎大红带子,带头下垂.每人手持一把朴刀,在雄浑的鼓乐声中挥刀纵跳,仿佛迎敌对阵,口中“嘿嘿”的吼叫,时而晃刀、排刀、拖刀,时而架刺、缠头、抡劈,刀花圆润,技艺用熟,表现出很高的竟技水平。与此类似的还有傣族在泼水节上表演的刀舞、棒舞、根舞、拳舞;其实都可以纳人武术的范畴.与前一类舞蹈不同,这一类舞蹈更多的是重武术技能的传递.通过表演这类舞蹈,表演者在体能和技能上都要有所增进.因此,它比前一类舞蹈的武术成分更浓,我们可以把它称之为“武术舞蹈”。

发表
26906人 签到看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