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老产业纪录片《全球养老调查》4-6集

发表于 讨论求助 2023-05-10 14:56:27

4


《阳光海岸边的夕阳》
全球养老产业观察



奥兰多

长者乐养小镇

位于奥兰多附近的(The Villages)长者乐养小镇,是美国最著名的养老社区之一。它占地面积差不多85平方公里左右,差不多相当于上海杨浦区和虹口区的面积总和,入住人口只有15万左右,基本上都是55周岁以上的老人。


69岁的戴安娜告诉我们,在没有退休之前,从来没有过将来要入住养老社区的想法,直到有一次,她来到长者乐养小镇看望住在这里的母亲。


戴安娜•克劳:“我母亲是个非常内向害羞的人,但是她在长者乐养小镇认识了很多人,我觉得这对她非常好。”


那次探访最终让戴安娜卖了自己的房子,在2006年买了这个120平米的住所。


2010年,戴安娜在参加社区活动时结识了当时78岁的男友迪克,如今,每天可以互相陪伴,这对他们来说,是长者乐养小镇带来的最大也是最重要的改变。


迪克•泰博尔特:“我很幸运能住在这里。当然了,我现在83岁,我跟我的孩子说我下一次搬家就是搬到骨灰盒里了。”


长者乐养小镇里有50多家各式餐厅,25个购物中心,老人们可以自己在家做饭,也可以方便地在附近找到自己想吃的口味,还有12个康娱中心,15片高尔夫球场,11个图书馆、4个剧场,社区里还配备了医院和专业的养老服务机构。


我们了解到,入住这些养老社区的老人,经济条件至少在中等水平。因为相比欧洲的荷兰、丹麦等国,美国的福利并不算好。如果想要退休时,能享受较好的晚年生活,要么以房换房,换一个适合老年人居住的环境;要么就是依靠个人储蓄和企业退休金。


过去二十年在美国,越来越普遍的做法是,用储蓄的方法积攒养老金,就是公司鼓励员工拿出百分之三到百分之十的工资,存作养老金,为他们的退休生活存下希望。


凤凰城
养老社区

事实上,美国养老社区的模式也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通过几十年的试错和改良得到的可喜成果。美国养老社区不能跳过的一个样板,就是位于凤凰城郊区的(Suncity),它的成功奠定了美国养老地产模式的基础。


有个理事会,相当于国内社区里的居委会和业委会,掌握着对于社区运行的管理,和如何发展的决策。所有的九位成员本身都是社区内的住客,自愿报名参选后,由住客们投票选出。


理事会会雇佣社区经理,社区经理再聘请旗下的工作人员,来负责社区内的包括财务、维修、人力、保洁等等各种日常工作,相当于一个物业公司,来保证社区正常的日常运转,不过在300个左右的雇员里,只有80人左右是全职,其余的均为兼职。而且大概有65%左右的雇员就是社区里的住客。


加利福尼亚
(Vi)活力生活养老社区

不过,随着老人年龄逐年递增,身体机能、精神状况和社会活动能力会逐年退化,他们就需要更多的生活服务和护理照顾,这时,一些老人通常就会选择入住"持续照护养老社区",简称为CCRC。


这些持续性养老照护社区也各有各的特色,有些靠近高校社区,比如紧挨着斯坦福大学的活力生活养老社区,就是不少从学术界退休的老人们青睐的养老归宿。


这位老人祖籍上海,今年93岁,从高校退休后入住到了这里,已经在这里住了近10年。她告诉我们,最看重的就是这里的学术氛围。


丁毓敏:“我们这里有退休的斯坦福大学前校长,还有其他大公司的前CEO(首席执行官),几位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


丁毓敏大多数时间独自住在公寓内。整个公寓里布满了各式各样的感应设备,手上的呼救腕带,可以挂在脖子上的呼叫器,墙上的运动感应器等等,用来监控老人的行动。如果讯号在出事的时候马上发送出去,就能挽救性命。


费城
(Watermark)水印社区

而在费城水印社区,每天都会安排班车,带老人们去周围想去的地方,班车每天定时循环行驶在商场、剧院、博物馆等处接送老人。同时楼内还设有健身房、图书馆、活动室等等,甚至还会不定期举行音乐会。


美国水印养老社区总经理詹妮弗•唐普娜:“总体上,我们的居民在82到85岁之间。我们有很多的女居民,有一群富裕的、有文化的群体。她们喜欢艺术,她们知识面很广。都是些很有故事的人。我们这里住着火箭科学家,我们还有过世界知名的艺术家,创业家,教育家。”


一旦上门服务无法满足住客需求之后,住客还可以搬到同一幢楼里的另一个区域:协助居住区。这里的住客更加高龄,身体基本健康,但是,有些动作会需要人来帮忙。住在水印社区整整27年的艾琳诺,是在这里住得最久的住客,今年已经99岁。


艾琳诺:“水印看起来是个不错的选择。因为他们(家人)知道我在这里很安全,而且他们可以经常来看望我。”


而另一些住客,他们的困扰则是因为一些病痛或者老年退化,需要长期的治疗和照护,那么,他们就会居住在失能护理区域。在这里,有专门的护士团队,也有值班医生,从医疗需求角度,来照护这里的住户。


同时,这里还配备有专人,针对这些行动不便的老人设计了一些特别的活动,来丰富他们的体验。


同时这里也专门设置了这样一个失智老人的特护区,里面很多的细节设计都是根据失智老人的特点来设计的。


值得一提的是,无论是活力长者社区,还是持续照护社区,在美国,这样的养老社区基本都是民营的,政府不会直接拨款扶持。

中国上海
崇明东滩长者社区

当我们逐渐了解了美国的养老社区体系之后,当然要问,这样的多样化养老社区模式,有没有可能逐步引入中国呢?


尽管中国人的养老观念,使多数老年人目前尚无法跨出家门迈向养老机构,但越来越多的中国老人,已经不再满足于退休之后,含饴弄孙的生活,他们也在寻求人生新的起点。目前已有多个企业在城市建造中国的养老社区,这也为中产阶级养老提供了更丰富的选择,我们期待看到成功的样本。




5
《让记忆跟上遗忘的脚步》
全球养老产业观察



《依然爱丽丝》,是去年上映的一部美国电影。女主角爱丽丝是哈佛大学教授,却在50岁那年被诊断出患有阿尔茨海默症,也就是我们俗称的老年痴呆症。影片中,这种至今尚未找到病因的疾病,把爱丽丝从一位聪慧的语言学博士,变成了记不起女儿名字、想不起丈夫长相、甚至忘了自己是谁的人。


什么是阿尔茨海默症
阿尔茨海默症病人在逐渐失去思维的同时,不仅会失去与世界的连结,也许迟早也会失去他人的尊重和亲人的耐心。这种病无法预测、无法根治,它可能降临到我们每个人的头上。

阿尔茨海默症是由于海马神经细胞的一个退行性的改变,导致记忆能力、认知能力的下降。不仅会导致患者本人生活质量的大幅度下降,也给他的家庭乃至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

一般来说,阿尔茨海默症的发病率与年龄有关。在我国65岁以上人群中,发病率为4%到6%,而到了80岁以上,发病率直线上升到25%以上,也就是说,每4个老人中,就有一个阿尔茨海默症患者。上海目前阿尔茨海默症患者已经超过25万,并且以每年1万人的速度增加。

对于失智老人的家人和朋友来说,最大的痛苦莫过于看着那么熟悉的人渐行渐远,直至面目全非。

虽然至今还没找到治愈的方法,但科学研究表明,药物治疗加上精心护理,可以延缓病情的发展。不过,长期以来,对于阿尔茨海默症病人,更多的是倚重药物治疗,而非日常护理。

各国实践做法
专业的失智老人照料机构,最早于上世纪80年代出现在瑞典。而上世纪70年代进入老龄化社会的日本,随着2000年长期护理保险的推出,老年人的支付能力大大提高,养老产业随之迅速发展,护理水平也越来越高。


日本
老人挑选兴趣活动

近年来,日本许多养老机构都把针对失智老人的照护,作为护理攻关的重点,因为这一特殊人群的增长速度十分迅速,截至2012年,日本的失智老人已达462万,到2025年将超过700万人。

这栋隐藏在居民区里的小楼属于日医集团,其中有三层属于失智老人之家。每层9位,一共住着27位失智老人。目前,还有10位老人在排队等候入住。

在这里,三位老人配备一位介护员。但他们的职责不是代劳和照料,而是看护和引导。

失智症的一大特征就是大脑机能的退化,因此,锻炼大脑的活动显得尤为重要。在这个失智老人之家,每天至少要安排老人们参加120分钟的创造活动,由动手到动脑,做做手工、写写画画,多种内容,全由老人按照自己的兴趣挑选。


德国
“个人传记”护理法

由于发病机理复杂,每个失智老人的症状都不相同,因此刺激他大脑机能的兴奋点就不尽相同。随着科学研究的深入,有针对性的个性化护理手法,开始在一些养老机构运用。

这家位于德国马格德堡的维塔纳斯失智老人护理中心,住着120多位失智老人。从硬件设计上,这家专业机构就充分考虑了人性化、个性化的需求。

比如养老院的墙纸都是用的暖色调,墙上挂的画都色彩明亮。

而失智症老人一个重要的特点就是比较健忘,经常忘记自己房门在哪里,他们就做了一个非常精心的设计。像其中一位老人最喜欢家里的一只小狗,他的门口就挂着一只绒毛玩具小狗,这样子老人每次回去时候就知道自己的家在哪里了。

为了给老人营造家的感觉,每一间房间都是独一无二的,在她们入住前,工作人员会去老人的家中测量房间,和老人一同决定带哪些家具来,这就意味着,养老院里家具、花草的布置都和老人自己家中可以很接近。

在整个养老院,老人们按照不同的照护方式被安排在不同的区域。

二楼,是专门运用 “个人传记”心理治疗法来护理的区域,一共住着33位老人。这种心理疗法由德国的埃文•伯姆教授提出,在他看来,失智老人希望自己仍然是有用的,需要获得更多的认可和自信。而要做到这一点,最重要的就是要为每一位老人建立独特的个人传记。

每位老人在入院时,院方都会通过与老人及其家属的沟通,获得老人的过往生活经历、生活习惯、兴趣爱好等大量信息。有了这些背景资料,护理人员就能制订出个性化的护理方案。

“比如有一位老太太,她过去是教德语和数学的。她来我们这儿的时候总是吵着想回家,我们通过一定的方法了解到她的记忆停留在18岁的学习时期,就让她做数学题、听写等,然后她每天都会做这些,后来她呆在这里就感觉像在家里一样了。”


丹麦
精心护理 友善环境

对于暴躁型的失智老人,该用怎样的特殊护理呢?丹麦的玛丽养老院,以护理重度失智老人见长。在这家养老院的90位老人中,有17%为暴躁型失智老人。由于丹麦法律规定不能限制人身自由,因此即便是暴躁型失智老人,也不能把他们一锁了之,强制限制他们的行动自由。那么,如何来保证他们的安全呢?

养老院在设计上花了一番心思。大门开关,设置在老人注意不到的地方,而老人活动区域内另一扇活动的大门,被巧妙地装饰起来,老人即使经过也不会走出这扇门。

这些精心的设计,都是在不违背老人意愿的前提下,给他们创造一个安全、友善的环境。而失去安全感,正是很多失智老人之所以会暴躁不安的原因。为了安抚他们急躁易怒的情绪,玛丽养老院的护理人员还运用了不少道具,比如各种毛绒玩具。据研究表明,失智老人最后只会感知到动物或玩偶,

寻常的下午茶时光,护理人员也会使用一些小"伎俩",举杯、干杯、喝咖啡,护理员的每一个动作,老人都会模仿后再做一遍。虽然是一些小举动,却是帮助老人尽量融入集体,恢复正常的生活。

目前看来,这种精心细致的护理手法,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不少靠药物来控制情绪的失智老人,在经过一段时间的护理后,用药量减少了三分之一。


荷兰旧物博物馆
场景还原 驱走孤独

失智老人往往反而记得住遥远的往事,用他们年轻时代常用的生活道具、比如餐具来调动他们的记忆非常有效。

在荷兰鹿特丹市附近的这家生命公寓地下一层,有一个失智老人寻回记忆的宝库,旧物博物馆。

旧物博物馆按照老人的日常生活场景,分成客厅、厨房、卧室、工具间等多个主题区域,每个区域都摆满了从全国各地搜集来的各种旧时的物品。从精致的陶瓷摆设,到复古的铁制罐头,每一个物品都花尽了心思。

一些患有严重失智症的老人,一旦进了博物馆后就恢复了活力,有人甚至会流泪。人们会一起随着音乐跳舞,一边哭一边跳,大家就这样聚在一起。

博物馆的设计者说,失智老人很容易封闭自己,无法认知周围的新事物,但对过去的记忆却印象深刻,这便是他们与外界沟通的最好媒介。

熟悉的物件能驱走老人内心的孤独,让他们感到亲切、自尊和快乐旧物博物馆按照老人的日常生活场景,分成客厅、厨房、卧室、工具间等多个主题区域,每个区域都摆满了从全国各地搜集来的各种旧时的物品。


荷兰“失智村”
让老人相信自己与正常人无异

为失智老人建造“失智村”,我们拜访了位于里瓦斯的一个村,这里共有180名住户,其中近三分之一是失智老人。这里没有高墙护栏,整个环境被设计成完全开放的空间。

老人的家属随时可以造访,老人被送到这里时,养老院会专门安排一个多学科的专家组,包括医生、护士、心理咨询师、理疗师在内,一同与家属商议,制定护理计划。护理人员每天会记录下老人的状况或出现的问题,每半年与家属沟通一次,不断更新护理计划。

尊重和平等,是这个社区在护理失智老人时,最注重的理念。在他们看来,只有让老人相信自己与正常人无异,他们的病症才能得到最好的缓解。事实上,如果没有胸前的铭牌,我们根本分辨不出在这里走动的哪些是老人家属,哪些是工作人员。

“我们穿着自己的衣服,因为是住在这里的老人邀请我们来的。如果我们穿白色的统一工作服,会让他们联想到医院。这里不是医院,而是他们的家,所以我们会适应他们的习惯。”

与别的养老院不同,这里失智老人护理专区的每个楼层都分为两个单元,每个单元里住着8位老人,老人们有自己独立的房间,并共享客厅,供休息、用餐。

这种单元式安排,既保持了环境的安静,又能让老人找到归属感,同时也方便了护理人员照看每一位老人。

正因为如此,在这里我们看到的很多失智老人和正常老人几乎没什么分别,这也许就是护理所能达到的最高境界。

中国现状
遗憾的是,像我们探访的这类专业的失智老人护理机构,在国内还十分少见。在上海,目前也只有市第三福利院一家设有失智老人护理中心。

因为相对一般的护理,失智老人的护理成本要高昂很多:需要24小时的看护,护理人员与老人的比例甚至要达到1.5:1,也就是每位失智老人需要1.5个护理员。同时,对护理人员的要求也更高,因此很多养老机构无力涉足。

对养老机构来说,对一个失智老人的护理一年估计要六万到七万的成本。

家里如果有一位失智老人,经济负担不小。每月的药费至少在1000元,严重的达到2000元以上,而护理的成本更高。

因此,完善现有的养老保障体系,在基本养老金之外设立专门的护理保险,亟须早日提到议事日程上来。




6
《寻找人生最好的归宿》
全球养老产业观察



要不要进养老院,在中国,这是一个令多数老年人和他们的子女都感到纠结的问题。中国社会的老龄化程度和少子化现实,决定了养老院仍是一些家庭的最佳选择。但是,离开生活了大半辈子的家,来到一个新的环境,生活起居是有人照顾了,他们的情感需求能否得到同等的关注?本集《全球养老调查》中,我们将探访荷兰、丹麦、日本、新加坡等国的新型养老社区机构,看看这些发达国家是怎样么为老年人营造宜居安全的养老环境的。


荷兰

生命公寓

汉斯•贝克教授被称为“荷兰养老之父”,一生致力于推广他的快乐养老理念。


他打造出的最杰出的作品,就是享誉世界的生命公寓。作为世界上第一个酒店式养老社区,生命公寓曾被国际养老权威测评机构评为世界上最好的养老项目之一。


“快乐是我们在养老问题上最重要的理念。人们总是把重点放在医疗上,这个关注点是错的。你不可能治愈所有的老年疾病。你无法治愈帕金森、失智症、皮肤病等等,但你可以让他们感到快乐,充满活力。”


德国

社区里的养老机构

在德国, 大部分的养老机构都与居民小区造得非常的近,而且这样的养老机构的规模也不是很大,一般只有100多张床位。


养老院十分尊重老人的个性化需求,鼓励他们把房间布置得跟家里一样。


不过,并不是所有的家具,老人都能自带,比如说床,养老院会统一为老人提供专业的护理床。


考虑到入住的老人基本上都在80岁以上,养老院每个楼层,都有一间装备齐全的大浴室,并为不同行动能力的老人设计了不同的洗浴方式。 


丹麦
设施都是高科技

丹麦是一个典型的高税收、高福利国家,居民的一半多的收入都用于交税,因此养老的所有花费都由政府承担,每年用于养老的费用达到GDP的17%。在这个总人口只有500多万人口的国家,有1300多家养老院。


这些养老院看上去十分普通,其实里面院内的设施各种配置设施堪称奢侈。比如每位老人房间都有一套移动吊车,可以帮助护理员移动那些行动不便的老人。


针对那些需要使用成人尿片的老人,在入住的时候,养老机构会用智能电子尿片对他进行3天的监测试适用,帮助护理人员制定最好的护理方案。


智能尿片有一个感应器,。然后系统会分析这些数据,就知道他排尿小便的次数和量有多少。三天的试用下来,用了这个智能尿片后,老人的睡眠会更好,尿片的大小选择也比原来更准确以后,就知道他应该什么时候要上厕所。


丹麦执事养老院是丹麦最大的养老集团,这家位于奥胡斯市郊区的养老院,从墙上装饰、走廊布置,都富有乡村气息。养老院里甚至还养了不少小动物。


在这里,无论是房门房间和洗手间的,门都特别宽,这是方便老人坐着轮椅进出。发生火灾的时候,甚至可以直接把床从门口推出去。卫生间的洗脸盆、淋浴器,都可以根据老人的身高调节高度,让他们用起来最舒适顺手。


房间门口的垫子下面面有一个传感器,老人每次进出房间,都能被感应到。这块智能垫特别是对于那些患有失智症的老人,特别有意义,这块智能垫护理人员可以及时了解告知护理员老人的行踪。


日本
迷你养老院

在地少人多的日本,养老院和社区就不得不零距离接触了。如何使养老院的老人住得安全舒适,又能和社区融洽相处,令经营者颇费心思。


在世界知名的风景名胜地京都岚山,日本历史最悠久的社会福利机构之一健光园,在这里开办了一家老年人综合福祉设施。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这个特别养护老人之家。这里目前一共生活着99位老人,每10位老人配备2到3名介护员。


健光园与社区的紧密衔接。这里的诊所同时也为社区居民服务,养老院开的咖啡店也欢迎社区里的邻居们常来坐坐,老人们还能常常接受来自社区的服务。


北尾胜美:“住在本社区的理发店工作人员,来为我们的老人提供上门服务。不仅可以染发,还可以烫发,讲究时髦可是很重要的事情哦。”


特别养护老人之家的瑜伽教班和书法班,不仅让老人们有丰富的业余爱好,更让他们有机会和社区居民结交好友,成为朋友。


位于东京附近的宇治市,自然环境优越,盛产宇治绿茶,这里开办的伊势田明星园,只住了29位老人,是个迷你养老院。


他们与社区接轨的方式是,开办一个日托中心,吸引社区里的居家老人每每天到访养老院来,和住在院内的老人一起度过白天的时光。为此,这里还特地建了一个足以为上百人提供餐食的大厨房。


宇治明星园下属的小仓日托中心,是日本第一家利用空教学楼改建的老年日托中心。多年来,轮流到近在咫尺的老年日托中心和爷爷奶奶交流,已经成为小仓小学全校学生都要参与的一门课程。


毫无疑问,老年人从孩子身上找到了活力和快乐。


今年3月,京都的健光园养护老人之家所在的社区,甚至还推出了育儿支援服务。就是在老人之家的同一幢建筑里,辟出了一间游戏室,提供尚未达到入园年龄的幼儿和他们的母亲使用。这给老人之家的居民们,带来了意外的欢乐。


新加坡
“乐龄公寓”

既要贴近社区,又要适合老年人居住,除了建造养老院,还有一个选择,那就是老年公寓。


在新加坡,过了55岁之后的人就被称为“乐龄人士”,“乐龄公寓”就是为这些人士准备的。


新加坡人目前的平均寿命达到82.5岁,每9个新加坡人中就有一位65岁以上的老年人。到2030年,每5个人中就有一位65岁以上的老人。如果从人口年龄结构上来看,目前,20到64岁的人群,与65岁以上的人群总数相比为5:2,也就是说,现在是5个劳动力养2个老人,而到了2030年,则变成两个劳动力要养活1个老人,老龄化压力可想而知。


1998年,新加坡政府开始推广建造乐龄公寓,鼓励乐龄人士将住房“以大换小”,多出来的差价可以作为养老金。这些乐龄公寓交通便利,周边购物、健身、乐龄活动中心等生活配套设施十分齐全。


此外,政府还会额外给予乐龄公寓的老人一定的水电煤补贴。如果子女在父母周边买房子的话,还会享受到几万元的优惠。按照政策,年满55周岁的乐龄人士都可以向政府申请购买乐龄公寓。


69岁的郑阿伯老两口就将原有的组屋卖掉,搬进了乐龄公寓。这一进一出,赚取的房屋差价有30多万元,可以用来养老。住宅面积也由原来的三室户122平米,缩小到一室户40平米,打扫起来更加方便。


郑玩盛:“因为孩子统统不跟我们住啊。他们结婚以后统统搬出去,自己买屋子。所以我们屋子太大,就两个人,还有两个空房,就浪费掉了,所以就卖掉了。刚刚好在建这个乐龄公寓啦,我们就去申请咯。”


新加坡在建乐龄公寓上,还有一大特色,就是乐龄公寓和组屋是混合在一起的,也就是说,在这一边是很多老年人所居住的乐龄公寓,而在走廊的另外一边头,是很多年轻人所居住的组屋,这样做的好处是,会使得整个小区不至于太过于老龄化。另外,和很多年轻人生活在一起,也会使老年人的心境更加得的活泼开朗。


《全球养老调查》摄制组带着问题出发,先后实地探寻。采访了日本、新加坡、荷兰、丹麦、德国等先进国家的养老体系。从社会养老形式到政府对养老保险的决策支持层面,了解了国外的先进经验。


这些因地制宜、因人而异的灵活措施,将原本艰难而厚重的养老问题化整为零,调动一切可利用的社会资源和人力资源,让老年人老有所居、老有所养。将老年人的生活纳入社会生活的运转环节中,而非将他们看成社会的包袱;将养老体系变成国家一道美丽的景观,不仅让老年人乐在其中,也温暖着其他社会成员的内心。


而这,也许是我们此行最大的收获。(完)


文章来源:微信公众号“阿沐养老(本文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

本篇编辑:苏华清



发表
26906人 签到看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