逛海淀 | 圆明园四十景之十五:山高水长

发表于 讨论求助 2023-05-10 14:56:27



山高水长景区,俗称“西厂”“西苑”,其正宇山高水长楼是一座西向、两层的九间大殿,旧称“引见楼”。楼前,为地势平坦、凡数顷的宽阔广场,平时是皇家禁军用来进行操练和宴请外藩的地方。1860年英法联军之役,山高水长景区亦遭罹难。1997年后,成为北京市国家机关“香港回归纪念林”。



上图为清乾隆年间宫廷画师沈源、唐岱所绘《圆明园四十景图咏》之“山高水长”。在园之西南隅,地势平衍,构重楼数楹。每一临瞰,远岫堆鬟,近郊错绣,旷如也。为外藩朝正锡宴,陈鱼龙角抵之所。平时宿卫士于此较射。


山高水长景区位于万方安和之西南,俗称“西厂”“西苑”(或西园)。其正宇山高水长楼是一座西向、两层的九间大殿,建于雍正初年,旧称“引见楼”。楼下设御座,楼上为内廷王公大臣及朝正外藩的座次。山高水长之名,源于范仲淹《严先生祠堂记》:“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严先生是指严光,字子陵,曾与刘秀一同游学,刘秀即帝位后,他拒官不受,隐于富春江上。“风”是指其德。其整体之意,是说严子陵之德行垂诸久远,与山水并传。这正如乾隆帝在其《山高水长》诗中所说:“重构枕平川,湖山万景全。畤观君子德,式命上宾筵。湛露今推惠,彤弓古尚贤,更殷三接晋,内外一家连”。此处从“山高水长”楼上赏景来看,登楼西眺,远处西山峰峦叠翠,近处可观昆明湖水,正是“湖山万景全”。


山高水长,外檐悬乾隆帝御书“山高水长”匾额,内额有“居安莫忘武”和“神威佑庇”匾。楼前,为地势平坦,凡数顷的宽阔广场,平时是皇家禁军用来进行操练和宴请外藩的地方,皇子皇孙们也来这里学习骑马、校射,平时由侍卫驻守。在圆明园内的宫廷区,每年的正月十五前后,在筵宴外藩之际,还在“山高水长”观马戏、设烟火、陈百戏,举行热闹非凡的、一年一度的鱼龙角觗之戏和燃放熖火爆竹等盛大活动。正月十五日这一天,清晨先于圆明园宫门外,列熖火数十架,药线徐徐引燃,各色熖火腾空而起,“每架将完,中复烧出宝塔楼阁之类,并有笼鸽及喜鹊数十在盒中乘火飞出”。(赵翼《檐曝杂记》卷一)在山高水长有精悍的八旗兵丁作马戏表演,他们在马背上表演各种惊险的动作,“曲尽马上之奇”。(上书同卷)山高水长楼后(东)有一院落,有南北配殿各三间,皇帝和后妃来这里,都是由后湖乘船至楼东十字亭(即万方安和景区之十字亭)码头,或步行乘亮轿入楼。上、下各九间的山高水长楼,楼下专设皇帝的御座,后妃们就座于楼上,并赐内廷王公大臣、朝政外藩,以及各国陪臣都应邀观赏。“未、申之交(约下午四五点钟)驾至西厂”(即山高水长),当皇帝在歌乐声中入座之后,由十六人组成的乐队,面向皇帝奏起满州、蒙古乐曲。随着乐曲声,相继表演富有民族特色的杂技节目,如摔跤、爬竿、堆罗汉塔、西洋秋千等各种杂技。乾隆三十六年,因踩铜绳伤人,自此以后这一节目被禁。在第二年,乾隆的《上元灯词》作了说明:“百技楼前供奉仍,却教回部罢铜绳。呈奇效悃漫失望,因戏伤人实不应”(回部以铜绳技为最奇,每呈艺必厚赏,去岁一人醉后登竿,遂致颠仆,朕以因戏伤人不当,命永禁此技。)并请外藩人演唱其本国歌曲。接着,由3000人组成的舞灯队,手持彩灯,口唱《太平歌》,不断变换队形,依次组成“太平万岁”四个大字,甚是壮观。整个节目演完,开始施放烟花爆竹。霎时间,彩熖向空中腾飞,施放的花盒子大小方圆不一,人物花鸟各异。身穿貂蟒施放熖火的人,手持花筒,一个接一个地燃放,最后施放的一个花盒子,名叫“万国乐春台”,这是每年必备的一个。


在山高水长楼的河岸上,还编有花篱,篱笆上也挂满花炮,皇帝也就在这万炮齐鸣的声中回到宫中去了,皇家的元宵节也就到此结束了。圆明园中的熖火晚会,自正月十三日开始,一般要到十九日才结束。当时允禧(康熙第二十一子,乾隆的叔叔)曾以诗描绘上元节的盛况:“银汉星河不动尘,斜飞火凤入勾陈。一声雷起地中蛰,万树开花天上春。太乙高楼灯似昼,未央前殿月移轮。君王行乐新年盛,先施恩光遍近臣”。据说,当人散之后,河岸的爆竹残纸足有一寸之厚,弥漫的烟雾,也是久久不散。到了道光、咸丰年间,随着清王朝的衰落,每年一度虽然仍有这种活动,但所燃放的花炮盒子已减掉大半,盛况已是今非昔比了。圆明园皇家的上元节,一方面以此反映新春的升平景象,而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通过各种赐宴、观熖火、陈百戏等活动以维系族群间的亲情和联情中外,凝聚精神,使大清王朝永世长存。可以说,皇家上元节一系列的活动,,又有其文明价值。这些方面,可以反映在乾隆帝每年一度的上元灯词中。如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上元灯词》中,有“翠蓝火结太平字,丹碧烟擎富贵花。虽是灯前呈吉语,祥征愿共万民家”。又乾隆三十四(1769年),灯词中有“爆如雷响花如雨,催得韶光滚滚来”。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在灯词中写道:“上元每岁例西园,同乐新疆及外藩。讵为怡情赏宝月,曰廑深意奠舆坤”。(该词说明不仅是请他们来赏月,更重要的深意是国家边疆的安宁)。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在上元灯词中,首次提到台湾头目入园观熖火:“联情中外异常年,海峤新番命入筵”句,指的是福康安入台剿除逆匪,生擒逆首,藩平余匪。对于其有功之头目,令其来京观灯火,以示宠意。


1995.3.20 常润华拍摄山高水长种松及土墙两首诗的石碑,现置北京大学


乾隆皇帝为了便于和外藩能够直接交谈,便亲自学藩语,在其灯词中有“弗教舌人通译语,华灯联席共欢论”,在该灯词中,乾隆自注:“乾隆八年始习蒙古语,十五年平回部,遂习回语;四十一年平两金川,略习番语;,兼唐古特语。是以每岁年班蒙古回部番部等到京接见,即以其语慰问,无借通译,并燕笑朕情,用示柔远之意”。


每遇重大事件或接见外国使臣,就在山高水长设大幄次款待来者,其入座典礼,如紫禁城保和殿之宴。“大幄次”,是指搭建的黄色大蒙古包,可容千余人,,中设御座,旁列宴席,俗称“大蒙古包宴”。乾隆十八年(1753年),葡萄牙使臣巴哲格来华,乾隆帝对葡国遣使臣首次来华十分重视,自该国贡使抵达中国澳门之日起,即关照来京沿途地方官给予丰盛款待。抵京后,于四月初九日在圆明园山高水长大幄次设宴款待。万岁在上,众王公及六部大人,七、八位西洋人在下,陪巴哲格吃着筵宴,看戏之后,又欣赏各样的玩耍杂技,接着又乘船游览了圆明园。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将军兆惠所部清军招抚了布鲁特部,准噶尔平定,哈萨克归顺。是年十月,乾隆帝于圆明园山高水长设大幄次,筳宴布鲁特使臣。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新春正月,新袭哈萨克王汗和卓遣其弟阿合岱入朝。乾隆帝于山高水长设武帐,与蒙古、回部一起筳宴新旧外藩。并为此专门赋诗一首:“武帐穹窿御园张,上元赐宴岁为常。东鲜而莋胥辐辏,北漠南球总享王。布惠行时宁可阙,特盈保泰益无遑。大都举事毋忘旧,法祖规应奕叶蘉”,以此联情中外。乾隆六十年(1795年),乾隆帝在山高水长接见荷兰使臣,并观看杂技乐舞等。是年一月初,以蒂进、范巴澜为代表的荷兰使团来到中国,抵京后,在圆明园参观游览,并在山高水长大幄次受到八十四岁的乾隆皇帝的召见、赐宴,同时被召见的还有朝鲜使臣。


在圆明园山高水长的庆节活动,对参加人员有着严格的规定,尤其是不允许族群中的未成年人参加,有一个例子说明:


乾隆四年(1739年)正月十六日上谕:

朕昨见果亲王大阿哥在“山高水长”看烟火,见朕时竟尔藏匿,是何道理?王子阿哥尚小,正宜读书之时,如看戏、入宴、放花炮盒子,当令预座时,自有谕旨,何得任意行走?尔总管不行禀阻,亦属不合。著将王自立,张承恩革职,每人重责六十板。并传果亲王大阿哥看责。试问王子阿哥可自知羞愧?此时王子阿哥尚幼,至年长时若再如此,定将王子阿哥一并惩责。(《国朝宫史》卷之四,训谕四)


山高水长遗物清高宗教谕骑射碑,现于国图文津街分馆院内


但是也有特殊例外,就是在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的上元节,因乾隆皇帝添了元孙,已是五代同堂,于是破例允其孙辈也入上元的筵宴。他在这一年的上元灯词《上元前一日小宴宗藩及诸孙曾元(玄)》中写道:“到园已是挂灯联,节宴苇行柑例传。讵幸七言成昔日,竞符五代庆今年”。该诗注中说明:“孙曾辈例于上书院读书,娶媳后乃与节宴。惟元孙载锡、庆衍瓜绵,允为天下盛事,不必拘于常例。欲俟六岁读书时,即可令其入宴。……今岁载锡已及入学之年,遂同预宴,拜跪如仪,允符五代同堂之庆”。


乾隆帝一贯致力于尚武精神,他认为这是大清王朝长治久安的保证。指出“马步箭乃满洲旧业,向以此为要务”(《实录》乾隆三十九年)因此亲定皇子、皇孙学习骑射之制,其中十六岁学习鸟枪,每年春秋两季,在山高水长每月演习一、二次。


每年上元节前后,山高水长景区是举行节庆最热闹的地方。乾隆在位期间,这时从正月十三日开始,直至十九日,观马戏、陈百戏、各种乐舞等活动,持续七天之久。这种喜庆活动,乾隆时代最盛。此后几代皇帝都相继效尤,但至道光以后,由于国势日衰,规模远不如乾隆“盛世”了。


1860年10月7日,山高水长楼毁于英法联军之手,十三所曾残留部分建筑。以后这一景区逐渐成为废墟。在20世纪初,寿鵾在他的《圆明园游记》一文中,谈到往游圆明园时,在山高水长景区尚有石刻狮、象各四,伏蒿莱间,(1915年《民权素》月刊)在上世纪20年代,原在山高水长景区的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御题“种松”及“土墙”诗碑,燕京大学建校时,该碑移置于校园内,现保存在北京大学未名湖西南的土山坡旁,碑文至今很清晰。原来在山高水长的西北侧,建有一道靶档,俗谓“土墙”。乾隆御制《土墙》诗句有:“苑西五尺墙,筑土卅年矣。昔习虎神枪,每嘗临莅此”诗注曰:“习枪苑中,远筑土墙。以遮枪子,恐伤人也”。山高水长景区的植物,以常绿乔木和落叶乔木为主,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在土墙附近载植松树,并有《种松》御制诗,勒于《土墙》诗碑阴。


按《日下旧闻考》卷八十一载:在山高水长楼“左楹横碣上恭刊乾隆十七年上谕”,该上谕全文在《日下旧闻考》卷一三(第170——172页)中,谕旨中有“我皇祖太宗(即清太宗皇太极)之睿圣,特申告诫,昭示来兹,益当敬勒贞珉,永垂法守。著于紫禁箭亭、御园引见楼及侍卫教场、八旗教场,各立碑刊刻,以昭朕绍述推广至意”。由此可知,“御园引见楼”即山高水长楼。在该“碑阴刊乾隆四十三年上谕”(全文见《日下旧闻考》卷八一1349——1350页)这一横碑,已不知其下落。



1860年英法联军之役,圆明园遭劫焚,山高水长这一景区亦遭罹难。此后这一景区逐渐成为废墟。至20世纪中叶,山高水长楼址及其东南一带,成为民居村落,在六十年代,于景区空旷之地,种有核桃林,此外还辟为农田。1994年,将住户全部迁出,部分建筑基址进行了考古发掘;1997年绿化,成为北京市国家机关“香港回归纪念林”。




发表
26906人 签到看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