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父母亲”征文//孙小山:父母在身边,节日更喜庆

发表于 讨论求助 2023-05-10 14:56:27


点击上方蓝色字体,关注我们



文|孙小山

图|网络


父母在身边,节日更喜庆

  

您养我大,我养您老;或者说您伴我长大,我守您至老。面对这日益工业化的年代,在一些落后古老的乡村,这种父母与子女之间的天伦之乐,已经演变成您养我大,我远离故乡,您留守老家。

如今当我们越来越多的人往城里涌挤,留给乡村的故乡是一片无法言说的空旷与冷清。空的是老人留守着旧屋头,偶尔有一只大黄犬蹲在门前,盯着村前路口,年复月久,已长默无语。旷的是荒芜多年的田园,就连食谷之类的雀鸟飞过,亦发出哀鸣四五声。尤其黄昏袭来,薄凉夜水,氤氲夜幕,稀稀落落的灯火照出,乡村又多了一种隔世的冷冷清清。

众多挤向城里的我们,我们众多人的乡村故乡,还有多少老人伶仃仃地留守在家园?与旧屋头与鸡狗为伴,与天上那轮明月照来的影子喃喃自语,与四季的时间慢慢地白发苍老。

这种现象在中国的每个乡村角落,如今屡见不鲜,而且日趋普遍。为什么我们皆如此忍痛割舍年迈的父母?置弃于老家而自怜自顾。我们同看一轮明月,同吃世间的五谷杂粮,却有诸多不同的人世悲欢离合。是我们的不孝?或是我们过于追求?还是我们过于无奈?行色匆匆,我们总在离乡背井的路上。

这不是一个战争的年代,没有兵荒马乱。但这是一个人与金钱挣扎的年代。人们制造钱币,钱币却能让他们灵魂出窍,勿视或忽略身边太多的人与事情。多了的是冷漠,少了一份人世流年的贴心。

我曾经背着一本笔记本,浪荡到许多乡隅村角,行行走走,停停记记。乡村留给我的印象总是令人陶醉的宁静,无处不在的世外风光随时扑面迎来,还有那些在繁华城市中已遗失的古老风情,让人视觉听觉无限惊奇。我反复留连在这些古村落,乐之不疲。直到有一天我被一种群体深深地触动灵魂,我才知道这些恍如隔世的地方,有着这样一种同草木空荣、枯老去的群体,他们便是年年岁岁留守在乡村的老人,他们才是值得我们去扣问心灵与懂读的人。



那些日子我不厌其烦地走访了许多留守的老人,倾听他们各种各样的心声。

我记得第一个接触的老人王如德,他的第一句话便是问我:小伙子,人人都往城里跑去,你体壮力强,却往农村来折腾啥?这句话问得我啼笑皆非。

还有一个叫陈百乐的老人,那个炎夏他都躺在高榕树下,用双臂曲成一个粗糙的四边菱形,头枕在两掌叠起的地方,左腿微微翘起,眯着眼睛乐悠悠地哼着土调歌谣:皇帝居住的地方你不嫁,偏嫁来这穷山僻水乡,说什么妹是水上月,说什么哥是映月水,一把蚀米香,白水菜根甜。人生坎到甲子过,一鸟宿林一鸟飞。到如今,儿孙自有儿孙福……初次听这调儿,我还以为是红楼梦中的神仙僧道唱的劝世歌。

感谢老人那天与我促膝长谈。这是一位世事洞明的老人,比唱着劝世歌的神仙更明了。老人的两位儿子远在千山万水之外工作,长居繁华喧闹的城市,已各自成家,开枝散叶,只有年味浓浓的春节,才难得回家团圆一趟。原以为老来有伴,此乐也融融,岂料六旬之年失偶。老人说到这里长抒间短叹一声。皱皱眉头深深锁,涌涌黯伤浅浅流。老人的泪水已湮没了先前的那份坦然。我才知道眼前这位年暮七旬的老人,刚才唱的可是自家的歌儿。

我奇怪老人为什么不随着他们,与儿子,与儿子的小儿子,互相有个照应。且细细嚼味着那句“儿孙自有儿孙福”,我却似懂又非懂了。

“年轻人,我为何不跟在儿子身边享福去?”老人点上一口旱烟,“其实自己不想往城里去折腾,都一大把年纪了,人到风烛残年,终归要落叶归根。何况都过了差不多一世,加上这乡村的气候好,依赖了。但我这孤家寡人,免不了每逢节日,特别思念漂泊在外的他们。”老人顿了一下,抹抹旁边的旱烟筒口,“不止我不习惯,就说东村的刘四弟,当了一辈子的木匠,熬来了大儿子风风光光当上京城大官,三番五次被叫去享享清福,他却一刻空闲不得,便背着木箱工具到京城住了半年,还是不习惯地回来了。”

“儿女在外打拼,如果生活拮据,或因工作无暇顾及孙子,你会不会往城里帮忙照料?”

“会的。我也像陈三婶他们夫妇那般,欢欢喜喜到城里住下。要知道,现在的年轻人,都舍不得留孙子在老家给老爷姥看管。”

“若到年老迈不动的时候,如何打算?”我说出这句话,才后悔不该问这么长远的问题。陈百乐老人深深地吸了一口旱烟,“儿孙自有儿孙孝,老人自有老人年。”老人此时明亮的眼神,刹那间,我从中看到任何一个人,不能左右未来,又难以预料未来的种种迷惘。



中国人的那句老话,儿孙绕膝,陪伴左右,当然是最美好不过的事。但在这步伐匆匆的年代,儿女为了生活的讨法,老人说这点人世无奈怎能不给予理解。“但千万别无奈到这种境况!”老人指着叠叠青山脚下的茅屋头,“就像李大婶,晚景无堪凄凉,她又单生一个儿子,儿子又在外头漂泊,听说混得不好,几十年都不回家了。八旬的李大婶天天坐在屋前,喃喃自语地望着村边路口,她如今全靠我们这些乡邻接济。”

我纵横的泪难禁地落在笔记本上,我不由想起身边的一个朋友,缘于工作匆忙,每逢佳节,他便给老家的父母捎寄一些礼物。这位朋友的父母也许在朝思暮想的日子,盼来的或许不是这些身外之物,但比起李大婶至今未收到儿子“报一声平安”,至少落得一个安心。

我想学着陈百乐老人悠长的调儿,替李大婶向明月他乡处,山水天涯外轻轻地唱一段:

叠叠青山流外流,他乡的游儿你漂何方?

娘亲的挂念如今还在,你是否一样吉祥安康?

老人最后告诉我,年轻人与老人的看法截然不同,譬如怕老爷姥太溺爱孙子,会惯纵孙子,但我们又怕他们太过于严苛,哪有不心疼孙子之理?还有中国式的婆媳关系,老人说这是中国几千年都存在的,这不过是一种仅僵持几天的“隔夜仇”。我离开那些乡村,已是临秋之季,凉意渐渐变浓。留守的老人,但愿您们暖冷自知,但愿您们吉祥安康。我还想劝告陈百乐老人,少抽烟,长健康。可我至今未说,我明白没有什么比这时间的空虚更漫长。

随之漂泊在他乡的游子越多,留守在乡村的老父亲老母亲就越多。那句“每逢佳节陪思亲”,是那年独在异乡为异客之人说的。而今碎碎念,断肠处,说的最多的又是谁?是留在山重山,水复水,那头,那畔——鬓霜白发的父母亲!当居旅他乡的人儿登高远眺故乡时,老来何所依的故乡人啊,他们已经老到只能坐着远望他乡了。

现在每逢节日,我的脑海总闪现着两种不同的画面。一种画面是天气清明的乡村,在飞轻风,菁草长的三月天下,走在前面的是儿子的父亲,他拉着细长的风筝线在奔跑,儿子的母亲在放飞风筝;后面又是儿子的父亲母亲,他们拉着儿子的儿子在开心地笑。另一种画面是在游人川流不息的金秋佳节,在繁华的城市,在城中的广场,小孩喜出望外地拿着风车跑在前面,后面开心地追着爸爸,再后面只有小孩的妈妈跟着微微一笑。

小孩的高兴,是因为父母的陪伴,我们的畅怀,是因为孩子的开心。那我们的老父亲老母亲呢?他们的悲喜哀乐,终为谁情系一生?他们的忐忑不安,又为谁触动一世?

是谁用“严慈”两字,写尽天下父母之心。是谁说“父母在,人生便有来处;父母不在,人生只剩归途。”直到我远行千里,装了一身行囊,也背负不起“严慈”两字。

如果说母亲的笑容,是天上的那轮圆月。我们的脚下总是一世踏不碎的月光。如果说父亲的凝视,是漫天眨眼闪闪的星星。我们便是那个在黑夜中摸路的孩子。

父亲,有时您射来严实的星光,我们不得不作那朵飘过故乡的云,快速向前奔跑;忘记了前路山与险峻,水与浪涛,时间与长夜。

母亲,只有您那慈和的柔光泻下,我们才敢痴痴的滞留;睡回儿时的梢头月,喝一杯家乡酿,尝几口家乡味,听一段至今未听懂的良人还未归。

可就在我们转身的一刹那,父亲的沉默,母亲的泪,又站成了送别路上的两行树。

儿远千里父母忧。我们何不亦是远在他乡忧故乡。可我们远在千里之外,又怎能时刻明白留守在故乡的父母亲,他们忧时何所依?老来何所欢?如今好想对天下的游子说:无论大节小节,或一年三百六十五个节,父母在身边,彼此更安心,节日更喜庆。但在这日新月异的年代,人世又是这样的无可奈何!敢问一问可有来自故乡的人: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吗?


“我的父母亲”征文启事

  

 父母在,人生便有来处,父母不在,人生只剩归途。父母,是我们一生最亲的人。无论身在何处,什么样的境遇,我们都不能忘记父母的恩情。没有父母,就没有我们的一切,籍此5月、6月母亲节、父亲节来临之际,让我们拿起笔,述说情怀,期待您的来稿。为鼓励创作,从5月份开始,平台将开辟“我的父母亲”专栏,欢迎诗歌、散文等体裁来稿,邮箱:散文投lantianyan525000@126.com,;诗歌投652752408@qq.com 。散文不超过1500字;诗歌三首以内。 注明“我的父母亲”征文字样。征稿6月20日结束。评选佳作奖三名,人气奖三名(阅读量须500以上才参评)。奖金分别是108元、88元、68元。(如需证书需付工本费、邮寄费)。 



                        南粤作家编委会

 南粤诗苑编委会                

2018年428

作者简介:



        孙小山   男,1982年生,广东徐闻人。文字散发在多家纸刊,微刊。一个永远在文字探新的新人。喜欢以笔写心,以心走笔。


南粤作家》征稿启事:


 中国·广州


      《南粤作家》微刊平台,全力打造国内高端文学原创平台,面向全球华人,兼顾纸刊,微刊所发作品均作为年选备选,欢迎来稿。

投稿要求:

1、原创小说、散文、评论不超过5000字(连载的小说除外)。

2、原创现代诗歌1-6首,150行以内;古体诗10首以内,注明用韵;散文诗三章以内为宜,最多不超过六章。

3、来稿请附百字以内作者简介一份、个人生活照片一张。请在邮件主题栏注明“南粤作家投稿+姓名+作品题目”。不愿被修改请注明。

投稿邮箱:

(1)、lantianyan525000@126.com

(2)、626210117@qq.com

4、来稿15个工作日内未收到用稿通知可自行处理稿件。稿件被录用的作者请加主编微信:13002052633。

5、稿费源于赞赏,前一个月赞赏的60%发给作者,40%用于平台运作和文学活动以及计划结集出版纸刊(赞赏自愿,不愿被赞赏者可在邮件中提前告知)。十元以上才发放。


郑重声明:投稿必须为作者原创作品,并且没有在其他微刊(公众平台)发表过,严禁抄袭、侵权,一经发现抄袭者或者一稿多投者,将会列入黑名单。


欢迎您来这里——品读 | 创作 | 点评


扫描二维码,加入我们~



编委组:


顾问: 蔡旭   谯达摩

主编:蓝天雁

副主编:白土黑石

编委:杨胜赞  熊亮  许巧如   刘莲  卢笙(陆续添加中,要求具有中高级职称,国家级、省级会员。)

法律顾问:林君


如果您喜欢作者的作品

苹果手机用户可以长按二维码输入任意金额

切记在“留言”写上自己及作者姓名

安卓手机用户可以直接点“赞赏”

发表
26906人 签到看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