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许说壶】紫砂陶艺的发展与历史

发表于 讨论求助 2023-05-10 14:56:27



傅 说  新 语

VPshenyang


九旬谈妙

       佛祖用了八年时间说《妙法莲华经》,智者大师用了“九旬”把“妙法”说明白了。“妙法”思想,讲了三个重点:一个是众生法,一个是佛法,一个是心法,以及这三个法的关系。你把这三个法的关系弄清楚了,你就知道什么是妙法。

智者大师建议我们应该双向修学,内观真如,外修六度。启动内心心灵的力量来带动外在法门的力量,用自己布施的善根来带动这个布施的法。我们看一朵莲花,它跟一般的花最大的不同:一般的花,比如说玫瑰花、牡丹花,它长的时候,这个花很漂亮,对不对?它凋落以后什么都没有留下,空花无果。所以说,一般的花的漂亮,叫做暂时的生灭因缘。

莲花可不是。它有两种力量的摄受:外有莲花,内有莲子,从它含苞待放开始就是这样子。所以它能够花落莲成。花凋落的时候,它心中可是有踏踏实实的莲子可以受用。

所以,我们要学会莲花式的修学。就是当我们在修习一个法门的时候,我们要的不是外界给你什么评判,而是内心的善根有没有启动。例如,我们在工作,你心不在焉,工作效率和质量无从谈起。再举例,你一天到晚口号喊个不停,却没有实际的行动,那一切等于零。

读书,就把心放在书上;恋爱,就把心放在对方的感受上;做事业,就把心放在事业的规划上。心都丢了,人生何来美妙?

我们一定要有敬畏之心,敬畏大自然,敬畏手头上的工作,敬畏每一个人,不要去亵渎,不要去破坏,不要去胡思乱想,天地人是互想联系,相辅相依的,只有明白这一层关系,我们才能静心去感悟每天听着闹钟或者鸟儿的鸣叫声醒来,活着就是一件多么美妙的事情!


在建设中的东北第一地藏王菩萨道场:抚顺承光讲寺

今日

推荐

紫砂陶艺的发展与历史/老许


进入学习时间

   图1、明末清初时大彬橄榄壶

       紫砂陶土产于宜兴市丁蜀镇附近的山丘中,主要有紫泥、朱泥及本山绿泥三种。烧制过程中,表面不施釉,天然的陶土色彩是它的主要特色。这种陶土可以制成陶壶、陶瓶、陶盆以及雕塑等等工艺品,其中最为代表性的作品就是紫砂壶了。

       宜兴紫砂陶器的制作历史是相当久远的,是中国传统文化遗产中的瑰宝。它不仅具有良好的实用性,而且在历史发展中由于文人墨客的参与,使其独特的艺术性,更加蕴含着文化的气息与魅力。

       追本溯源,相传宜兴的紫砂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的范蠡,世人称之为陶朱公。至明代中叶,紫砂茶壶开始盛行,出现了供春、时大彬等一批名家高手。并代代相传,薪火不断,近现代又经过了老一辈名家的艰苦努力,紫砂壶又成为享誉世界的艺术品。从清代以来,涌现出如陈鸣远、邵大亨、朱可心、顾景舟、蒋蓉等一些大师级人物。紫砂壶造型多变,品种繁多,兼具实用性及艺术性双重,是人们非常理想的饮茶器具,它在中国的草创期正德年代以前,是以瓦罐、缸器为主,以物用为主。宋代则有类似茶壶样式的水壶,以加釉器最为多。

       初创期:始于十六世纪末年正德年间,约五百年历史。金沙僧的作品既无枚章,因此实在已难能考证器物。

       第一期筋纹期:以筋纹型作为第一期,从实物上看供春之六瓣圆囊壶亦列入筋纹器的话,此期的时间正德八年,西元1513年至陈鸣远的十八世纪初为阶段。以整个第一期筋纹型来涵盖整个明末清初,仅可以说筋纹是这个时期独有的特色。

       第二期自然型期:自然型的说法,应该是器物完全与自然界的花、果、树、草、动物,绝对相象。陈鸣远一生,可以说是自然型的代表,年代从十七世纪初至十八世纪中叶。

        第三期几何型期:几何型的造型是根据球型、筒型、正方形、长方形及其他几何造型而变化出来的,所有的造型在宜兴来说都难能以一个时期为限,在我们所知的供春六角形宫灯,也是几何形的造型,但通常以几何型来通称年代的话,则被视为以曼生的年代为准,即自十九世纪初至十九世纪中叶。

       不可特定之型期:清初流放造型的特色有筋纹、自然、及圆润的几何型混合在一起,同时由于贴花的兴盛,除小圆壶以外,多半都会混杂着贴花,自顺治始至乾隆,前后大约有一百多年的时间。

图2、清嘉庆年间珐琅彩龙凤呈祥壶

        小壶:椐[阳羡砂壶图志]记载,李茂林始创小壶式,实为阳羡小壶之鼻祖。文震亨长物志说:时大彬所制又太小,若得受半升而形制左洁者,取以注茶更为适用。就所知名代诸壶高度不超过10厘米,容水量皆不超过300cc,一般都是以240cc 居多。据测量李景康先生所遗的紫砂壶,称其为小砂壶者,容水量在160cc以下, 称中壶者约160cc以上至360cc以下, 大壶约360cc以上1000cc以下, 超过1000cc则称之为巨壶了。

       加釉加彩期:宜兴紫砂壶加彩釉,虽有最早始于欧子明或陈仲美之说,然欧子明所作之器皆为罐缸之类,加釉加彩以此为始无可厚非,然而加彩壶则应始于清康熙,约有百年之事,因为明代尚无珐琅彩料提供造壶之用材料。

图3、清道光年间郎岑造串顶壶

       现在所见的砂壶器型以多种器型交融诸多,通常可分为:

       方器:方器是由长短不等的直线所组成。如四方壶,僧帽壶等。其特点:轮廓分明、线条流畅、平稳庄重,其盖任意调换方向,其线均于壶体对称,与壶口吻合严密。

       圆器:圆器主要有各种不同方向的曲线组成。其特点:圆、稳、匀、正。珠圆玉润、比例协调、骨肉亭匀、敦庞周正。像掇球壶、仿鼓壶为圆器典型之作。也正如“方非一式、圆无一相”所说,千姿百态,变化无穷。

自然型:自然型又称为"花货"。是对自然界花、草、果等采用了"雕、镂、捏"等技法进行仿制及装饰,造型自然古朴,常见以松、竹、梅为题材诸多。筋纹形:筋纹器特点是将形体的府面作若干等分,把生动流畅的筋纹,组织于严密的结构之中。常见有瓜棱、花瓣等式样。其作品特征:上下对应、身盖齐同、纹理清晰、深浅适度、形体和谐。如半菊壶、瓜棱壶等等。

       成型工艺:宜兴紫砂壶的造型千变万化,其造型采用全手工的拍打镶接技法制作的,这种成型工艺与世界各地陶器成型方法都有所不同。这是宜兴历代艺人根据紫砂泥料特殊分子结构和各式产品造型要求所创造的。清末时期有用模制或轳辘成型的工艺。不论圆、腰圆、四方、六面、侧角、高矮曲直都可以随意制作。同时还为造型的平面变化提供条件,这就形成紫砂结构严谨、口盖紧密、线条清晰等工艺特点。壶盖的制作最能显示出其工艺技术水平。圆形壶盖能通转而不滞,准合无间隙摇晃,倒茶也没有落帽忧;六方壶盖,无论从任何角度盖上,均能吻合得天衣无缝。所有这些独特的高难度的成型技法,是其他陶瓷产品无法比拟的。

图4、清道光年间留佩造提梁壶

       制作砂壶的成型工艺,在各个时期都有所不同。这些工艺范围还包括了烧窑的方法、烧成气氛、窑炉结构、燃料等诸多方面。这些外在的因素都会在成品上或多或少留下时代痕迹,因而也就成为我们今天断代认识的凭据之一。明代创始期的壶是以捏制为主,壶内胎往往有掏空时捏按的指纹。到了晚明的时候,时大彬创造了木模制壶方法,壶内壁不见指纹,但有竹刀刮削的痕迹,在柄与壶身、流与壶身相接触往往比较粗糙,有时为了美化接痕而贴上柿蒂形泥片而成为最早的附加装饰。盖与钮的相接触有时也会这样处理。由于明代不单独烧壶,反将壶放在同窑的缸中套烧,所以经常有缸瓮飞洒的釉泪沾在壶体表面,有的砂壶还因受到火的原因凸起气泡,使表面凸凹不平,壶的内壁也薄厚不一。在很多情况下,由于温度不够,砂壶不能完全烧结,所以其胎质较为疏松。

图5、清乾隆年间大圆供壶

        清代的紫砂壶一般采用打泥片,再将泥片镶接而成,所以壶胎厚薄比较均匀,制作也比较精细,其壶底多有放射状痕迹。另外也有制壶大家仍坚持以手捏制为主,如陈鸣远、杨彭年等人,他们所制作的壶已达到炉火炖青的境界,一般人是望尘莫及的。清早期的壶嘴为单孔,晚期为多孔,清中期以前的壶均为手制,到了清末就有用模制或轳辘成型的工艺。著名紫砂学家顾景舟先生在谈到紫砂鉴定时曾讲过“成型手法是鉴定的重要依据之一”。因为每个制壶家作壶嘴及壶把的方法不同,都有个人的风格。到了近现代则采用注浆成型,壶身略加修饰就极为光润,而此时期的砂制细如膏泥,器物的里外极其规整,当然手感也极好。陶瓷艺术史上也有着特殊的地位。

图6、近代顾景舟造牛盖羊桶壶

图7、近代朱可心造梅桩报春壶

图8、现代顾治培造促知壶

图9、现代王氏第三代传人王惠中造朱泥裙风壶

       老许说壶 :2018.6.6睡前。

 附图:为老许多年拙藏,此文应紫砂壶爱好者、藏友、玩友所撰写,共勉之!


日暮独品/老许


      日暮起风沙,林中蝉喳喳。

      是谁说佛法,简直坠天花。

      拙笔思绪乱,毫盏试老茶。

      愁事来入定,顿感生莲花。

          2018.6.6宅中独品



鉴赏可约

      老许浸淫收藏二十余年,所过手紫砂精品及古玩藏品无数,其收藏之丰富,为盛京藏家第一人,且老许有雅量,愿与藏友交流共赏。

      如有藏友颇具雅兴,欲与老许共同饮茶品鉴藏品,请于后台留言,并留下姓名和联系方式,便于联络并安排时间


发表
26906人 签到看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