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暑大暑,上蒸下煮

发表于 讨论求助 2023-05-10 14:56:27

《书摘》欢迎您,订阅请到当地邮局,邮发代号:82—492  

       我们一度认为,节气随着传统农业文化一样成为过去了,但近年来的社会现象显示,就是摩登都市的青年男女也对节气产生了兴趣。说到底,节气不仅是一种生产生活的工具,不仅是一种传统文化的符号,它更与我们身心的感觉相关。每年的天气变化,白露、霜降、小雪、大雪,等等,物候变化,小满、清明、芒种,等等,都会影响到我们的生活,更不用说那些直接与身体发生联系的日子。夏至过后,即使寒湿体质严重的人也都感觉到了气温的升高,天地之间一如蒸笼。



小 暑


夏至之后的几十天,就被先民形象地称为“暑”。暑字,从日者声。日者,此时大地上的万事万物,包括人在内,都是日者,都是为太阳照耀的人。暑字,还有一个意思,就是日、土、日三个字的组合会意,即土地上下都有日光的炎热照耀。对这几十天的时空,中国的先民又将其分为小暑、大暑、处暑几个节气。每个节气的物候表现并不一样。


    民间有“小暑大暑,上蒸下煮”的谚语。顾名思义,小暑是炎热的开始,大暑到达一年中炎热的顶点。但据资料分析,小暑的日子不比大暑清凉。据《1971-2000中国地面气候资料》来看,除青海、甘肃、山西、内蒙古、安徽的大部分地区7月的最高气温多数出现在大暑外,中国大多数省份的极端最高气温都出现在小暑期间。在32个省、直辖市、自治区中,绝大多数地区7月的平均气温比8月要高,7月是全年之中的最热月,处在7月之中的小暑实际上很热。


    天文历法把每年7月7 日或8日太阳到达黄经105度时称为小暑。“斗指辛为小暑,斯时天气已热,尚未达于极点,故名也”。《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六月节……暑,热也,就热之中分为大小,月初为小,月中为大,今则热气犹小也。”暑,就是炎热的意思。节气歌谣也说:“小暑不算热,大暑三伏天。”“热在三伏”。我国三伏天气一般出现在夏至的28天之后,即大暑的日子,所谓“夏至三庚数头伏”。


    《诗经》里说,“七月流火”。这“流火”虽指天上的心宿,但在传唱中已经借指大地上的炎热时光。“赤日炎炎似火烧,野田禾稻半枯焦。农夫心内如汤煮,公子王孙把扇摇。” 


古人观察小暑的十五天,也有三波物候表现:一候温风至,二候蟋蟀居宇,三候鹰始鸷。小暑时节大地上不再有一丝凉风,所有的风中都带着热浪。《诗经》中这样描述蟋蟀:“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这里所说的八月即是农历的六月,即小暑节气的时候,由于炎热,蟋蟀离开了田野,到庭院的墙角下以避暑热。在这一节气中,老鹰因地面气温太高只好多在清凉的高空活动。在古人的理解里,温风不吹来,说明国家没有宽松的政令;蟋蟀不上墙壁,说明有者横行;小鹰不学飞,说明国家不能防御敌寇。


    暑气也被医者称为“六淫”之一,即暑邪。又曰:“夫百病之始生也,皆生于风雨寒暑,清湿喜怒。”高温会使人得病,这就是暑病。暑气盛极,人就不免邪了,是以中国人以藿香正气来解之。《水浒传》 中的英雄叫卖起类似今日凉啤、冰啤一类的蒙汗酒时,人们顾不得食品安全不安全了,“我们又热又渴,何不买些吃?也解暑气。”


    在医学研究里,暑期中是人们一年中身体阳气最盛的时候,但由于出汗多,消耗大,加之劳累,人们也会损耗身体的阳能,很多年轻人夏天要瘦一些,也是有这个原因。因此无论政府还是企业,无论医生还是诗人,都会在此时劝导人们注意休养。无论古代的“冰敬”还是现代的“降温费”,都表明炎热是需要人身或人生社会正视的问题。而诗人的文字是炎热时节的一丝清凉,如郭楷诗:“薰风愠解引新凉,小暑神清夏日长。断续蝉声传远树,呢喃燕语倚雕梁。眠摊薤簟千纹滑,座接花茵一院香。雪藕冰桃情自适,无烦珍重碧筒尝。”


    大自然以众多的天气物候的变化引导我们恢复身体的直觉或灵觉,小暑节气就是如此。民间有“冬不坐石,夏不坐水”的说法,即是对暑气过盛的一种结论。炎热的夏天气温高、湿度大,无论露天里的木料,如椅凳等,还是大可容人的巨树,经过露打雨淋,含水分较多,表面看上去是干的,但只要人坐上去,以体温接受树木散发的潮气,就诱发了痔疮、风湿和关节炎一类的疾病。


    小暑还有很多千百年来流传下来的习俗。萝卜、鸡蛋、羊肉、芒果、苦瓜等等,成为各方水土的应景材料,而小暑“食新”也成为很多地方共有的习惯。小暑节气的民谣说,六月六接姑娘,新麦饼羊肉汤。关于尝新麦新谷,大概春秋时代就有这样的说法了。


    尽管没有多少人有兴趣了解小暑跟农业生产的关系,不用知道小暑跟农业丰歉的关系,但小暑期间的暴雨、泥石流也给所有的人带来了危害。成语所谓的“水深火热”在小暑等暑期里表现得极为充分。人们刚刚躲过暴雨,就又进入了上蒸下煮的火热难耐的境地。


大 暑


    在阳历的7月22-24日之间,太阳到达的点是黄经120度。这就是大暑节气。此时天气酷热,气温为一年中最高,雷阵雨较多,在中国很多地区,经常会出现40℃的高温天气,农作物生长也最快。同时,很多地区的旱、涝、风灾等气象灾害也最为频繁。民间有饮伏茶、晒伏姜、烧伏香等习俗。


    古人对大暑的观察很有意思,《山海经》说:“寿麻正立无景,疾呼无响。爰有大暑,不可以往。”郭璞注曰:“言热炙杀人也。”在头顶的太阳照射下,不仅身影没有了,就是喊出的声音也听不见了,可见炎热之杀伐。宋代人在笔记中记载:“时暑中,公(范质)执一叶素扇,偶写‘大暑去酷吏,清风来故人’。”这话跟“苛政猛于虎”可以相参考,苛政酷吏猛于老虎,却猛不过大暑。


    古代中国人观察到大暑的物候是:一候腐草为萤,即产卵于枯草上的萤火虫卵化而出;二候土润溽暑,天气开始变得闷热,土地也很潮湿;三候大雨时行,常有大的雷雨出现。这大雨使暑湿减弱,天气开始向立秋过渡。在古人的理解里,腐草不变为萤火虫,庄稼颗粒会提早脱落;土地潮湿而不暑热,就会刑罚不当;大雨不按时下,表明国家没有恩惠给百姓。


    大暑三候中的土湿雨行是自然现象。古人如此强调也说明土、雨在此节气的特殊性。大暑节气将土地和雨水重新给予人,经此节气,是谓土厚水深。古人明白:“土厚水深,居之不疾。”“生气所生,土厚水深,草木畅茂。”龚自珍有诗:“土厚水深词气重,烦君他日定吾文。”这样的水土是宜人宜家的。


    中国人说,“热在三伏”。大暑一般是处在三伏里的中伏阶段,就是现代人常说的“桑拿”天。“伏”有避匿之意,从犬,狗在炎热中只能老老实实地伸舌消暑,人们在夏天也要避开炎热之毒杀。


    关于大暑的农谚极多,如“小暑雨如银,大暑雨如金”“伏里多雨,囤里多米”“伏天雨丰,粮丰棉丰”“伏不受旱,一亩增一担”“大暑有雨多雨秋水足,大暑无雨少雨吃水愁”“大暑无酷热五谷多不结,大暑连天阴遍地出黄金”。根据大暑的炎热情况,可以预测后来的天气,如“大暑热,田头歇;大暑凉,水满塘”“大暑热,秋后凉”“大暑热得慌,四个月无霜”“大暑不热,冬天不冷”“大暑不热要烂冬”等。在大暑雷阵雨的日子里,人们也总结出看云识天气的规律,如“东闪闪无半滴,西闪闪走不及”,意指闪电如果出现在东方,雨不会下到这里,若闪电在西方,则雨势很快就会到来,要想躲避都来不及。


    对农业生产来说,大暑期间的高温是正常的气候现象,如果没有充足的光照,喜温的水稻、棉花等农作物生长就会受到影响。


    白居易有诗:“何以销烦暑,端居一院中。眼前无长物,窗下有清风。热散由心静,凉生为室空。此时身自得,难更与人同。”关于大暑的诗词极多,“大暑少清风”“大暑苦烦浊”“大暑暴虐如恶酒”“且欣大暑去酷吏”“大暑流金石”……诗人骚客都把炎热跟人间感受相提并论。


    因此,大暑是最能让人的身体产生感觉的节气之一,最能调动人的身体语言。大暑里有光景,有美,有元吉,有万物相处相劝的安顿。


(摘自《时间之书:余世存说二十四节气》,中国友谊出版公司2017年1月版,定价:65.00元)



过刊订阅:


刊号:ISSN1005-2968/CN11-3039/G2   

总发行:北京报刊发行局   

零售订阅:   

邮发代号:82-492   定价:10.00元/期

地址:(100062)北京市东城区珠市口东大街5号  

咨询电话:010-67078683

银行账号:光明日报社报业集团 建行北京明光支行 1100 1079 2000 5916 6188


 更多文章见《书摘》杂志 2017年第7期 


原创投稿 \ 版权问题

“书摘1992”公众号shuzhaizazhi

思想开拓视界  悦读升华人生

发表
26906人 签到看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