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国家宝藏》九大国宝已揭晓,我们约不约?

发表于 讨论求助 2023-05-10 14:56:27

不久前,央视历时三月的大型文博探索类节目《国家宝藏》为观众送上激动人心的“国宝之夜”。

在全国九大博物馆的27件国宝一一掀开神秘面纱,讲述前世今生故事之后,九件进入特展的国宝名单也终于揭晓。金榜题名的是:

浙江省博物馆 玉琮

湖北省博物馆 云梦睡虎地秦简

陕西历史博物馆 壁画《阙楼仪仗图》

河南博物院 云纹铜禁

湖南省博物馆 皿方罍

南京博物院 大报恩寺琉璃塔拱门

上海博物馆 大克鼎

辽宁省博物馆 唐摹王羲之一门书翰卷

故宫博物院 石鼓

今天,小编想要再带您去领略一下这九件传承中华文脉、体现中华气度的“国家宝藏”。

首先登场的是——

上海博物馆 大克鼎

文物介绍:姿态厚重、铭文深邃,象征了我们的历史底蕴与民族气质。它经历前世与今生的命运轨迹如此相似,昭示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面对动荡的局面依然顽强不屈,追求美好稳定的决心。

大克鼎,又称膳夫克鼎,西周晚期(孝王时期)一名叫克的大贵族为祭祀祖父而铸造的青铜器。1890年(清光绪十六年)陕西扶风出土,收藏于上海博物馆。

苏剧《国鼎魂》现场照

关于大克鼎流转的命运,前不久江苏上演了一部苏剧现代戏《国鼎魂》,由著名表演艺术家王芳、张唐兵、俞玖林主演,讲述了苏州潘氏一族保护并捐赠大盂鼎、大克鼎的故事,有机会可以去欣赏一下。

鼎乃国之重器。鼎的命运,也从一个侧面折射出国运兴衰。另外小编想在这里做个广告:上博的青铜馆在全国博物馆中算得上是首屈一指的,前往参观的朋友可不要等闲视之哦。

浙江博物馆 玉琮

文物介绍:它见证了华夏先民神乎其技的智慧、经天纬地的信仰,见证了五千余年前文明投射至中华大地的灿烂辉光。知来路,识归途,揭开玉琮之上的雾霭,窥得中华文明多元起源的端倪,明了中华文明世代传承的方向。

君子比德于玉;

谦谦君子,温润如玉;

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中国人对于玉的痴狂,是老外们难以理解和想象的,而良渚先民对于玉的崇拜,大概又是最极致的。

在这种普通而又独特的石头上,寄托着中国人对于美德的最高追求。在此次入选的九件国宝中,良渚玉琮王又是年代最久远的一个。

玉琮王表面纹饰

良诸文化玉器是新石器时代晚期最独特、最精美、最神奇的玉器:玉琮、玉璧、玉钺、玉冠形器、玉锥形器……这些奇妙诡异的器形和、鬼斧神工的刻纹成了良渚文化的独特标志,使良渚成为长江下游的玉文化中心。除了节目中令人叹为观止的玉琮王外,浙江省博物馆还收藏有一件钺王。

浙江省博物馆藏“钺王”

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琮王与钺王,一为祭器,一为兵器。象征着神权与军权的合一,是最高王者的标志物。琮王高8.9公分,直径约17公分,重达7斤。玉琮的侧面以浅浮雕和微刻刻划了众多鸟纹和神人兽面纹,侧面全长68公分,这其中包含的匪夷所思的艺术构思、巧夺天工的微刻工艺以及丰富高妙的数学知识堪称中国新石器时代最宏伟的微刻玉器。至今为止,学者们都无法解释,在金属还未出现的五千年前,良渚人是用什么东西微刻出现代人都难以模仿的纹饰?

湖北省博物馆 云梦睡虎地秦简

文物介绍:穿越千年仍可为当代借鉴的法治经验,再次证明了中华民族曾经以优越的法文化长期滋润过东方世界,在新的时期,同样也能以更加丰富的法文化,真正傲然自立于世界进步的法制之林。

楚,是一块神奇的土地;

云梦,是一个梦幻的名字。

当中原的《诗经》还在强调“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的时候,楚辞却已恣肆淋漓地描绘着瑰异奇绝的神鬼世界。

这里是巫山神女出没的地方,这里也是屈子高歌《离骚》的地方,这里有湘君湘夫人……

然而,出乎小编预料,这次湖北省博物馆甩出的三件宝贝,竟然没有一件是“Made in Chu”。而最终胜出的秦简,更是来自与楚国有着深仇大恨的——秦国。

云梦睡虎地秦简出土于1975年,共有1100枚,写于战国晚期及秦始皇时期,反映了篆书向隶书转变阶段的情况,其内容主要是秦朝时的法律制度、行政文书、医学著作以及关于吉凶时日的占书,为研究中国书法、、法律、经济、文化、医学、等方面的发展历史提供了详实的资料,具有十分重要的学术价值。

秦始皇兵马俑

与浪漫的楚文化不同,秦人的文化严谨而坚韧,如同《诗经·无衣》中唱到的“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而这批出土于楚地的秦简,也让我们看到了中华民族内部文化的融合。

陕西历史博物馆 懿德太子墓壁画《阙楼仪仗图》

文物介绍:这幅旷世壁画中展现的广采众长、包容万象的唐文化,恰如今日的中华民族,蕴借历史之气韵,再现盛世之风范。

100年看上海

1000年看北京

3000年看长安

小编原以为陕博会拿出兵马俑。然而,人家并没有。于是,小编又一次懂得了什么叫做“有家底,任性”。

影视剧中的武则天与张氏兄弟

懿德太子这个人,大家可能比较陌生,但是说起他的奶奶,中国人大概没有不知道,那就是一代女皇武则天。

懿德太子李重润是武则天的孙子,唐中宗李显和韦皇后所生的“独养儿子”。不过这个李重润很倒霉,因为私下和妹妹八卦奶奶的“男宠”张易之、张昌宗而被武则天砍了头,死时只有19岁。

后来李显当了皇帝,大概觉得对这个儿子心中有愧,将他追封为太子,并且改葬,墓中陪葬极丰,其中就包括了这幅《阙楼仪仗图》。

可是,知道了这幅壁画背后的故事,您是不是会感慨一声:辉煌耀眼的大唐盛世背后,是一场怎样的腥风血雨?通往至高权力的丹墀,每一个台阶都沾满血泪。

河南博物院 云纹铜禁

文物介绍:我们的祖先发明失蜡法,铸造出如此细密繁复的纹饰,曾技压四方。云纹铜禁不仅显示了中国人惊世的创造力,更象征了谨严克己,明善恶、知进退的中华民族不忘来处的继往,不畏前路的开来。

云纹铜禁是一件春秋中期(公元前620年——前467年)青铜器,整体用失蜡法(熔模工艺)铸就,工艺精湛复杂,令人叹为观止。云纹铜禁1978年出土于河南淅川县下寺春秋楚墓,现藏于河南博物院。

商代令人眼花缭乱的酒器

云纹铜禁中“禁”字有禁戒饮酒之意。由于周朝人亲眼目睹了商王朝的灭亡,他们认为夏、商两代灭亡的原因之一在于嗜酒无度,因而将承放酒杯的案台称为“禁”。铜禁在传世器和考古中都很少发现,而此件云纹铜禁可算得上是禁类青铜器中的精品。

周朝还发布了中国最早的禁酒令《酒诰》,其中规定:“王公诸侯不准非礼饮酒,只有祭祀时方能饮酒;民众聚饮,押解京城处以死刑;不照禁令行事执法者,同样治以死罪”。

看到这里,那些好酒的人会不会吓到抖三抖呢?

湖南省博物馆 皿方罍

文物介绍:罍之王跌宕曲折的身世,见证了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千年的兴衰。皿方罍不仅是宗室血脉敬重之情的见证,更是一件历史的证物,华夏民族复兴的转折,它铭心刻骨;当代中国的盛世自信,它满怀骄傲!

首先,请大家跟小编一起看图识字。念:罍,léi。

皿方罍,全名皿天全方罍,商代晚期铸造,属酒器中的盛酒器一类,因器口铭文为“皿天全作父己尊彝”而得名,被称为“方罍之王”。湖南省博物馆的“皿方罍”打得是煽情牌,关于国宝回归的故事,电视里讲了,小编这里就不多说了。我想说的是——

每次去博物馆,走进青铜器馆 ,中文系出身的小编都感到智商被深深碾压!

天晓得纣王、妲己们为什么这么爱喝酒?发明了这么多连名字都看不懂的酒器?

下面我们就来认识一下(不能小编一个人瞎)

jué

饮酒器和礼器。流行于夏商周时期,作用相当于酒杯。圆腹,也有个别方腹,一侧的口部前端有流(即倒酒的流槽),后部有尖状尾,流与口之间有立柱,腹部一旁有把手,下有三个锥状长足。

jiǎo

饮酒器。流行于夏商周时期。是下级官吏及平民使用之物。器物造型与爵相似,不同之处是口沿无柱,流变形成与爵尾相同的尖形角状。多有盖,有的盖做成禽鸟展翅飞翔状,非常美观。

饮酒器,后多用作礼器。圈足,敞口,长身,口部和底部都呈现为喇叭状。觚初现于二里头文化,到西周中期已十分罕见。《论语·雍也》中孔子感慨“觚不觚” ,就是感叹礼乐之不存。

jiǎ

温酒器,也被用作礼器,通常用青铜铸造,三足,一鋬(耳),两柱,圆口呈喇叭形。商汤王打败夏桀之后,定为御用的酒杯,诸侯则用角。

zūn

大中型盛酒器。青铜器,尊的形制圈足,圆腹或方腹,长颈,敞口,口径较大。尊盛行于商代至西周时期,春秋后期已经少见。

yǒu

盛酒器,并且是专用以盛香酒的祭器。造型多为椭圆形,颈微束,垂腹,圈足,也有部分方形和直筒形卣,并装饰有花纹。青铜卣商代多装饰兽面纹、夔纹,西周时期后多见鸟纹。

盛酒器和盛水器,亦用于盛酱。流行于商代至战国。器型似尊,但较尊矮小。圆体,敛口,广肩,大腹,圈足,带盖,有带耳与不带耳两种,亦有方形瓿。

好了,小编已经彻底晕了,我们赶快进入下一件“国家宝藏”。

南京博物院 大报恩寺琉璃塔拱门

文物介绍:精美的琉璃砖面与栩栩如生的图样,令我们得以一窥昔日明朝鼎盛时所展现的繁荣。大报恩寺琉璃塔构件是我们文明通往未来的基石。背靠这些历史繁荣与成就,华夏民族将会创造出新的世界奇观。”

明初期,永乐十年之后,凡是经过长江水面的船只,在途经南京时都会看到一番盛景:一座九层八面、非常完美的琉璃塔,于金陵城中高耸,152个风铃随风作响。当年来到南京的外国商人与传教士,看到这座宝塔时,都惊呼“奇观”。

这就是六朝金粉地南京。

大报恩寺琉璃宝塔高达78.2米,通体用琉璃烧制,塔内外置长明灯一百四十六盏,自建成至衰毁一直是中国最高的建筑,也是世界建筑史上的奇迹,位列中世纪世界七大奇迹,被当时西方人视为代表中国的标志性建筑,有“中国之大古董,永乐之大窑器”之誉,被称为“天下第一塔”。

然而,琉璃塔最终毁于战火,只留下残存的构建警示着后人。

辽宁省博物馆 唐摹王羲之一门书翰卷

文物介绍:书圣的笔法在盛世流传天下,上达天听,下启万代。唐摹王羲之一门书翰卷(即《万岁通天帖》),其中的凝结的不朽的文化能够穿越兴衰,庇佑着千千万万有志于书法的后来者,将华夏文明的刚劲和风雅一直流传下去。

也许有人会不屑一顾地说:摹本?不就是个A货吗?这也能入围?

也许还会有人问:真本在哪里?辽博怎么那么小气?拿个仿制品来忽悠我们?

也许,还有人问:王羲之的《兰亭集序》哪里去了?为什么不拿出来给我们看看?那个顾恺之的《洛神赋图》,为什么也是摹本?

【晋】陆机《平复帖》

小编只能很遗憾地告诉大家,以上你说的这些字画,真迹都已经不存在于这个世界了。

今天我们能够看到的现存最早的墨迹,是晋代陆机的《平复帖》,现藏于故宫博物院。陆机生活的年代比王羲之、顾恺之略早,不过在书画上的成就略逊色于两位。但是,《平复帖》因为“年纪最大”,依旧具有不同凡响的文物价值。

同时,它也是历史上第一件流传有序的法帖墨迹。有“法帖之祖”的美誉。被誉为九大“镇国之宝”

说到这里,小编不禁疑惑,这次《国家宝藏》,故宫博物院为什么不拿这件宝贝和《万岁通天帖》PK一下呢?想了很久,大概还是因为他们家的好东西实在太多了,不知道给你看哪件好了吧?

接着,我们就来说说故宫博物院。

故宫博物院 石鼓

文物介绍:用高妙隽永的汉字,将乡愁,镌刻于时光轨迹之上,任其倏而荏苒,无惧!

你看人家的文物介绍,多霸气!

这次,石鼓战胜了乾隆大帝的“连环怼”,小编是服气的。毕竟,作为中国“最伟大的石头”,人家是中国九大镇国之宝之一,大秦帝国的“东方红”。被康有为誉为“中华第一古物”。

而且,石鼓还不是一个,一套共十只,高二尺,直径一尺多,在每个石鼓上面都镌刻 “石鼓文”(大篆),因铭文中多言渔猎之事,故又称它为 《猎碣》 。

石鼓文记述了秦始皇统一前一段为后人所不知的历史,是中国最早的石刻诗文,乃篆书之祖。自明清以来,一字抵万金,创下中国文物史上的奇迹。唐宋以来的许多文人书法家都对它趋之若鹜。

十面石鼓上的文字虽然自成篇章,但又有一定的联系。它是描写秦贵族阶级畋猎的一首长诗,有两面石鼓(“千沔鼓”、“车工鼓”)的诗句较完整,其余石鼓文保存不好,只留只言片语,但其大致意思还可以体会到——

“汧沔鼓”:描写的是千河的美丽景色。

“车工鼓”:记述了秦公出猎的情景。

“田车鼓”:记述秦公及随从登原游猎的盛况。

“銮车鼓”:记述秦公游猎经虢城,众人进献猎物。

“酃雨鼓”:记述秦公及随从涉汧河从低处看到的情景。

“作原鼓”:记述在山上整修原地的场景。

“吴人鼓”:记述虞人为秦公献祭而奔忙。

“吾水鼓”:叙述秦国水清道平的美好河山。

“而师鼓”:记述秦公的述志诗。

“马荐鼓”:记述打猎而归时路遇之情景。

2月13日起,这九件“国家宝藏”将以实物和视觉两种不同的形式,在九大博物馆中同时亮相,迎接一颗颗探索历史的热忱之心。

故宫箭亭广场

据悉,特展由两部分组成:主展区设立在故宫博物院箭亭广场。从空中俯瞰,整个主展区的设计理念,形如中国传统家具“多宝槅”,每一个国宝盒子都是陈列于“多宝槅”上的珍宝。另外,按照黄金比例规划的整个展区,借用了中国园林的手法,以特定的位置摆放盒子,疏密有致,典雅精巧。每个盒子只有一面为视觉动态国宝展示。

《国家宝藏》特展的第二部分为文物特展。九大博物馆(院)将在全国九地,分别设立9个分展区,结合《国家宝藏》的节目元素,展出本馆入选特展的文物,让观众直面国宝、体悟传奇的前世今生。

那么,最后只剩下一个问题了,我们约不约呢


关注

长按识别二维码

关注我们


发表
26906人 签到看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