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有个世界上最长的狂欢节

发表于 讨论求助 2023-05-10 14:56:27



入选国家级名录的青海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九)

民俗类


   


土族纳顿节

纳顿节是青海省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三川地区的土族独有的民俗活动。举行纳顿节的三川地区,包括官亭、中川等七个乡镇的70多个村庄。各地举行纳顿节的顺序按庄稼收割季节的先后排列,从农历7月12日的宋家纳顿开始,一村接一村,由下川向中川和上川转移,一直延续到农历9月15日结束,历时63天,因而被称之为“世界上最长的狂欢节”。

纳顿节的筹备和举办分三个阶段进行,即筹备、小会和正会。

纳顿属于乡人傩,具有久远的历史,以民间信仰为纽带,连接村落,年年举行,在形式和规模上,具有延续时间长,参与人数广泛的特点。

 

热贡六月会

是流传在青海省黄南藏族自治州同仁县藏族、土族群众中的大型祭祀表演活动。祭祀活动以请神、祭神、迎神、舞神、送神等内容构成。歌舞表演活动主要分为三大类:即拉什则(神舞)、勒什则(龙舞)和莫合则(军舞)。热贡六月会是原始文化的活化石,其中大量的神秘文化现象,如风傩祭、生殖崇拜等是研究原始文化的珍贵素材。具有艺术学、宗教学、人类学、民俗学、文化学意义上的重要价值。

其举行时间在每年农历六月十七日至六月二十五日之间,举办活动的村庄有50多个。

 

撒拉族婚礼

撒拉族婚礼是撒拉族人生礼仪中最为重要的一个礼仪,撒拉族传统的婚礼仪式在每年的隆冬季节举行,从订婚到举行婚礼仪式需要经过相亲、打发媒人、送订婚茶、送聘礼、念合婚经、送嫁、回门等几个程序,大约需要半年多时间。在撒拉族婚礼中迄今还保留着许多古老的民族的婚礼习俗,比如敬献“羊背子”等习俗,这些习俗在现有的民族后裔的习俗中早已绝迹,但却在时间和空间上远离文化圈很远的撒拉族风俗中得以传承,可以说是研究古代文化的活化石。

撒拉族的婚礼中还保留了许多古老的传统,比如“堆委奥义纳”,这是一出以民族迁徙史传统教育为主要内容的、带有一定话剧特点的民族舞蹈,20世纪50年代以前的婚礼中尚有保存,但是现在已不复存在了。

 

青海湖祭海 

在我国神话传说中,西王母与周穆王相会的瑶池就是青海湖。青海湖是青海藏族群众心目中的神圣大湖。早在元代,藏族就有祭天、祭山、祭海的风俗,清代以来,民间对青海湖的祭祀活动更具规模。

青海湖祭海仪式分为诵经文、搭建俄堡、煨桑、赞神诵佛、祭海神、向大海投入献礼等,祈求一年的安康幸福。同时,一些虔诚的信徒会环青海湖朝拜,时间达三个月之久。

青海湖祭海是环湖地区独特的原始崇拜与宗教信仰习俗,同时也是一种文化现象,包含着许多民风民俗,体现着人与自然长期和谐共存。祭海活动中的祭词、经文、赞词、颂诗等生动优美,具有很强的文学色彩和丰富的藏文化内涵,对研究人类学、民族学、宗教学具有较高的价值。

青海湖祭海影响深远,由于现代文化的冲击,原汁原味的祭词、颂诗已不多见,面临失传,亟需抢救和保护。

 

千户营高台

是青海湟中县特有的民间社火节目,以儿童演员来造型和扮演人物。其制作技术独特绝妙,集绘画、刺绣、木雕等民间艺术于“高台”,表演内容多为传统的戏曲历史故事,具有浓郁的地方民族色彩。

保护和传承好千户营高台,对于探讨传统戏剧和民间杂技的组合发展,具有较高的学术研究价值。

 

互助土族服饰

土族服饰融畜牧和农耕文化特征于一体,风格独特,色彩鲜艳,绚丽多姿。

土族青壮年男子多穿小领、斜襟长袍或绣花高领白色短褂,外套大襟黑色或紫色坎肩,下着长裤。妇女上穿高领斜襟长袍,两袖用五色彩布或彩绸拼制而成,下着红裙和长裤。土族服饰除式样外,最突出的特点是刺绣工艺应用很多,不仅妇女的衣领、袖头、腰带、鞋面、靴面等部位绣有很多花纹图案,而且青年男子的衣领、胸前、腰带、烟包等处也绣有不少图案花纹。土族刺绣的针法以独有的盘绣和平绣为主,工艺精巧细致,色彩艳丽,极具民族特色。另外,男子的毡帽及妇女的头饰—“扭达”也体现了土族服饰的鲜明特色。

土族服饰对了解土族地区的历史渊源、风土人情、特产方物、生产生活方式、宗教信仰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目前,受现代服饰文化的冲击,土族服饰的生存空间日益缩小,亟待抢救和保护。

 

玉树藏族服饰

玉树藏族的服饰风格独特,形式多样,色彩鲜明,花纹图案构思精巧而变化多样。具有民族特点的款式有缎面袍、提花缎面抱、皮面袍、氆氇袍、彩边抱、珍贵兽皮袍等十多种,每一种款式都有质地、色彩、图案和装饰上的无数变化。女藏袍一般都饰有金、银、铜、铝、珊瑚、马陆、珍珠、螺钿袍、贝类、赛璐璐等珍品,加上五彩的氆氇和珍贵的水獭皮边,一件藏袍重达40余斤。靴帽、围裙、腰饰、胸饰、头饰以及发式大多是与服装相配的。妇女喜爱将头发结成多条细辫或两三条大辫,有的在头饰上镶着珍珠、玛瑙、琥珀、彩玉以及金银饰品,颈胸悬挂着项链、金银“格乌”和皮制小袋。在牧区,往往从妇女的装饰品上就可以衡量出一家的财富多寡。节日集会上,妇女的装饰琳琅满目,令人目不暇接。

 

华热服饰

“华热”,藏语为“英雄的部落”之意,主要分布在门源县及其毗邻地区。华热地区历史悠久,文化渊源极深,当地群众有着独特的生活习惯,千百年来流传下来的服饰文化,在青海藏族中独树一帜。

华热藏族男女的衣着以羊皮、羊毛料为主,特点是宽、长、大,这种衣服袖长等身,衣长过体。华热藏族妇女服饰极其讲究,身前是繁花辫筒,辫筒上有刺绣图案,其间缀有银牌、钱币、纽扣、骨片等,光彩晶莹,美不胜收;身后和两侧的“三大片”古朴似铠甲,华丽而庄重,如同出征的战士。    

华热服饰保留了许多原生态的民间手工技艺,极具观赏和保护价值。目前,受现代服饰文化的冲击,华热服饰的生存空间日益缩小,亟待抢救和保护。

  

撒拉族服饰

撒拉族在长期的历史演变过程中,由于青藏高原的自然条件,本民族的社会经济状况和与周围兄弟民族的交往,以及伊斯兰教等因素的影响,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民族习惯和生活习俗。撒拉族服饰在色彩上男子以白、黑色为主,忌讳红、黄色及花色繁缛的服饰;妇女除了参加宗教仪式的场合外,则衣裤鲜艳多彩,再套上黑或紫色的坎肩,更是妩媚俊俏,颇具特色。

 

湟中堆绣

湟中堆绣是一种运用“剪”、“堆”技法塑造形象的艺术,距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由湟中县汉、藏群众共同创造和传承。

湟中堆锈采用各色绫罗绸缎剪出人物形状和各种图案,在其背后填充羊毛、棉花等物,逐一绣在黑色底子的大幅布幔上,使画面产生丰富生动的立体感和织物特有的肌理感,达到浅浮雕式的艺术效果。湟中堆绣是刺绣艺术的创新,是刺绣与浮雕的结合。一幅堆绣可以说是一幅丝质的彩色浮雕作品,极具艺术观赏价值。

湟中堆绣内容多以藏传题材和民间生产生活原素为主,融民族文化和民间艺术为一炉,具有极高的价值。珍藏在湟中县塔尔寺中的堆绣是藏传艺术的瑰宝,被誉为塔尔寺艺术三绝之一,闻名遐迩。

 

九曲黄河灯会

每年农历正月十四在碾伯镇七里店村举行。九曲黄河灯会因灯阵曲折绵延如黄河之龙曲而名。

灯会的布置是根据八卦演变来的,,象征两仪,四方城壕象征四象。转灯时,先从城壕转起,循序渐进,逐步深入,整个路线都是由榔头字组成。每个城内栽高杆一个,上悬高灯和长幡,计九座城,城外的四角处各栽一个,北门禁口处栽三个,共计高杆十八个,各有其主。

燃放时,整个场面如一朵莲花,花蕊,红瓣,绿叶,再加上高杆的高灯,色彩鲜明,场面十分壮丽。

 

*本文图片、音乐来自于网络


请长按关注环湖

发表
26906人 签到看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