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 山东的红旗渠——1030引黄工程

发表于 讨论求助 2023-05-10 14:56:27



20世纪60年代,平阴、肥城两县人民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奋战3年,靠铁锤、铁撬、铁锹,兴建了黄河下游最大的引黄工程——平阴县田山“1030”电力扬水灌溉工程。当时命名“1030”,,现更名为济南市平阴田山引黄工程。


田山引黄工程北起平阴县城北黄河南岸的田山,中间穿越平阿山区丘岭,南至平阴县最南端刁鹅岭村,南北长32.5公里;东至肥城县老城镇,西至平阴县李沟乡,东西宽30公里。灌区含平阴县的城关、安城、玫瑰、孔村、李沟、孝直、店子7个乡镇(办事处)和肥城县的石横、湖屯、王瓜店、老城、桃园5个乡镇(办事处),灌溉面积30万亩,解决了12个乡镇(办事处)292个村庄的人畜用水问题。该工程被誉为山东的“红旗渠”和“人工黄河”。1978年,、余秋里、、、钱正英等先后莅临工程视察,给予高度评价。


1 规划论证







1968年汛期,山东省黄河河务局处长曲子玉陪同国家“黄委”检查团到平阴县检查黄河防汛,来到黄河岸边的草山洼,巧遇农民与公社干部吵闹。公社干部要毁掉青苗,淤洼造地,老百姓心疼庄稼,坚决不同意,双方各持一词,互不相让。面对尴尬的局面,祖籍肥城县、对治黄深有研究的曲子玉说:“还是尊重老百姓的意见吧,洼地就别淤了,留着它作为后用。我深谙肥城、平阴的地形地貌,都属于山区丘岭,地表水不够用,地下水挖不出来,眼看着黄河水白白流走,多么可惜!我早就设想在此处建一座水利灌溉工程,把黄河水引出来,扬到山上,居高临下,灌溉平阴、肥城两县的粮田,一定能改变老百姓靠天吃饭的历史。”1968年秋,平阴遇上特大干旱,30万亩庄稼有一半枯死绝产,10万亩减产,8万人吃水困难。仅李沟乡24个村就有18个村严重缺水。曲子玉兴建引黄工程的提议再次引起泰安地区派来平阴任抗旱指挥的王福祥的重视。他召集平阴县主要领导、水利干部就引黄工程进行科学论证,认为兴建引黄工程十分必要,迫在眉睫。而且,在平阴县田山兴建引黄工程有着许多优越条件:首先,滔滔黄河水从上游奔流而下,来到平阴县田山脚下突然拐弯北去,在此处建站提水,不受黄河水量的影响,水源可靠,位置优越;把引出的黄河水放到城西洼里沉淀,既能淤洼造地,又能把泥水变为清水,利于远程输送,绿色灌溉;灌区土地资源广、面积大,区域内又有大型企业用水,工程效益高;水利工程紧靠石横电厂,架设电路省杆、省线,电力资源可靠;修建扬水站、开挖渠道不占良田,不穿越村庄,基本上没有搬迁任务。通过科学论证,泰安地区和平阴县、肥城县的决策者们形成共识,立即拍板上马。



2 勘探设计 


1968年8月,在山东省水利厅的领导下,泰安地区水利局率领平阴、肥城两县40多名水利技术人员,开始田山对引黄工程勘探、测绘、设计,用近百天的时间,出台了设计方案。初步计算工程设计效益为灌溉面积31. 7万亩,排涝2.5万亩,解决山区12个乡镇292个村6.2万人缺水问题。主体工程有七处:(一)在平阴城北田山脚下建设一级提水站,扬程8.1米,提水23个流量。(二)从一级站到二级站之间,开挖7公里的一级总干渠,整治城西洼,修筑条淤渠。(三)在平阴城南青龙山建二级扬水站,扬程57.6米,上水 18个流量。从二级站到分水岭开挖8445米主干渠,其中开挖隧道1434米。(四)从分水岭至肥城灌区,向东开挖25公里的分干渠;从分水岭至孔村、孝直灌区,向南开挖15公里的分干渠。(五)在平阴县张山头村和肥城县小店村分别修建三级扬水站,扬程60米,上水1.5个流量。(六)围绕主干渠,续建支、斗、农、毛渠道,实现引黄灌溉网络化。(七)从石横电厂到二级站,从二级站至一级站,架设双回路35千伏高压线路。工程土石方2493.13万立方米,工日2717.21万个;投资1500万元。筹集资金方式为民办公助,国家支援400万元,省、地、县、公社自筹1100万元。


工程方案向上级汇报后,立即得到重视和支持。1968年10月,山东省“革委“批准了泰安地区兴建田山引黄工程报告,并定为全省水利建设重点项目。同年12月,水电部、黄河委员会也相继批准了该工程,并给予资金和技术上的支持。



3 工地战歌


1968年初冬,泰安地区地委、行署有关负责人杨海岩、李德云、郑云柱、王福祥、侯卫东、李中等相继来到平阴城南的十里铺安营扎寨,成立了泰安地区“1030”引黄工程总指挥部,下设平阴、肥城两个分指挥部。平阴县指挥部由王润初、亓太仁、陈允钦负责,肥城县指挥部由石建同、王庆柱负责。民工团依民兵建制,平阴县民工团为5500人,编制8个营73个连202个排454个班;肥城民工团为4500人,编制10个营40个连106个排389个班。团长、营长、排长、班长均由县武装部、公社武装部、各村民兵连负责人来担任。11月份,开工通知下达之后,万名民工从四面八方涌向工地,施工驻地村庄像当年支前那样,把房子腾出来,让给民工住,把锅灶腾出来,让给民工用。尽管群众不惜一切为外来民工提供方便,但由于民工多,居住集中,现有的房子仍不能满足需要。许多民兵连自己动手,用蓬布、芦苇席搭起简易工棚,让民工临时居住。没有现成的锅灶,就用石头支起来,烧锅煮饭。虽然条件艰苦,但为了改变穷山恶水,过上好日子,大家依然干劲冲天,不怕吃苦受累。    


第一个工程是开挖长度8445米的总干渠。平阴民工团分工开挖从渠首到孙官庄明渠段4720米、分水岭上段暗渠250米和进口附近一段明渠、隧洞1434米,共计6445米。肥城民工团分工开挖从孙官庄东往南明渠段1152米、分水岭下段暗渠756米和下段明渠92米,共计2000米。首战打响后,全线施工大军摆起了“长蛇阵”,处处红旗招展,人欢马叫,平时荒芜寂静的山峦变得热闹非凡,号子声、抡锤砸钎声、开山打石声响成一片,尤其中午、下午的两个放炮时间,炮声连天,硝烟弥漫,像是一个大战场。在火热的渠线上,人人意气风发,个个干劲十足。营与营、连与连、人与人之间展开比、学、赶、帮、超劳动竞赛,整个劳动场面热火朝天,振奋人心。


分水岭隧洞是主干渠连接分干渠的“咽喉”工程,全长1434米,需开凿11个竖井,打开22个工作面,竖井深度8-40米。为了打好这一攻坚战,指挥部从各公社民工中选拔了精兵强将,成立了独立营、尖刀连、突击排。刚开工时,实行土法上马,人工打炮眼,地排车搞运输,人推磨盘绞车,人拉陡崖斜坡,进度慢,工效低,完不成任务。尔后逐步摸索经验,进行技术创新,竖井提升改用卷扬机,隧洞掘进改用风钻打炮眼,采用台阶式打炮法,每一个截面一次布置30个炮眼,分开心炮、一边炮、二边炮,使用,中心炮用即发,边炮用延时。在砌垒拱顶时,民工创制了活动拱架,既节省了木材,又缩短了拱架支撑时间。开始没有通风送气设备,井下民工作业曾出现中毒缺氧现象。为保证施工安全,对各井口及时采用了压入式通风,没有风管,就用帆布制成风筒,往隧洞工作区输送新鲜空气,冲淡有毒气体,排除烟雾灰尘,通风之后,民工未再出现井下中毒缺氧。分水岭隧洞虽然是险要工程,但参战民工不畏艰险、敢打硬拼,历经一年半时间,硬是在山梁下打通了1434米的隧道。


1970年秋,引黄工程施工进入关键阶段。一级站、二级站和主干渠基础工程相继竣工,但条淤渠还是一片汪洋。有人说,这片大水西脉接黄河,地下连龙眼,排水难啊!可是,该工程等到退水后施工,将影响整个进度,耽误第二年上水计划。总指挥部果断决策,组织秋冬大会战, 10月15日发布动员令,平阴县15000名民工、肥城县7000名民工扛着铁锹、推着小车会聚到城西洼,黄河南岸立即人山人海,红旗飘动。条淤渠施工要求排出积水,挖土清淤,围堰筑堤,打造两头狭窄、中间开阔的“鲤鱼形”水库。刚开工时,万亩水面碧波涟漪,芦苇荒草满地,施工无从下手。指挥部从平、肥两县调集50台抽水机,20天时间排出积水500多万立方米。抽水后露出的地面高低不平,高处是芦苇,低处是泥浆,筑堤取土困难。为了不影响施工,民工们一边用树枝、柴草、竹排铺成路面,到远处取土;一边在近处把淤泥用木托、布兜肩挑人抬进行筑堤。虽然施工困难,但措施有力,劳力精壮,干劲冲天,前方后方相互配合,确保了施工进度。平阴县指挥部分配东阿公社上工1800人,为加快进度,他们组织4000人上工,大干20天就完成了任务。肥城县孙伯公社近千名民工从9月25日上阵,早出工,晚收工,施工车辆不够用,就歇人不歇马,轮流作战,昼夜不息,大干一个月,就完成了70天的施工任务。


引黄工程的电灌站是一项技术含量较高的工程,所需机电设备种类多、数量大、技术含量高。但那时物资紧缺,采购这么多设备有很大困难。于是,总指挥部积极向山东省计划、物资等部门争取计划,指派采购员到北京、上海、南京、杭州、江门、重庆、沈阳、哈尔滨等地联系货源。在广东江门购到一级站设备12台,在上海购到二级站大型电动机14台,在重庆购买到二级站吊车设备和35千伏安电缆线,在沈阳购到大型水泵。各种设备运到工地后,指挥部于1971年1月从肥城矿务局、新汶矿务局、石横电厂、新汶电厂、平阴铝厂、平阴国棉厂、泰安电机厂抽调电工、焊工、钳工、铆工120多人,组成技术突击队,搞起安装大会战。技术人员各自发挥特长,奋战300天完成了整个安装任务,并实现一次试车成功。


在施工中,平阴、肥城两县涌现出许多时代先锋和劳动模范,有些人甚至为其献出了生命。3年内工地共发生伤亡事故30起,其中死亡事故3起。施工者们在那个时代所表现出来的不怕牺牲、甘于奉献的精神将与引黄工程一样,成为泽被后人的宝贵财富。


4 福水长流


1971年11 月14日,平阴县田山“1030”引黄工程指挥部举行试车上水典礼,湍急的黄河水被吸出河床,流进条淤渠,扬上青龙山头,然后穿明渠、过隧道、绕群山、越峡谷,喷珠吐玉,流进平阴、肥城两县的粮田。沿渠岸边挤满了密密麻麻的人群,水走到哪里,哪里就有欢呼声、锣鼓声、鞭炮声。引黄灌溉工程彻底改变了灌区群众靠天吃饭的历史。1972-1990年间,灌区内有效灌溉面积22万亩,一般全年开机4至5次,运行70至90天。冬前为小麦浇一次冻水,开春为小麦浇一次返青水,四、五月份开机次数多,要为小麦浇拔节水、灌浆水,为春玉米播种、春地瓜插秧浇造墒水;六月份为夏玉米播种浇造墒水、为春玉米浇灌浆水;七、八月份如遇上大旱,还要为夏玉米灌溉一至两遍水。


    引黄工程使灌区的粮田实现了旱能浇、涝能排,粮棉产量由低而不稳变成了稳产高产。孔村镇孔子山村的老支部书记王宝伦回忆道:“未浇地前,每亩产粮在200斤左右,用了黄河水浇地,粮食产量逐年增长,1976年以后,灌区亩产500斤以上,1988年、1989年亩产达到千斤。”老水利干部黄元成回忆道:“1978、1981、1989年平阴县都遇大旱,山区近百个村庄泉水断流,塘坝干涸,人畜用水发生困难,可是通过引水灌溉,凡是二级、三级干渠送到水的地方,群众都可以就近取水。同时还为康王河、汇河及坑塘、水库补灌,既增加了河流、水库的蓄水量,又补给了地下水源,灌区内湿度提高,气候湿润,降雨概率增加,保护和发展了生态农业。”



发表
26906人 签到看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