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疁风】竹刻史上的嘉定派

发表于 讨论求助 2023-05-10 14:56:27

在文人和雅士的眼中,竹是高洁和风雅的象征。纸张问世之前,竹简上镌刻的文字和图纹,可谓是最早的竹刻作品了。南朝梁人萧子显的《南齐书》最早记载了圆雕竹刻作品——齐高帝赐予隐士明僧绍的竹雕如意。到了唐宋两代,竹刻范围逐渐扩大,既运用于各种实用的物件上,更多的则供人欣赏,成为独特的艺术品。北宋郭若虚著《图画见闻志》记载:“唐德州刺史王倚,家有笔一管,稍粗于常用”,中间刻《从军行》诗画一幅,“人马毛发,亭台远水,无不精绝。”可见,早在千年之前,竹刻工艺已相当高超。 

汉漆竹勺

竹刻艺术至明代中期趋于成熟,“嘉定派”和“金陵派”是当年最主要的两大竹刻流派。嘉定是当年最主要的竹刻中心。

以朱鹤(松邻)及其子缨(小松)、其孙稚征(三松)为代表的嘉定竹人以刀代笔,将书、画、诗、文、印诸种艺术融为一体,赋予竹以新的生命,使竹刻作品具备浓郁的书卷气、金石味,雅韵流淌,为历代文人雅玩。嘉定竹刻的品种有笔筒、香薰、臂搁、插屏、抱对等,也有以竹根刻成的人物、山水、草木、走兽等,形制多为文人所喜爱。嘉定竹刻的技法包括浅刻、深刻、薄地阳文、浅浮雕、深浮雕、透雕、圆刻等十余种,明显的地域风格和原创性,使其极具审美价值。

朱松邻《深浮雕松鹤笔筒》

嘉定竹刻之父朱鹤,字子鸣,号松邻,通古篆、善治印,长于诗文书画,在竹刻制作中富有创造精神,其作品在当时就极珍贵。

“所制簪匡,世人宝之,几于法物,得其间者,不以器名,直名之曰朱松邻云”。清大学者王鸣盛诗称“玉人云鬓堆鸦处,斜插朱松邻一枝”。清赵昕称他运用镂空深刻透雕“窿隆浅深,可五、六层”,在寸竹之间作山水人物、楼台鸟兽,无不因势形象,出人意表。清宋宛对其作品也赞美不已:“练川朱生称绝能,昆刀善刻琅圮青,仙翁对弈辨毫发,美人徙倚何娉婷,石壁巉岩入烟雾,涧水松风似可听……”乾隆帝为他的《西园雅集图笔筒》题词:“高技必应论高士,传形莫若善传神。”可见朱松邻刻竹技艺之不凡。他的作品有笔筒、竹罂、竹簪、臂搁、佛像等多种,但传世的并不多见,南京博物院和上海博物馆分别藏有他的《深浮雕松鹤笔筒》和《古木寒山图轴》。

朱松邻《竹根雕五子戏弥陀》

松邻子朱缨(1520-1587),号小松,年少时就多才多艺,其诗“风流洒落,任意抒写”,字画俱佳。小松的竹刻深得其父精巧构思,又求制作精臻,作品中山水云树宛若天工,仕女佛像有唐吴道子遗风。清人苏渊曾在《疁城赋》中高度赞美了小松的作品:“畸人逸士,镂削尺管,随色象类,悉中其窥,鸟欲舒翼,花欲舞风,人则瞪目而衣举,虫则昂股而气雄,始之者小松。”1966年,宝山顾村朱守诚墓出土了小松的《刘阮入天台香薰》是他的代表作。《刘阮入天台香薰》,所刻内容为东汉时刘晨与阮肇采药天台山迷路遇仙女,在仙境乐不思蜀流连忘返的神话故事。朱小松运用透雕、深浮雕,兼以平雕、留青和镶嵌,将人物刻划得栩栩如生,山石树木禽兽精细入微,作品仿佛天工,无论内容构思、审美情趣还是运刀技法,都显示了朱小松不同凡响的学养和造诣。此件艺术珍品今为上海博物馆收藏。

朱小松《刘阮入天台香薰》

松邻孙朱稚征,号三松,将父辈祖辈的刻竹技艺又推进一步。清人陆廷灿曾在《南村随笔》中说:“疁城竹刻自明正嘉间高人朱松邻创为之,……至其孙三松稚征而技臻绝妙。”三松每刻一件须反复揣摩斟酌,精心雕刻历时数月,如有人催之,其曰:“我岂牟利者耶?”三松的竹刻作品,“见者情惬,则任其携去勿惜;意所不属,遗以多金弗顾也”。清嘉庆帝对三松所刻笔筒很是推崇,曾题词“传神只作萧疏笔,经久由来以朴存”。今中国历史博物馆所藏《饮中八仙笔筒》、故宫博物院所藏《清溪泛舟笔筒》、台北故宫博物院所藏《仕女窥简笔筒》等都为传神之艺术珍品。

朱三松《仕女窥简笔筒》

朱三松《二仙乘舟》

明代著名的嘉定竹人还有朱稚美、李流芳、秦一爵、侯崤曾、沈大生、沈汉川、沈兼、沈尔望、张应尧、潘之玮等,他们递相师授,承袭“朱氏三松”之精髓,形成了名垂中华竹刻史的嘉定派。

嘉定竹刻在清代康熙、雍正、乾隆、嘉庆年间进入了全盛时期,其间的大家有吴之璠、封氏兄弟、顾珏、周芷岩、周笠、施天章等,嘉定竹刻由于他们的继承和创新,灿烂如花。

乾隆年间,落款“槎溪吴鲁珍”的竹刻作品传入皇宫,乾隆帝爱不释手,问侍臣:“‘鲁珍’是谁?”侍臣们无以对答,于是派人查遍书典,终于从康熙年间陆廷灿的《南村随笔》中知道“鲁珍”即南翔竹刻名家吴之璠(1662-1722),字鲁珍,号东海道人。乾隆十分推崇吴之璠的作品,欣喜之余,亲自写诗称誉吴之璠,并命工匠刻于吴之璠作品:“刻竹由来称鲁珍,藏锋写像传有神。技哉刀笔精神可,于吏吾当斥此人。”

吴之璠《二乔并读图笔筒》

吴之璠《二乔并读图笔筒》拓片

由于乾隆帝的推崇,一股“吴之璠热”在朝野上下掀起。吴之璠早年师法“嘉定三朱”,多用深浮雕或透雕,晚年仿洛阳龙门浅浮雕,开创薄地阳文刻竹,所雕花纹突起高度低于朱氏高浮雕,以此表现肌理骨肉,深浅透视,使之凹凸起伏更加得当,层次更加丰富。此法一经问世,受到世人赞誉,并为木雕、玉雕、牙雕、以至制墨、刻砚等工艺所吸收,对雕刻艺术产生广泛影响。

吴之璠另一手法,即所刻事物往往只占全器局部,其余都刮及竹理,显出朴质的竹丝素地,留白多而宾主分明,布局疏密有序。此法不同于明代深刻透雕花纹布满全身器物,文人画的气息因此而更为浓郁,出世脱俗,获得了极佳的艺术效果。吴之璠喜用文学故事为题材,如三国时期大乔和小乔、《聊斋志异》中的王君诵等。《竹人录》称吴的作品“精细得神,最为工绝,为识者所珍奉”。

吴之璠的作品今存世不多,上海博物馆收藏的《二乔并读图笔筒》、嘉定博物馆收藏的浅浮雕《布袋和尚笔筒》以及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的黄杨笔筒《东山报捷图》等均是其代表作,件件堪称珍宝。吴之璠在处理浅浮雕《布袋和尚笔筒》表面时布局得体,他极巧妙地将笑容满面、憨态可掬的弥勒佛置于以圆为主要表现形式的布袋中间,精心雕琢弥勒的脸部、腹部、手中所持的佛珠及部分衣纹,此外吴之璠都略加勾勒,作品显得虚实有序。

吴之璠《布袋和尚笔筒》

吴之璠代表作《二乔并读图笔筒》构思妙不可言,他用高浮雕的技法,把大乔、小乔咏赏《铜雀台赋》的神态刻画得楚楚动人。两位窈窕女子,凤目小口,秀美娇小,一坐榻前凳上阅读,右手支颐,左手指点几上书卷,右腿搭在左腿上,衣带飘袅,神态专注;一倚坐榻上一端,右手执纨扇,身子向左方稍倾,注视书卷,似在评点。姐妹共读佳作,像在娓娓而谈,又像在研讨赏析,人物形象呼之欲出,精美优雅。吴之璠还善营造氛围,插花瓷瓶、线装古籍、青铜香炉等摆设使环境更具书卷气。

吴之璠还善木雕,他的黄杨木雕笔筒《东山报捷图》反映的也是历史故事,作品不正面表现淝水激战,舍去激战场面,以报捷快骑与相府棋枰前谢安的从容自信构图,构思极巧,水平极高,内蕴极丰富,为学识浅薄者永远无法企及。乾隆在筒壁上题诗,既谈及谢安轶事,又赞扬吴之璠精湛技艺。

吴之璠生于清康熙初年,死于康熙末年,一生纵贯康熙一朝。

吴之璠《松荫迎鸿图笔筒》

康熙年间,嘉定马陆封氏竹刻家族,有十几名以竹刻圆雕人物为主的高手,其中,以封锡爵、封锡禄、封锡璋兄弟三人的成就最高,号称“三鼎足”。老二封锡禄精于竹根人物,人称“竹刻王”。

康熙四十二年,康熙帝第四次南巡,在苏州看到封氏兄弟的圆雕作品,爱不释手,便下诏封锡禄、封锡璋兄弟入京,专为皇室制艺,从此,封氏弟兄的名声更为响亮。

封锡禄《竹根罗汉》

封锡禄的竹刻作品存世不多,上海博物馆藏有他的《竹根罗汉》,堪称圆雕精品。罗汉敞口上衣,斜依山石,双手作伸展状,两肩微耸,气度高昂,罗汉的脚趾处理极细致。《竹人录》中记载,封锡禄还善刻核桃舟,大不过两指甲,中坐三人,衣袍多髯,坐着倚窗外望者为苏东坡,穿着禅家衣冠对苏东坡而俯几者为梵僧,少年对面有吹洞箫者。船上共有四扇窗,各有枢可以开关。船首两人,一老皤腹匡坐,左右各有酒具。船尾一人,执扇烹茶,茶炉腹有一孔,炉上茶壶有嘴有柄。船尾刻《赤壁赋》中的“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两行小字。封锡禄所刻核舟堪称超微型工艺精品。

封锡禄竹根雕《戏球狮》

封锡禄的兄长封锡爵也是竹刻高手,工诗善画,是封氏圆雕作品的创始人。封锡禄弟封锡璋,曾随封锡禄入内廷供奉,也是当时的竹刻高手。

封氏族中女子也能刻竹,有位姑娘刻成的蟾蜍,小巧玲珑,生动非凡。她制作的物件常能易银一两,见者争相购买。嘉庆时有位读书人向她索购,数年之后才得到,如获至宝。《竹人录》赞道:“每于绿荷亭畔,时出展现,觉粉香脂腻,犹缭绕于手腕间。”

康熙年间,封氏中除封锡禄、封锡璋兄弟入京为皇室制艺外,封始岐、封始镐也以其高超刻竹技艺入清宫鬻艺养亲。

周颢是乾隆年间嘉定竹刻的代表人物。周颢(1685-1773),字晋瞻,号芷岩,生于康熙二十四年(1685),书画诗文俱精。周颢自幼学画,曾师从虞山派大画家王翚,颇得其真传。钱大昕称他“于画独有神解,仿古贤山水人物皆精妙”。王鸣韶称他“山水于诸大家无所不有临抚,可以乱真”。周颢擅画竹,兴酣落笔,风枝雨叶,无不曲肖,在江南一带闻名。诗人吴衍庆有诗赞曰:“十日五日笑经营,一水一石成倾刻。层峦叠翠金碧山,渲染纸上淋漓湿。有时掀髯得意来,醉拈秃笔出腕力。挥尽一斗玕麋桨,悠见琅瑜出东壁”。

周颢《松壑云泉图笔筒》

周颢精于诗文,有《芷岩诗抄》传世。诗歌的风格在李白与苏东坡之间,如他在《竹石图》题诗:“莫讶疏狂不合时,清泉白石是心知。闲来爱依西窗伴,笑听秋风搅竹枝”。

周颢的行书师法苏东坡,跌宕奇伟。周颢治印篆法谨严,《在中国古代闲章拾萃》一书,收录其所刻石章、牙印5枚,有“山水有清音”、“游戏翰墨”和“四时苍翠”,“知余懒是真”和“开卷一乐”,刀法十分圆熟。

周颢的竹刻自小即负盛名,各种刻法无所不能。他以画法刻竹,将“绘画六法”融合和运用于竹刻艺术,以刀代笔,奇纵变幻,迭出新意,所作山水树石丛竹,峻逸生动,世称精臻。时人称誉周颢,“若取历朝诗家与竹人相拟,芷岩(周颢)可当少陵(杜甫),二百余年间首屈一指”,其刻竹有“绝顶佳品”之称。

周颢以画法刻竹

今藏于上海博物馆的《松壑云泉图笔筒》,是周颢46岁时的代表作。此作构图奇妙,刀法变化多端,平刀直入,薄刀轻披,刀中皱法,浓淡生动有致,画刻融浑。图中石岭嵯峨,洞窟深邃,山泉涌出,竞泻争流,烟云掩蔽,弥漫缭绕。整个画面尽情舒卷,山谷丰盈,丘壑不凡。故宫博物院收藏的周颢竹刻《兰花臂搁》也是不可多得的传世佳作,兰花根簇生,根部用浮雕法,叶呈线形,屈曲向上,叶间数朵花蕾,顶端两朵兰花,用陷地深刻三四层,柔美多姿。此作成功地将文人画再现竹上,被选入《国宝大典》。

雍正乾隆年间,嘉定竹刻名家辈出,流派纷呈,周颢是其中的佼佼者。他的竹刻艺术影响极大,多人拜他为师,周笠、严煜、徐枢、浦灿、吴嵩山、杜世绶和孙效泉等人均见之于志书记。

邓孚嘉《陶渊明赏菊》

家族世代刻竹,并多为名家,是嘉定竹刻兴盛期的一个独特的文化现象。“嘉定三朱”、“封氏三杰”是这种文化现象的代表。此外,如明末清初的沈汉川、禹川(又名大生)昆仲及后代沈兼、沈尔望兄弟,乾隆时邓孚嘉及其弟士杰、其子德璜,也是这种文化现象的典型。还有一时姓家族,自乾隆朝时学庭、时钰始刻竹后,绵延七代,直至清末民初时大经、时湘华叔侄,仍为嘉定竹刻之乡高手。

生生不息,代代相传,嘉定竹人以生命抒写着竹刻艺术的瑰丽和灿烂。


往期精彩回顾

【政务·医疗】谁是你心中的最美医生?快来为今年的“最美嘉定医生”投票!

【政务·城建】S32嘉闵立交工程开工!从嘉定去闵行将更方便

【社会·文体】嘉定62条市民健身步道在哪里?找找你家附近的那条

【社会·天气】“雨雨雨”的魔咒将被打破,嘉定的你可以享受2天大!太!阳!

【社会·城事】2017F1大奖赛上海站圆满收官!汉密尔顿再夺中国站冠军!(内附大赛现场美图)  

来源:微信公众号“涵芬楼文稿”,楼耀福/文

编辑:宋华琴

发表
26906人 签到看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