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宁老家的风箱,你曾拉着玩过没有?

发表于 讨论求助 2023-05-18 23:00:13


    在会宁,风箱又叫风匣,在会宁的农村,家家都有风箱。好比筷子和碗配套,风箱是与锅灶配套,只要家里做饭吃,只要有锅灶,就必定要配置一只风箱。风箱长方形,是木箱的样子,但里面不装布帛,也不装金银财宝,只装风。往锅底放了树叶,擦火柴把树叶点燃,树叶有些潮,只冒烟,不起火。这时只需拉动风箱往锅底一吹,浓烟从灶口涌出,火苗子呼地一下就腾起来。做饭时从村里一过,会听到家家户户都传出拉风箱的声响。每只风箱前后各有一个灵活的风舌头,随着拉杆前后拉动,风舌头吸在风门上,会发出嗒嗒的声音。拉杆往前拉,前面的风舌头响;拉杆往后送,后面的风舌头响。拉杆拉得有多快,响声响得就有多快。那种声响类似戏台上敲边鼓的声音很好听的。


我们兄弟小时候,最爱帮大人干的活儿就是拉风箱。拉风箱好玩儿,能发出呱嗒呱嗒的响声。母亲不但不反对我们拉风箱,还招呼我们和她一块儿拉。我们手劲还小,一个人拉不动风箱。常常是手把上一只小手儿,再加上一只大手,是母亲帮我们拉。


  那时我们没什么玩具,在不烧火不做饭的情况下,也愿意把风箱鼓捣一下。风箱的风舌头是用一块薄薄的小木板做成的,像小孩子的巴掌那样大。风舌头挂在风门口的内侧,把风门口堵得严严实实,像是吸附在风门口一样。我们随手在门口拣起一根柴棒,一下一下捣那个风舌头。把风舌头捣得朝里张开,再收手让风舌头自动落下来。风舌头每次落下来,都会磕在风箱的内壁上,发出嗒的一声脆响。我们捣得越快,风舌头响得就越快,风舌头像是变成了会说快板书的人舌头。我们还愿意绾起袖子,把小手伸进风门里掏一掏。我们似乎想掏出一把风来,看看风到底是什么样子。可我们空手进去,空手出来,什么东西都没能掏到。


与风箱有关的故事还是有的。老鼠生来爱钻洞,以为风箱的风门口也是一个洞,一调皮就钻了进去。老鼠钻进去容易,想出来就难了。有一个歇后语由此而来,老鼠进风箱——两头受气。


现在,我们会宁农村不再使用风箱了。人们垒了一种新式的锅灶,为锅灶砌了大烟筒,利用烟筒为锅底抽风。还有的人家买了大肚子液化气罐,用液化气烧火做饭。扭动金属灶具上的开关,啪的一下子,蓝色的火苗儿呼呼地就燃起来。祖祖辈辈用了多少代的风箱,不可避免地闲置下来,成了多余的东西。什么东西都怕多余,一多余就失去了价值。据我所知,不少人家的风箱,最后都被拆巴拆巴,变成了一把柴,化成了锅底的灰烬。在风箱的作用下,不知有多少柴火变成了灰烬,风箱万万不会想到,它和那些柴竟然是一样的命运。


      虽然煤气灶、电饭锅早已进入寻常百姓家,但在我国西北的农村,依旧有很多群众喜欢吃“大锅饭”。用农作物秸秆烧出来的手工馍、靠锅沿的糊铬渣吃起来特别“香”,大铁锅炒出来的菜也别有风味——由此,风箱用久了就需要重新“扎鸡毛”、换挡风板,从而使这门“传媳不传女”的独特手艺至今才没有失传。




      老风箱,是传统农家的老家当,是大户人家生活的必需品。家庭生火做饭助燃的老风箱小一点,铁匠铺使用的风箱要大得多,农村人叫“风响”,也很形象,因为推拉手柄,它就会发出“啪嗒啪嗒”的响声。


      制作老风箱,首先是做一个木制的长方体空箱子,箱子一头纵向穿入两根木条,木条在箱子里的一端固定着一个木板,木板四周缚着鸡毛,好让木板的四周与木箱的内壁之间贴得更紧,俗称“”。木条在箱子外的一端连接手柄,木箱一头下部开有进风口,装着能够封堵和打开的“小舌头”(小木片),木箱下部一侧开有出风口,装上送风筒,通过灶壁入口通向灶膛。拉动手柄,木条带动“”来回抽送,产生的风被送进灶膛内,柴火便会燃烧得更加旺盛。

由于“”与木箱内壁产生摩擦,一段时间后上面的鸡毛就会脱落,鼓风的效果就会越来越差,此时,便需要更换鸡毛。维修“”一般在春节前进行,“勒”上新鸡毛的风箱,风大声响,伴随着这“啪嗒啪嗒”的声音,那白馒头花卷菜包子的香气,会弥漫整个村庄。


       拉风箱,在孩子们看来像做游戏,是一件很有趣的事,可是在母亲们那里,除了柴米油盐酱醋茶的味道,还有那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艰辛。




关注家乡会宁


关注飞越梦想


QQ:3308734271(投稿与新闻线索提供)

微信公众号:f31803    (看新闻)

微信号:151 9308 4118 (发消息)




查看飞越梦想婚庆的详细服务与价格

发表
26906人 签到看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