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河老渡口|李修运:仁渡(窑湾渡口)

发表于 讨论求助 2023-05-10 14:56:27

仁 渡

李修运

 

窑湾渡口始建于康熙八年。康熙七年,鲁南大地震,后果惨烈,黄河决堤水漫苏北,旧州(现在的睢宁古邳镇)沉没。瞬息之间山河改,大自然鬼斧神工,以雷霆万钧之力将京杭大运河从徐塘闸至窑湾40华里一条线拉直。此前,大运河从徐塘闸流经炮车,到庙山,再拐弯,向西南猫窝,再到窑湾。

当时的窑湾,就是个烧窑的地方,烧制红砖和瓦罐盆。窑湾镇北约三里,有个村子叫隅头,渡口就设在这里,集市也在这里。地震后水淹隅头,于是渡口搬至窑湾西南的岬角上。那时运河不宽,仅100余米,从教堂前上船到西岸小街子仅一箭之地,老艄公扳动单橹,吱吱扭扭,一袋烟的功夫就过去了。真是两岸青翠弥望眼,唉乃一声山水绿。

渡口刚一建立便为阎姓所有。河西阎老庄、皂河北阎集子和河东窑湾阎圩子同宗同祖,都是从山西洪洞县喜鹊窝移民至此的。“要问故乡在哪里?大槐树下喜鹊窝。”明朝那次移民让许多山西人铭心刻骨,10人一组,用绳拴着,兵卒押送;如内急,需报告,“解手”一词由这里演变而来。

话说这阎姓一族扎根窑湾,骈手抵足艰苦奋斗,做生意至第八代终于发了大财,一时房厦连片,商号摩肩接踵,于是阎姓亲戚好友蜂拥投奔。据《阎姓家谱》记载:第一代叫阎仆,史称信仆公。窑湾商会下辖山西会馆、河南会馆、河北会馆、苏镇扬会馆等十八家会馆,“小上海”窑湾当时的繁盛状可想而知。薛姓、丁姓也是此地大户,世世代代和阎姓通姻亲,故阎、丁、薛三姓互称老表,其间盘根错节、剪不断理还乱的关系犹如蛛丝网那样复杂,还像春草那般茂密。

窑湾渡口不收钱。为何?有句话至今流传:“窑湾过河不要钱,不是阎丁薛,就是丁薛阎。”就是说,过河的人或姓阎,或姓薛,或姓丁,如果这三样都不姓,也是三姓的亲朋好友,或者拐弯抹角也能和这三姓攀上关系;况且渡河渡人功德无量,谈钱岂不是薄气?姓阎的家大业大,摆渡挣的那点小钱也不放眼里,索性就不收任何人钱。窑湾士人臧其康臧举人闻后,大笔一挥题下“仁渡”两字。阎姓当家人将这两个遒劲的大字刻在碑上,竖在窑湾渡口。仁渡碑风风雨雨历经280年,。

运河两岸至今仍流传着“豆腐西施”阎三嫂勇救村姑的故事。1938年秋天,艄公愣头青十九岁的阎宗清要到河东九里坡去相亲,他的娘寡妇“豆腐西施”阎三嫂只好撂下豆腐挑子,来顶替儿子摆渡一晌午。阎三嫂有名有姓,叫柳笛儿,当闺女时便跟着爹爹岠山猎户柳条帽子学得一身武艺,据说是内家拳中的形意拳。嫁到夫家生活艰辛,便以买豆腐为生。她的豆腐用运河流水,卤膏点制,火候恰好,所以白嫩爽口,加之人又漂亮,故得了个“豆腐西施”的外号。那时日本鬼子已占据窑湾,陆百遥做了维持会长。此人狡诈狠毒,贪钱好色。一日,他在窑湾街上转悠,走到吴家烟店门口时,目光立刻拉直并流了哈喇子。只见一位年轻姑娘白花旗飘的褂子,葱绿色裤子,脚着蝴蝶绣花鞋,一双乌油油大辫子搭至腰间,眉眼真是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微启笑先闻。原来姑娘来自河西猫窝王家酒店,来窑湾为老爹买烟丝。陆百遥和两个“二窝鬼子”一直跟着姑娘来到渡口,上了渡船。满船人眼睁睁看着陆百遥挑逗姑娘,姑娘满脸绯红,一躲再躲,险些落水,却无一人敢吭声。“豆腐西施”一伸手把姑娘拉到身后,两脚跺了几下,。“豆腐西施”问道:

“陆会长,那码头石碑上刻的什么字?”

陆百遥掐腰晃脑,回答说:“仁渡。”

“豆腐西施”又道:“窑湾渡口是仁渡,渡的是仁慈之人;既然姑娘不愿意,你何必苦苦相逼?”

陆百遥生气了,高声骂道:“寡妇半边的,与你何干!”

“豆腐西施”凛然道:“不管是谁,上了我的船就归我管。”

两个“二窝鬼子”朝“豆腐西施”扑来。只见“豆腐西施”两手向外一摆,“扑通”、“扑通”两人像两只无声的乌鸦,折翅掉入水中。陆百遥拔枪向天空射击,“豆腐西施”一脚踢去,盒子枪落入数十米外的深潭里,再用脚一钩,陆百遥就神差鬼领直撅撅地跪在了船头。这些只是瞬间的事,可见身手如此之快。“豆腐西施”指着陆百遥鼻子骂道:“认贼作父的狗东西,你是你娘养的吗?你的姐妹是不是女人?今天老娘好生管管你这个畜生!”说罢左右开弓“啪啪”扇了陆百遥十几个耳光。陆百遥“呜呜”大哭,“姑奶奶饶命。”“豆腐西施”朗声道:“十年修得同船渡,今儿大伙给我作证。我家住在河西阎老庄,庄东头第三家,男人早殁,柴门草舍。都听清了,今后我如果让西瓜皮滑倒了,!”船上一时掌声雷动。阎姓不太好惹。后来陆百遥在窑湾“风顺堂酒家”摆了三桌酒席,请了阎家长辈和窑湾市面上有头脸的人吃饭,这事就算平息下去了。

这事发生后的第七天,一头毛驴驮着个头盖红绸的姑娘来到阎老庄,牵驴的是个五十多岁的干瘪老者。他指名要找柳笛儿。阎三嫂看得一头雾水。干瘪老者掀了驴上的红盖头,天啊,原来驴上坐着的正是几日前船上相救的那个姑娘。姑娘纳头就拜,喊道:“娘!”此时,儿子正跟“豆腐西施”为相亲失败的事怄气呢。这从天而降的喜事,弄得“豆腐西施”一时不知如何是好。干瘪老者捋捋稀疏的胡子说:“大妹子,喜事就定在今天。”“豆腐西施”摇摇头:“世上最苦的三件事,打铁行船磨豆腐,我们家就占了两件,你们不怕苦?”姑娘说:“我三岁没娘,吃糠咽菜到十八岁,世上的苦我都想尝试。”从此,姑娘接过了婆婆的豆腐挑子,上半晌走街串巷卖豆腐,下半晌帮男人摆渡,一家人在苦难中挣扎着,但这姑娘却在风里雨里出落得越发韵致了。

阎志清夫妇摆渡到1957年,原来由窑湾阎家商人提供粮食,到此时商铺归公了。凑巧是年,淮委沂沭泗管理局对于京杭大运河窑湾段河道较窄,行洪不畅的情况,决定疏浚扩宽大运河。小街子乡搬迁,于是窑湾到河西胡圩乡的大运河变成了宽三公里的阔大水面。烟波浩渺,沙鸥翔集,两岸芦苇青青,舟楫穿梭,一派田园水乡诗意生活场面。1957年渡口就归窑湾管辖了。先是木船,1980年代换成水泥船,过一次河要两个多小时。2001年,窑湾镇弃水泥船改为轮渡,从此,运河两岸的人们东西来往,就只需要半个小时了。

  

发表
26906人 签到看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