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浪地球》火了,ToB软件公司能从中国电影业学到什么?

发表于 讨论求助 2021-08-29 18:15:29

华为开发者社区在中国做企业软件,最稀缺的,还是产品力。

《流浪地球》火了。春节培训期间和小伙伴们一起去看,超出预期,虽然手法和故事上还是有这样那样的一些问题,但瑕不掩瑜,和不少国外科幻大片相比已经毫不逊色。

我算是影迷,一直拿中国电影市场和中国的软件市场比。2003年,中国电影总票房不过10亿,当时也曾经有不少人认为在中国,盗版横行,观众不尊重知识产权,也不愿意为了影院观影体验额外付费,中国的电影票房是没戏的。

事实上呢?刚过去的2018年,中国电影票房已经达到610亿,比起15年前,翻了60倍。中国的软件市场,就一定没戏吗?

一个行业的兴盛,不仅需要消费者的变化,也需要从业者的进化。中国的电影工业,这些年也还是有了进步,到今天,连我们过去认为中国人肯定拍不好的科幻片,也已经上路了。

中国的软件行业,和电影业相比,在专业性上的差距,并不比市场差距来得小。几个月前,曾经专门就这个话题写过一篇文章,再重发一次,希望能与同行们共勉,我们在产品力和专业性上努力追上中国电影的水平,才有可能创造中国电影票房的奇迹。

在中国做企业软件,最稀缺的,还是产品力。好理念并不少,但真正的好产品,凤毛麟角。

首先要是真正的产品,就已经筛掉大半项目型的软件。在《做项目,做产品》一文中提过,软件产品是“价值交付过程中可以复用的部分”,假如可以复用的部分比例很低,也就是产品化程度很低,可能连产品都算不上,就更难说是好产品。

产品化程度达到了可以让产品销售、产品交付的能力都快速复制和扩展的地步,比如文档齐全,不用写代码就可以交付项目,可以通过标准培训打造销售和交付团队,那已经可以算作产品了,但未必是好产品。

好产品,是比同类产品创造了更大价值的产品。

商业价值当然是个主要价值衡量指标。完全市场取向的人,会认为商业成功是好产品的基本必备条件,甚至是唯一衡量因素。但有市场之外的追求的人,就不把商业成功看做拥有一票通过权,甚至不具备一票否决权。

有人认为,有的产品在商业上也许并不成功,但在某些专业领域有创新,起到了启发更多人,推动社会前进的作用,也是价值。还有人对软件有专业上的衡量视角,在专业性上达到了一定高度的软件,他们也会觉得是个好产品。

朋友说:“票房好的电影,就一定是好电影?好电影就一定会票房好?未必吧?往往票房排行榜上靠前的是烂片居多,真正的好电影却收入惨淡。”

说这话的朋友,是个艺术家。

做企业,毕竟不是纯艺术工作,商业上不能带来成功,企业无法生存,好产品也难持久,更无法把其精神价值带给更多人。

不过,有追求的软件团队,或多或少,都是有要把产品做成艺术品的情怀的。我们也不能免俗,创业伊始,大家在谈论要打造怎样的一种团队气质时,说到有两个参照系,其中一个,就是艺术家。

毕竟,Paul Graham在《黑客与画家》中就说,在他所知道的行业里,黑客-程序员,与画家最相像:

他们都是创作者,而不是科学家;他们学习提高的主要手段都是动手去做;他们学习的另一个主要途径是通过范例;他们的创作都是逐步调整完成的;他们的优秀作品都需要对美的狂热追求。

在Paul Graham的影响下,有一段时间,我的确觉得做软件像是画画,还组织过小伙伴们一起去看莫奈,给大家讲为什么莫奈是最伟大的图形技术程序员。

但这一年来,我越来越觉得,画画还是比较偏个人创作,做企业软件,更多还是要靠多种技能角色分工合作的专业团队,假如要类比一个和艺术沾边的行业的话,更像是拍电影。

做好产品,就是要拍又叫好又叫座的电影。

拍电影,比起大多数公司做企业软件,其实要专业的多,有严谨完整的工序和专业细致的岗位分工。

随便一部像样点儿的电影,假如你有耐心把片尾的字幕名单看完,就会发现整个剧组团队成百甚至上千,除了演员之外,各类专业岗位角色至少几十个。单说导演岗位,除了导演之外,你往往还能在字幕上看到副导演、第二副导演、助理导演、选角导演、选景导演等各种奇怪名号,摄影也往往是一个团队,摄影指导带着若干摄影师,某些场景还需要专业的斯坦尼康摄影师或者专业航拍摄影师,艺术指导、特效指导、后期剪辑等几乎都要带一个若干人的团队协作完成各自的任务。一部电影拍下来,完全是一个浩大的工程。

更厉害的是,一部片子折腾几个月好不容易杀青,往往剧组中各个岗位的人立即转身分别加入其它剧组,快速组成新的团队,立即进入有条不紊的新片拍摄制作之中。

张艺谋拍《影》,剧组上千人,转战湖北、北京等多地,四个月内全部拍摄完毕,两个多月完成全部剪辑配音配乐等后期制作,半年弄出一个产品。很多人说《影》不怎么样,我是自从《黄金甲》之后就不再看张艺谋电影了,没看也不好评论,不过要我说,《影》这个水平的作品,假如是企业软件的话,绝对还是顶级的,秒杀群雄。

中国拍电影的水平再低,也还比做企业软件的水平要高得多。

毕竟,一百多年前中国就开始拍电影了,建国前我们就有《小城之春》、《马路天使》、《一江春水向东流》。毕竟,我们还有办了六十几年的教人怎么拍电影的专业电影学院,有导演系、表演系、摄影系、美术系。

企业软件的产品经理系呢?毕业了几个人?

能够持续稳定地制作出叫好又叫座的作品,没多少人。宫崎骏算是一个。

上一次产品团队的产品日活动,集体看了一部《梦与狂想的王国》,纪录片,关于宫崎骏如何制作退休前最后一部电影《起风了》,其中可以看到宫崎骏做电影的一些日常片段。

去年去东京的吉卜力美术馆,在宫崎骏用过的工作台上,看见手绘的厚厚的分镜头脚本,立即想起自己画过的软件原型图,但吉卜力美术馆不让拍照,为了让同事们也能看看这个脚本的样子,一直心中记挂着,终于找到了《梦与狂想的王国》纪录片,和大家一起看下来,收获要比单看看脚本要大多了。

就说说宫崎骏的手绘脚本吧,长这样:

每幅画面草图的右边,写着一些注解说明,左边

发表
26906人 签到看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