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送风送雨送清凉

发表于 讨论求助 2023-05-10 14:56:27


父亲节(Father's Day),顾名思义是感恩父亲的节日。约始于二十世纪初,起源于美国,现已广泛流传于世界各地,节日日期因地域而存在差异。最广泛的日期在每年6月的第三个星期日,世界上有52个国家和地区是在这一天过父亲节。




如山威严

似海柔情

JUNE

HAPPY

FATHER'S DAY

2018.6.17 五月初四•周日

        受高空低涡和地面低压影响,预计18~19日我区有一次较大降水天气过程,过程降水量级达中到大雨,局地可达大到暴雨,降水同时可能伴有雷雨大风、冰雹、短时强降水等强对流天气。

       受降水影响气温波动较大,城乡群众注意天气变化,及时增添衣物,预防感冒等疾病。如果在端午节安排了户外活动最好调整计划,出行时携带雨具。

  建议相关部门加强预防强对流天气引发的中小河流洪水和山洪等地质灾害的各种防范措施。

清凉一夏

五营未来两天天气

今夜到明白:多云转阵雨

最低气温12℃

最高气温21℃ 

东南风  3-4级

明夜到后白:中雨转阵雨

最低气温13℃

最高气温20℃

西南风  3-4级

端午快乐


端午节,为每年农历五月初五。据《荆楚岁时记》记载,因仲夏登高,顺阳在上,五月是仲夏,它的第一个午日正是登高顺阳好天气之日,故五月初五亦称为“端阳节”。


居然还有这习俗?端午节各地奇风异俗有哪些?

端午节是古老的传统节日,始于中国的春秋战国时期,至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端午节的由来与传说很多,其中流传最广的就是纪念屈原。

据《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记载,屈原,是春秋时期楚怀王的大臣。他倡导举贤授能,富国强兵,力主联齐抗秦,遭到贵族子兰等人的强烈反对,屈原遭馋去职,被赶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他在流放中,写下了忧国忧民的《离骚》、《天问》、《九歌》等不朽诗篇,独具风貌,影响深远(因而,端午节也称诗人节)。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楚国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国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终不忍舍弃自己的祖国,于五月五日,在写下了绝笔作《怀沙》之后,抱石投汨罗江身死,以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壮丽的爱国主义乐章。


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渔夫们划起船只,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真身。有位渔夫拿出为屈原准备的饭团、鸡蛋等食物,“扑通、扑通”地丢进江里,说是让鱼龙虾蟹吃饱了,就不会去咬屈大夫的身体了。人们见后纷纷仿效。一位老医师则拿来一坛雄黄酒倒进江里,说是要药晕蛟龙水兽,以免伤害屈大夫。后来为怕饭团为蛟龙所食,人们想出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发展成棕子。


以后,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被称为端午节。除了纪念屈原,还有很多我们不知道的起源哦。

源于纪念伍子胥

端午节的第二个传说,在江浙一带流传很广,是纪念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前476年)的伍子胥。伍子胥名员,楚国人,父兄均为楚王所杀,后来子胥弃暗投明,奔向吴国,助吴伐楚,五战而入楚都郢城。当时楚平王已死,子胥掘墓鞭尸三百,以报杀父兄之仇。吴王阖庐死后,其子夫差继位,吴军士气高昂,百战百胜,越国大败,越王勾践请和,夫差许之。子胥建议,应彻底消灭越国,夫差不听,吴国大宰,受越国贿赂,谗言陷害子胥,夫差信之,赐子胥宝剑,子胥以此死。子胥本为忠良,视死如归,在死前对邻舍人说:“我死后,将我眼睛挖出悬挂在吴京之东门上,以看越国军队入城灭吴”,便自刎而死,夫差闻言大怒,令取子胥之尸体装在皮革里于五月五日投入大江,因此相传端午节亦为纪念伍子胥之日。

源于纪念孝女曹娥

端午节的第三个传说,是为纪念东汉(公元23--220年)孝女曹娥救父投江。曹娥是东汉上虞人,父亲溺于江中,数日不见尸体,当时孝女曹娥年仅十四岁,昼夜沿江号哭。过了十七天,在五月五日也投江,五日后抱出父尸。就此传为神话,继而相传至县府知事,令度尚为之立碑,让他的弟子邯郸淳作诔辞颂扬。孝女曹娥之墓,在今浙江绍兴,后传曹娥碑为晋王义所书。后人为纪念曹娥的孝节,在曹娥投江之处兴建曹娥庙,她所居住的村镇改名为曹娥镇,曹娥殉父之处定名为曹娥江。

源于古越民族图腾祭

近代大量出土文物和考古研究证实:长江中下游广大地区,在新石器时代,有一种几何印纹陶为特征的文化遗存。该遗存的族属,据专家推断是一个崇拜龙的图腾的部族----史称百越族。出土陶器上的纹饰和历史传说示明,他们有断发纹身的习俗,生活于水乡,自比是龙的子孙。其生产工具,大量的还是石器,也有铲、凿等小件的青铜器。作为生活用品的坛坛罐罐中,烧煮食物的印纹陶鼎是他们所特有的,是他们族群的标志之一。直到秦汉时代尚有百越人,端午节就是他们创立用于祭祖的节日。在数千年的历史发展中,大部分百越人已经融合到汉族中去了,其余部分则演变为南方许多少数民族,因此,端午节成了全中华民族的节日。


无论事故怎么流传,端午已经变成传统节日,为我们的生活增添仪式感。

我国民间过端午节是较为隆重的,庆祝的活动也是各种各样,比较普遍的活动有以下种种形式:



端午节习俗
     賽 龙 舟

賽龙舟,是端午节的主要习俗。相传起源于古时楚国人因舍不得贤臣屈原投江死去,许多人划船追赶拯救。他们争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时不见踪迹。之后每年五月五日划龙舟以纪念之。借划龙舟驱散江中之鱼,以免鱼吃掉屈原的身体。竞渡之习,盛行于吴、越、楚。现代龙舟已经演变为一项国际性赛事。 

端午节习俗
     食     粽

端午节吃粽子,这是中国人民的又一传统习俗。粽子,又叫“角黍”、“筒粽”。一直到今天,每年五月初,中国百姓家家都要浸糯米、洗粽叶、包粽子,其花色品种更为繁多。从馅料看,北方多包小枣的北京枣粽;南方则有豆沙、鲜肉、火腿、蛋黄等多种馅料,其中以浙江嘉兴粽子为代表。粽子的口味南北差异很大,有“北咸南甜”的说法~!包糯米的叫米粽,米中掺小豆的叫小豆粽,掺红枣的叫枣粽,统称糯米粽。枣粽谐音为“早中”,所以吃枣粽的最多,意在读书的孩子吃了可以早中状元。吃粽子的风俗,千百年来,在中国盛行不衰,而且流传到朝鲜、日本及东南亚诸国。

端午节习俗

  佩 香 囊

端午节小孩佩香囊,传说有避邪驱瘟之意,实际是用于襟头点缀装饰。香囊内有朱砂、雄黄、香药,外包以丝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丝线弦扣成索,作各种不同形状,结成一串,形形色色,玲珑可爱。

端午节习俗
悬艾叶菖蒲

民谚说:“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在端午节,人们把插艾和菖蒲作为重要内容之一。家家都洒扫庭除,以菖蒲、艾条插于门眉,悬于堂中。并用菖蒲、艾叶、榴花、蒜头、龙船花,制成人形或虎形,称为艾人、艾虎;制成花环、佩饰,美丽芬芳,妇人争相佩戴,用以驱瘴。

端午节习俗
拴五彩丝线

中国古代崇敬五色,以五色为吉祥色。节日清晨,大人起床后第一件大事便是在孩子的手腕、脚腕、脖子上拴五色线。系线时,小朋友切记开口说话。


按照民间的说法,五色线不可任意折断或丢弃,只能在夏季第一场大雨或第一次洗澡时,抛到河里。据说,戴五色线的儿童可以避开蛇蝎类毒虫的伤害,扔到河里,意味着让河水将瘟疫、疾病冲走,小朋友由此可以保安康。

五色线     图片来源:金羊网

端午节习俗
 点雄黄酒

雄黄也是一种药材,据说能杀百毒。在端午节时,人们会将雄黄泡在酒中,在小孩的耳朵、鼻子、脑门、手腕、脚腕等处抹上雄黄酒,据说,这种做法可以使蚊虫、蛇、蝎、蜈蚣、壁虎、蜘蛛等不上身。

涂雄黄酒  图片来源:金羊网

端午节民间都流传着各式各样的庆祝风俗,但不同的地域有着不同的风俗,你知道全国各地端午节奇风异俗都有哪些吗?



山东省——邹平县早起饮酒,日照给儿童缠七色线,临清县七岁以下的男童带符女童带石榴花。

河北省——吃樱桃桑葚和“五毒饼”,北平忌端午节打井水,赵县史上有“踏柳”习俗。

甘肃省——静宁州以蜜腌玫瑰,漳县牧童祀山神,积薪丘在鸡鸣前焚烧,称“烧高山”。

四川省——石柱“出端午佬”,川西端午“打字子”,成都掷李子,绵阳市、遂宁市端午吃包面。

江苏省——嘉定县买鱼煮食,武进有夜龙舟之戏,南京以加入雄黄、鹅眼钱的水洗眼,称“破火眼”。

湖北省——五月十五又称“大端阳”,五月二十五又称“末端阳”,食粽、饮蒲酒;黄冈市巴河镇迎傩人。

江西省——建昌府用百草水洗浴,新昌县以雄黄、丹砂酒中饮之,称之“开眼”。

广东省——从化县端午节正午以烧符水洗手眼后,石城县儿童放风筝,称为“放殃”。

福建省——建阳县以五日为药王晒药囊日,上杭县有“竞渡”,邵武府将幼女悬于背张,称为“窦娘”。

湖南省——岳州府竞渡以为禳灾、去疾,又作草船泛水,称为“送瘟”。

山西省——解州男女佩戴艾叶,隰州各村祭龙王,怀仁县端午又名“朱门”,潞安府蒸“白团”。

陕西省——兴安州观赏竞渡称“踏石”,兴平县以绫帛缝小角黍,下面再缝上小人偶,称“耍娃娃”。

浙江省——桐庐县乡塾之学童,端午节具礼于师长,称之“衣丝”。

综合来源:中国气象局公众号、中国气象科普公众号、中国气象报社、新华网、中新网、金羊网、养花知识、百度图片等

长按识别二维码,了解一下





发表
26906人 签到看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