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城堡,弹痕累累

发表于 讨论求助 2023-05-10 14:56:27



偶然听说尧都区刘村镇北刘村有一座年代久远的古堡,据说其建造年代早于“平阳府”,史上有“先有金城堡,后有平阳府”的说法。尧都是帝尧建都之地,《帝王世纪》有“尧都平阳”的记载,平阳即临汾。临汾与金城堡的历史就这样在村民的传说里被紧紧联系在一起,也因此而多了几分神秘。这个说法引起记者浓厚的兴趣,日前专程驱车前往访古探幽。


北刘村村委会主任朱文伟曾经在网上发过有关金城堡的照片,他特意安排熟悉古堡情况的村民陪同记者拜谒这座古老而神秘的城堡。


古老的城堡

金城堡已成为北刘村一个鲜明的符号。北刘村以金城堡命名的有第一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金城堡遗址,此外还有金城堡东遗址、金城堡堡址、金城堡民居等,一个个名称都印证着这里的古老和沧桑。
   

远远望去,金城堡高踞一方,雄伟庄严。
   

金城堡在村里的地势最高,独立而封闭,数米高的围墙围绕一周,只有南墙东端有一个高大的城门楼,是一座完全封闭式的城池。堡门石匾刻有楷书“金城”二字,城门楼用青砖青石浇筑而成,雄伟壮观,十分坚固。


与门楼相接的是黄土筑成的厚实而高大的城墙,走近了看得更加清晰,在题有“金城”两个大字的堡门上,不仅有岁月刻下的年轮,还有战争留下的创伤。但子弹和炮弹留下的伤痕,并没有影响金城堡整体的美观和古老,却平添了几多爱怜和叹息。


金城堡堡门是砖砌券洞式,深约10米,宽约6.32米,高约6米,城门的门道很深,有20米左右。村里一老者说,城堡原有两道城门,一老者却记得有三道大门,第一道是由铁皮包裹的木门,第二道、第三道均为优质木门,尤其是第三道木门厚约30公分,由两道门栓固定。金城门前有一约40多度的陡坡,自古有“金城门前一陡坡,再无它路可行走”之说。



“堡门上方的大石块所砌墙体上有两个小洞,拴吊桥的绳索从那里进出,晚上把吊桥收起来,贼盗进不来,白天再放下去,堡里的人就能正常进出。”68岁的村民卞小英介绍,大堡门外还有小堡门,小堡门附近还曾有一块记载金城堡相关历史的石碑,可惜后来小堡门被毁,石碑也遗失了。”
金城堡本来只有一个南门,前些年,村民们在城门的对面人工挖开了一个高约3米、长约2米的门,方便车辆通行。


金城堡的围墙,是由碎瓦片和泥土一层层叠加夯筑而成,夯筑层次十分明显。墙体高而厚实,据第三次文物普查资料显示,现存城门为清代时期所筑,平面呈不规则四边形,南墙长109米、西墙长126米、北墙长123米、东墙长144米,堡墙基宽残存2.8米左右,上宽残存0.5至1.3米不等,残高约6米左右。墙体系黄土夯筑,夯层厚约0.10至0.13米。村民们说,现在的墙高只有以前的一半,新中国成立以后,为了发展农业,金城的农民将城墙上的土作为“熟土”运到别处种植农作物,铲走不少。现在,金城堡有一处墙体已坍塌半截,被村民们简单地进行了填补。


抚摸墙体,经过岁月的磨砺已凹凸不平,外部墙体有很多枪眼。内部墙底一周还有很多直径近一米的“小洞”。听当地老人讲,金城在战争时期是战略要地,发挥过重要作用。因其地势险要,居高临下,曾有部队驻扎在此,城墙下挖的“小洞”实为当时作战时开枪扫射敌人的碉堡,至今射击口仍清晰可见。而墙体外部密密麻麻的枪眼更是提示人们,金城堡固若金汤,易守难攻。“我们小时候常在这里玩耍,有时甚至还能从墙壁内抠出子弹。”朱文伟说。



金城堡堡门南侧的土堆里有一块石碑,石碑上书“山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金城堡遗址”等文字,石碑信息显示,这一遗址系“山西省人民委员会”于“一九六五年五月二十四日公布”,临汾县人民政府立”。据了解,这是山西省首批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由此可以看出,这里所说的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不是金城堡堡门,而是指金城堡西南河东北岸丘陵台地,该遗址东西长约500米,南北宽约300米,分布面积约15万平方米,文物工作者曾经在此采集有庙底沟文化彩陶钵残片;庙底沟二期文化夹砂灰陶附加堆纹筒形罐残片;陶寺文化的夹砂灰陶绳纹袋足鬲等残片。据文物专家考证,该遗址为新石器时代,其文化面貌和特点与陶寺遗址同类器物十分相似,应为龙山时代陶寺文化的又一处重要遗存。


在采访过程中,记者依然能找到红色或灰色的陶瓷小片。不光是这片遗址上,在金城堡夯土城墙里,随处可见镶嵌在墙体上且裸露于外的陶片。


这些古遗址上的上古文化遗存物也印证着村民“先有金城堡,后有平阳府”的说法。



曾经的豪宅

走进金城堡,房屋以“井”字结构向东北、东南、西北、西南辐射建造,分新院、旧院、东院、西院。除此之外,还建有居民逢年过节祭拜的吕家祠堂、关岳祠,居民生产生活用的井房、染坊、磨房、书塾等。但是随着风雨的侵蚀和岁月的变迁,许多建筑已经毁坏和坍塌,曾经蔚为壮观的古建筑群中保存完好的古建筑、古民居已经屈指可数。


经过几百年的风吹日晒、风化腐蚀,加之从前村民们对历史古迹保护意识的淡薄,保存比较完好的居民建筑已为数不多。西门角城墙根下有一座古朴的院落,进院的大门也别具一格,精美的木雕,别致的铁锁,木大门上有铁质的狮子头一样的装饰构件。这是堡内仅存的唯一保存完好的小院,院落主人叫吕延寿,但他家已搬出金城堡外,现在的院落由另一村民居住。



走进这位年过七旬老人的老宅,正房脊檩上还有房屋的创建年代,仔细辨认能看到“清嘉庆八年(1803)”等字样,该房坐北朝南,四合院布局,现存建筑有大门、南厅、西厢房、东厢房、北正房等;南北长21.56米,东西宽15.38米,占地面积332平方米;南房面阔三间,进深四椽,五檩无廊式结构,单檐灰板瓦硬山顶;厢房均面阔三间,进深二椽,单檐灰板瓦硬山一坡顶;正房面阔三间,进深四椽,五檩无廊式结构,单檐灰筒板瓦硬山顶。


古朴昏黄的土砌墙面,破旧灰暗的木质屋顶,,向我们无声地诉说着它的百年沧桑。听吕延寿介绍,朝北的房间是主房,是当时他爷爷奶奶居住的地方,东西南面的偏房是父辈们居住的地方。每座房屋结构都是“明三暗二”,房屋外看突出的屋顶横梁是三根,但内部都是一房两屋的结构,且都是上下两层。上层是储藏粮食、堆放杂物的阁楼,下层是家人作息的主要活动地。而吕延寿老人小时候就住在西边房屋其中一间。如今,很多房间已年久失修无人居住,推开因破损而吱吱作响的房门,一股呛鼻的灰尘扑面而来,屋内家具三三两两零落摆放着,满是尘土。


屋内地面为砖铺地面,让人惊叹的是,地面竟然拼有图案。家具虽老旧残损,但造型独特,有木刻雕花附着,工艺甚是考究,亦可代表当时人们家居装饰风格。通过为数不多的家具,仍可以看出当时这里人丁兴旺,生活富足,一家老小生活繁华热闹的景象。



走出房门,环顾庭院四周,每座房子的房檐上都砌有方块砖,砖块朝外的三面都刻有瑞兽图案,作驱魔辟邪之意。每座房子的木质门窗上都刻有不同花样的图案,有的像盛开的太阳花,有的像茁壮成长的牵牛花,甚是喜庆。


当时,每间屋内烛火通明,烛光透过带有雕花的门窗,投映地面,定是一片花团锦簇。


除历史悠久的古屋之外,曾经在村里任教多年、现在赋闲在家的吕文让老人说:金城堡虽然地处北刘村,但是堡内村民却是吕姓为主,只有两家外姓人,一家是原来看守堡门的人,一家是后来从外地迁来的,没有一家刘姓人家。堡内曾有一个吕家祠堂,,按顺序依次摆放着。逢年过节还要在此面向祖宗牌位给过世的亲人们和在世的亲人们行新年叩拜大礼,讨个新年好彩头。”而现在,曾经肃穆庄严的吕家祠堂早已面目全非,门前杂草丛生,木质门窗横梁屋脊老化腐朽。遥想当年,堡内村民在此举办大小事宜的热闹庄重景象,再对比如今,此情此景,叫人甚是哀婉、叹息!


解放后,吕家祠堂曾有过一个很喜感的名字——“北大”,因为,这里曾经不仅仅是村里的小学堂,还是一所“农民大学”,当年下乡的知青们居住在此,经常给村民们讲课,由此得名北刘大学,简称“北大”。


除吕家祠堂之外,堡内还有一座关岳祠,表明这里曾经驻过兵或十分尚武。据当地老人们说:“以前过节除了去吕家祠堂外,还要来这里拜祭神灵,以求老天保佑。从前关岳祠内南北方向,分别供奉了一尊关公和一尊观音菩萨,如今他们都早已不见踪影,而整个关岳祠也只剩下几面土墙立在那里,经过多年风吹雨打、酸雨腐蚀,墙面早已凹凸不平,失去了当年的平整与厚实。环顾祠堂,不经意间,记者在草丛废墟中还捡到一片刻有雕花的砖块,花叶片片叶脉清晰,像莲花,中间似刻有莲藕籽粒,粒粒饱满。面对如今已是断壁残垣的关岳祠,不由让人感慨万千!


参观金城堡的途中,在一家村民的院落中,一棵粗壮的皂角树郁郁葱葱,赫然伫立在眼前,树身几乎要两个成年人才能合抱,树的根部尤为健壮,破土而出,裸露地表一米多。听村民讲:此树名为皂角树,大约有一百多年了,树的中部有个大洞,原来有个蜂窝,后用泥土筑住了。即便是这样,这皂角还是长得枝繁叶茂。”看着这颗皂角树伟岸的枝干,繁盛的枝叶,心想夏天在这里乘凉,必是难得的惬意。



距今已有几百年历史的金城堡古城,许多房屋建筑虽早已失去昔日的风貌,不少房屋已经坍塌,少数人家还在金城堡内建起了新院落。但是,坍塌的房屋里依然是城堡内点缀的风景。“敦吾素”清白第”适可居”耕读第”等许多大门上的砖雕字样,依然完好地保存在尚未坍塌的墙上,承载着曾经失去的辉煌,房屋内外那些有艺术气息浓厚且雕工精湛的雕花装饰、独特的房屋结构所呈现出的老旧古朴的气质,仿佛一位落魄的贵族老者,虽然经过岁月的洗涤侵蚀,却依然风度傲人。


但是,至于金城堡到底建于什么年代,为什么会有“先有金城堡,再有平阳府”的说法,村里的老人们都说不知道,甚是遗憾。


(文字:韩晓芳 张春茂  何欣怡

图片:今日头条@张旦人文摄影)






有理想的行走
有态度的行走

风景的行走
王清茗
行走山西
微信号:xzsxwqm

公众号:行走山西


如若侵权,请随时告知。不敬之处,纳请海涵。   邮箱:xdn01@126.com

“行走山西”所发文稿除特别标注作者署名外,其他文稿均为“行走山西”原创稿,欢迎转载,但请注明作者、出处。




发表
26906人 签到看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