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 轻汗微微透碧纨,明朝端午浴芳兰.(结尾附精品课程)

发表于 讨论求助 2023-05-10 14:56:27

细说端午节

中国传统节日篇

地道中国人必知的传统文化

过来了解一下~

全文字数:   3145

阅读时间:10分钟

精品文章需要细细品味哦~

端午安康


《浣溪沙·端午》

宋·苏轼

轻汗微微透碧纨,明朝端午浴芳兰。

流香涨腻满晴川。
彩线轻缠红玉臂,小符斜挂绿云鬟。

佳人相见一千年。


译文:

微微小汗湿透了碧色的细绢,明日端午节用芳兰草沐浴。流香酒般的浴水、油腻布满大晴的江面。

五彩花线轻轻地缠在红玉色手臂上,小小的符篆(或赤灵符)斜挂在耳下的黑色发髻上。与朝云同过端午节,天长地久,白头偕老。

快到碗里来

!


何谓“端午”?


农历五月初五,俗称“端午节”。端是“开端”、“初”的意思。初五可以称为端五。农历以地支纪月,正月建寅,二月为卯,顺次至五月为午,因此称五月为午月,“五”与“午”通, “五”又为阳数,故端午又名端五、重五、端阳、 中天等。从史籍上看,“端午”二字最早见于晋人周处《风土记》:“仲夏端午,烹鹜角黍”。 

端午节是我国汉族人民的传统节日。这一天必不可少的活动逐渐演变为:吃粽子,赛龙舟,挂菖 蒲、艾叶,薰苍术、白芷,喝雄黄酒。据说,吃粽子和赛龙舟,是为了纪念屈原,所以解放后曾 把端午节定名为“诗人节”,以纪念屈原。至于挂菖蒲、艾叶,薰苍术、白芷,喝雄黄酒,则据说是为了压邪。

尽管端午节年年过,但是关于端午节的来历,却不甚清楚,归纳起来,大致有以下诸说。

端午“昵称”

据统计端午节的名称在我国所有传统节日中叫法最多,达⼆⼗多个,堪称节 日别名之最。如有端午节、端五节、端阳节、重五节、重午节、天中节、夏节、 五月节、菖节、蒲节、龙⾈节、浴兰节、粽⼦节等等。据《荆楚岁时记》载,因 仲夏登⾼,顺阳在上,五月正是仲夏,它的第⼀个午日正是登⾼顺阳天⽓好的日⼦, 故称五月初五为“端阳节”。举几个常见的典型例子~都是好听的名字~

01

菖蒲节

古人认为“重午”是 犯禁忌的日子,此时五毒尽出,因此端午风俗 多为驱邢避毒,如在门 上悬挂菖蒲、艾叶等, 故端午节也称“菖蒲 节”。

02

浴兰节

端午时值仲夏,是皮肤 病多发季节,古人以兰草汤沐浴去污为俗。 汉代《大戴礼》 云:“午日以兰汤沐浴”。

03

女儿节

 “五月女儿节,系端午索,戴艾叶,五毒灵符。 宛俗自五月初一至初五 日,饰小闺女,尽态极研。出嫁女亦各归宁。 因呼为女儿节。” 沈榜宛《杂记》载:“燕 京自五月一日至五日, 家家饰小闺女,尽态极 妍。已出嫁之女,亦归宁簪以榴花,曰女儿节”。

端午节的文化内涵

端午节俗传统由全⽣避害、⼈神祭祀、饮食节物、竞技娱乐与家庭⼈伦 五⼤要素组成,它们适应了传统社会民众共同的时间⽣活需要,五⼤要素的 相互关联与互补也保证了端午节在中国传统节日体系中的稳定地位。


(一) 全生避害 

端午节时间在仲夏时节,湿热的仲夏时节,由于蚊蝇的肆虐,疾病瘟疫容易 流行,人们从生理与心理上都强烈地感受 到外在的威胁。人们将端午所在的五月五日看作是毒气流行的恶月恶日,采取各种措施,“以禳毒气”, 全生避害。


(二) 人神祭祀 

端午节是祭祀先人和高尚人格或对地方有特殊 贡献的先贤。如楚地的屈原、吴越地区的伍子胥等。如清代同治《巴县志》所说:“至设角黍,闹龙舟,吊屈平,楚俗也。”


(三) 饮食节物 

节日饮食与节气时令相应,节日食品不仅是节日享受的佳品,更重要的它是民众通过味觉对岁时的感知与精神表达的象征物。

端午节俗传统由全⽣避害、⼈神祭祀、饮食节物、竞技娱乐与家庭⼈伦五⼤要素组成,它们适应了传统社会民众共同的时间⽣活需要,五⼤要素的相互关联与互补也保证了端午节在中国传统节日体系中的稳定地位。


(四) 竞技娱乐 

节日娱乐是传统节日构成的要素之一,但不同性质的节日会有 娱乐内容与娱乐程度的不同。


(五)家庭人伦   

聚合家庭情感,强化家庭血缘伦理意识是中国传统节日的要素之一,端午节自不例外。


端午节的饮食文化

漫话端午粽

端午食粽作为全国性风俗 最早始见于西晋周处撰的《风⼟记》“仲夏端午,烹鹜角⿉。”到了唐、宋时,粽⼦已经成为端午节的必备食品。

春秋时期:用菰叶(茭白叶)包⿉米成⽜角状,称“角⿉”;用⽵筒装米密封 烤熟,称“筒粽”。 晋代:粽⼦被正式定为端午节食品。这时包粽⼦的原料除米外,还添加中药 材益智仁,煮熟的粽⼦称“益智粽”。 唐代:粽⼦用米已“白莹如⽟”,粽的形状出现锥形、菱形。日本⽂献中就记 载有“⼤唐粽⼦”。 宋代:有“以艾叶浸米裹之”的“艾香粽”,还有“蜜饯粽”,见苏东坡“时于粽里见杨梅”的诗名。这时还出现用粽⼦堆成楼台亭阁,⽊车⽜马作的⼴告,说明宋代吃粽⼦已很时尚。 明代:出现用芦苇叶包的粽⼦,附加料已出现⾖沙、猪⾁、松⼦仁、枣⼦、 胡桃,品种更加丰富多彩。 清代:出现“⽕腿粽⼦”。

端午安康

四大名著中的端午节

四大名著中都说到了端午,其中要数《红楼梦》提到端午节最多。

贾府在《红楼梦》中,一共过了两次端午节。

贾府的第一次端午节从第24回一直过到31回,整个贾府中各色人物都为过节忙得不亦乐乎。先是24回,说王熙凤寻思在端午节采买香料。恰正贾芸在思量要送什么礼给王熙凤,于是去买了香料麝香、冰片等回来孝敬主子。贾芸来“烧香”,王熙凤不费事就遂心得了香料,不由“分外高兴”,于是“奖励”奴才,把“种植花木”的肥差给了贾芸。这礼送得,原来“酱紫”啊。


再是28回,元春给贾府众人赐端午节礼,她赐宝玉和宝钗的礼一样,而赐黛玉的礼物和三春的一样,显然,黛玉和三春所得礼物比宝玉与宝钗低档了一个层次,给人感觉像是元春暗示在为宝玉宝钗赐礼撮婚。端午赐礼,引起了贾府内这些人的敏感和不同的内心震动。折腾到了29回,贾府按照元春所嘱,赶在端午节期去清虚观打醮三天祈福。直到30回,已是五月初四,到了端午节前一天,书中提到,“文官等十二官放学后,就一同进大观园各处玩耍”,可见那个时候,学校端午节是不放假的。曹雪芹到31回,才让贾府正式过节,“这日正是端阳佳节,蒲艾簪门,虎符系臂。”黛玉在节日当天说:“大节下怎么好好的哭起来?难道是为争粽子吃争恼了不成?””说明贾府在端午节吃粽子吃得太热闹,以致“底下小厮佣人”争粽子吃哭笑都有。


第62回描写了贾府第二次过端午节。前半回有言:“宝玉就在这天过生日。”后半回写小螺和香菱、芳官、蕊官、藕官等“趁节前”聚在贾府旮旯里“斗草”,“斗草”又称“斗百草”,是端午习俗之一。《荆楚岁时记》载:“五月五日,谓之浴兰节。荆楚人并踏百草,又有斗百草。”红学家据贾府女孩斗草,推断出宝玉的生日是端午前一天五月初四。

再看《水浒》,第13回目:“急先锋东郭争功,青面兽北京斗武。”


这个回目中写道:北京大名府留守梁中书与蔡夫人一起家宴过端午节。这里,有一词:“盆栽绿艾,瓶插红榴。水晶帘卷虾须,锦绣屏开孔雀。菖蒲切玉,佳人笑捧紫霞杯。角黍堆银,美女高擎青玉案。食烹异品,果献时新。葵扇风中,奏一派声清韵美;荷衣香里,出百般舞态娇姿。”这首词里,收集了丰富的端午信息,对端午民俗作了生动具体的描写。


又查阅《西游记》,第69回,有写到毗邻西天的朱紫国过端午节。朱紫国国王向唐僧讲他患病缘由时说:“三年前,正值端阳之节,朕与嫔后都在御花园海榴亭下解粽插艾,饮菖蒲雄黄酒,看斗龙舟。被妖精所吓,把粽子凝滞在内,又思念被妖精掠走的王后,落下病根。”这个国王显然是吃粽子吃得太生猛了,以至粽子凝滞在内,撑坏了。后来,多亏了悟空调排由唐僧师徒医治,得以将粽子糯米饭块排出,才救了国王一命。粽子虽好,却不必如贾府小孩争吃又哭又笑,也不可趁兴过食,否则,就会如朱紫国国王那样,“把粽子凝滞在内”,因饮食不当,落下了病根。

三国

最后看《三国演义》,似乎没有写到端午节,但可以“侦破索隐”一下。在第71回,曹操率军再次出征汉中,路过蔡文姬家。入室见壁悬曹娥碑文图轴,上有蔡文姬父蔡邕评语:“黄绢幼妇,外孙齑臼。”这是“绝妙好辞”的隐语。史上是杨修先猜出这个隐语的,这回曹操也猜出是“绝妙好辞”。这段描写似乎与端午无关,但其所指曹娥却与端午有莫大关系。曹娥是东汉孝女,传说她于端午日投江,五日后抱出父尸。现在端午节,一般认为是纪念屈原,还有纪念伍子胥、曹娥的说法。所以,《三国演义》是以曹娥间接指到了端午。当然,曹娥之所以扬名是由于曹娥碑,以及与蔡邕、曹操、杨修有关的这个“黄绢幼妇,外孙齑臼”隐语。

端午节俗传统在近代的失落

自民国建立,引进西洋历法,以公历作为标准时间之后,传统节 日在时间上的标示意义逐渐失去, 加上民国政府⼀度强制推⾏新兴节日,废除传统节日,虽然没有成功,但给包括端午在内的传统 节日造成了严重损害。

1949年新中国成立之后,端午夏节公假取消,端午在现代国 家假日制度中没有了位置,这是千年以来的历史⼤变化。不仅端午假日时间难以保 证,就是端午传统节日 要素也在近代以来的社会变化中逐渐趋向衰落。

在现代科学观念与现代医学知识 推⼴的情况下,⼈们对自然与⼈体有了进⼀步的认识,因此端午避瘟保健的节俗主题影响自然降低,这在主导现代社会发展的城 市⽣活中尤其突出。

端午不只是吃粽子

端午节是加强⼈伦关系的⼤节,闺⼥回家省亲,⼥婿随之上门馈节,娘家与婆家因这样⼀次节日情感与礼物的流动,实现了姻亲间的⼈伦 关系的加强。近代以后虽然 民间仍然利用端午作为亲族关系加强的机会,但在后来持续的宗法关系破除过程中, 端午也逐渐沦为吃粽⼦的节日。

长按识别二维码,了解一下





粽情粽意·精品课程

发表
26906人 签到看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