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年端午节,艾草米粽正飘香

发表于 讨论求助 2023-05-10 14:56:27


端午节



今天是6月18日,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




端午节又称端阳节、重午节,

与春节、清明节、中秋节并称为我国

“四大传统节日”。


在古汉语中,

“端”是开头、初始的意思,

端午,意为“初五”。

端午节时,

家家户户都悬艾草、菖蒲,

包粽子吃粽子,以此庆祝端午节。




端午起源

6月18日


“端午”一词最早出现于

西晋名臣周处的《风土记》。

端午节起源于何时,长期以来众说纷纭,

主要有以下几种说法。



端午起源于“恶日”


战国时代,

五月五日被视为“恶月”“恶日”。

农历五月,多阴雨天,

衣、物都容易霉烂,

稻田亦易遭虫害。

旧时人们认为五月诸事不吉,

称为“恶月”,

采取不嫁娶、不建房、不砌灶、

不搬家、不造船等回避的办法。

因为五月五日是恶月恶日,

所以,这一天以除瘟、驱邪、求吉祥,

因而出现了相关的文化活动,

形成了颇有特色的端午节。



起源于古百越祭祀活动


中国长江以南曾居住着一个龙的图腾族群,

即古百越族。

古代的百越民族是以龙为图腾的,

每年在五月五日这一天,

举行一次盛大的图腾祭。

其中有一项活动便是在急鼓声中

刻画成龙形的独木舟,

在水面上作竞渡的游戏,

绘图腾神,也给自己取乐。

这便是龙舟竞渡习俗的由来。


其实,恶日是北方的习俗,

赛龙舟是南方的习俗,

随着时代的发展,南北的不断融合,

就发展成了今天的端午节。



端午节是为了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纪念屈原


屈原是战国时期楚国人,

他热爱楚国,

却换来君主的猜疑与贬谪,

眼见楚国覆灭,楚原悲痛欲绝,

投汩罗江而死。


百姓们感念他对于祖国的忠诚,

于是划舟船找寻他的尸体,

又将饭团等扔进水中,

希望水里的鱼虾不要伤害他的身体。

于是,赛龙舟、吃粽子发展成为

纪念屈原的习俗。


据考证,

端午节的“龙舟竞渡”早在屈原出生前就存在,

屈原在《楚辞·涉江》中亦有关于龙舟的描写。




端午传承

6月18日


端午节自“恶日”、“恶月”衍生而来,

自先秦开始,就有了庆祝端午节的仪式。

此后,

历朝历代都十分重视。


先秦


战国时代,人们已把五月五日

视为“恶月”“恶日”。

先秦时,南北风俗各异,

 《大戴礼》云:“五月五日蓄兰为沐浴。”

五月五日这天

古人五月采摘兰草,

盛行以兰草汤沐浴、除毒之俗。


秦代两汉


秦汉时,国家统一,

南北风俗融合,

此时端午风俗主要是“避恶”。


魏晋南北朝


魏晋南北朝时期,

由于战争频繁,

人们饱尝战乱之苦,

所以端午习俗最重要的即佩戴“辟兵缯”了。

人们用五色丝染练制成日月、星辰、

鸟兽之形状,

上刺文绣、金缕,即叫辟兵缯,

也沿袭汉代名称为长命缕或续命缕。



隋唐时期


隋唐时,在前朝风俗的基础上,

端午的风俗多演变为娱乐活动。

此时,“恶日”不恶,

充满了节日的欢乐。

唐玄宗曾在端午节时,大宴群臣。

而民间则赛龙舟十分盛行。


宋代


与汉魏时贴桃印辟邪不同,

宋代避邪多贴天师符。

南宋《岁时广记》记载,

每到端午节,

城里就有人画天师的像出售。

还有人用泥巴做天师的塑像,

放在门户上。


与此同时,辽、金两国也非常重视端午。

每逢此日,辽国皇帝要系长寿彩带,

并赏赐君臣。

金国要拜天、射柳、打马球等。

明清


明清时,端午又称“女儿节”。

过节时,家家都把闺女打扮得美美的,

戴上榴花,叫“女儿节”。

出嫁的女儿还会在此时回家归宁。


明清人贴天师符辟邪更甚,

还有“五雷符”、“纸符”、

“五毒符”、“五瑞符”等。




端午习俗

6月18日


端午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节日,

节日风俗也十分多样,

且“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

很多地方习俗都不大一样。



赛龙舟


“龙舟”一词,

最早见于先秦古书《穆天子传》。

龙船竞渡前,先要请龙、祭神。

人们祭祀龙神庙时气氛很严肃,

多祈求农业丰收、风调雨顺、去邪祟、

攘灾异、事事如意,

也保佑划船平安。

用人们的话说,“图个吉利”,

表达人们内心良好的愿望。

在湖北的屈原家乡秭归,

也有祭拜屈原的仪式流传。



挂艾草、菖蒲


端午是入夏后第一个节日,

气温上升,

正是疾病多发的时期,

所以,古人往往会在

家门口挂几株艾草和菖蒲,

由于它们特殊的香味和药理作用,

人们用它们来驱病、防蚊、辟邪。



吃粽子


粽子,又叫“角黍”、"粽籺"、“筒粽”。

端午节,

吃粽子是一项必不可少的习俗。

早在春秋时期,

人们便用菰叶包黍米成牛角状食用。

晋代,粽子被正式定为端午节食品。

随着社会的发展,粽子的样式也越来越多,

内容也越来越丰富。


沐兰汤


端午日洗浴兰汤是《大戴礼》记载的古俗。

端午时,

人们用佩兰或草药,煎水沐浴。

《九歌·云中君》亦有“浴兰汤会沭芳”之句。

后来一般是煎蒲、艾等香草洗澡。

在湖南、广西等地,

则用柏叶、大风根、

艾、蒲、桃叶等煮成药水洗浴。

不论男女老幼,全家都洗,

此俗至今尚存,

据说可治皮肤病、去邪气。



戴香包


端午时,人们做制作香包佩戴,

内装香料,如白芷、川芎、芩草、

排草、山奈、甘松等,

佩在胸前,香气扑鼻。

一是为了防虫防病,

二是表达了美好的生活愿望。

热恋中的女孩,

会亲手做一个荷包送给恋人,

以示情意绵长。


喝雄黄酒


古时,端午节有饮萍蒲酒、雄黄酒,

喷酒雄黄酒、朱砂酒的习俗。

主要是为了驱虫防病。




端午影响

6月18日


古时,中华文明对周边各国影响深远。

端午节也是如此。

周边各国在端午节都有纪念活动。



韩国


韩国人十分重视端午。

2005年韩国“江陵端午祭”

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为

“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

江陵端午祭时会举行各种

巫法和祭祀典礼,

并进行巫俗表演、假面舞、农乐表演等。


在韩国,端午节用于祭祀祖先、

祈求丰年、保佑身体平安。

端午节期间韩国人多喜食艾草饼、

品樱桃茶、喝醍醐汤,食艾草糕。



日本


在日本,端午节是五大节之一。

日本的端午节是公历5月5日,

日本人在这一天不划龙舟,

但也跟中国人一样会吃粽子,

并在门前挂出菖蒲草。


新加坡


每年端午节,新加坡人都将赛龙舟、

吃粽子都搞得有模有样。

其中娘惹粽是新加坡特有的端午美食。

独特香料“芫荽粉”配上酱油,

精心腌制上等瘦肉,

再配以香甜爽口的冬瓜条混炒,

最后裹入透白晶莹的糯米之中。



越南


端午节时,越南人会准备黄姜糯米饭,

来感谢祖先的恩惠。

并祈求祖先保佑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大人会在孩子的手腕、脚腕、脖子处

系上五色线,

意为保佑孩子不受疾病困扰,健康成长。




端午寄语

6月18日


说了这么多,似乎有点啰嗦,

可诗词君犹记得韩国端午申遗时

国人十分震惊,

感觉“端午节”被抢走了。

传统的节日,需要现代人来发扬传承,

希望大家多了解一些端午节的传统习俗,

不要让传统文化在我们手上丢掉。


好了,端午来了

炎炎夏日,艾草衔香,

诗词君祝你

百邪不侵、端午安康!






端午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

端午节由来已久,

在漫长的历史沿革中,

诗人们留下不少描写端午的诗篇,

其中还可以窥探到古人端午的风俗哟!



《端午日赐衣》

【唐】 杜甫


宫衣亦有名,端午被恩荣。

细葛含风软,香罗叠雪轻。

自天题处湿,当暑著来清。

意内称长短,终身荷圣情。


端午佳节,杜甫十分开心。此时的他刚被拜为左拾遗,得到皇帝的赏识,他觉得非常荣幸。而且皇帝又赐下名贵的宫衣,杜甫的心情,那叫一个美呀!连带着,杜甫把这宫衣还狠狠地夸了一番呢!



《竞渡诗》

【唐】卢肇


石溪久住思端午,馆驿楼前看发机。

鼙鼓动时雷隐隐,兽头凌处雪微微。

冲波突出人齐譀,跃浪争先鸟退飞。

向道是龙刚不信,果然夺得锦标归。


唐代时,划龙舟十分盛行,唐代的许多皇帝曾亲自观看龙舟竞赛。这首七言律诗,描绘了端午时节龙舟赛上,鼙鼓初击,兽头吐威,万人助喊,多船竞发的动人场景。



《端午》

【唐】李隆基


端午临中夏,时清日复长。

盐梅已佐鼎,曲糵且传觞。

事古人留迹,年深缕积长。

当轩知槿茂,向水觉芦香。

亿兆同归寿,群公共保昌。

忠贞如不替,贻厥后昆芳。


这是唐玄宗李隆基在端午节时写的一首诗词。此时已是仲夏,盐梅佐酒,与众人共饮。祝百姓们越来越好,众大臣共同辅佐创造昌明的社会,如果大家都这么忠贞不二,那么后世子孙一定会福泽绵延。



《和端午》

【宋】张耒


竞渡深悲千载冤,忠魂一去讵能还。

国亡身殒今何有,只留离骚在世间。


《和端午》是北宋诗人张耒的七言绝句。作者从端午竞渡纪念屈原的千载冤魂说起,虽然忠烈之魂一去千载哪里还能回还啊,国破身死的屈原现在还能有什么呢,只留下千古绝唱之离骚在人世间了。



《乙卯重五诗》

【宋】陆游


重五山村好,榴花忽已繁。

粽包分两髻,艾束著危冠。

旧俗方储药,羸躯亦点丹。

日斜吾事毕,一笑向杯盘。


《乙卯重五诗》具体描写了南宋在端午节这天的生活习惯。作者吃了两角的粽子,高冠上插着艾枝。依旧俗,又忙着储药、配药方,为的是这一年能平安无病。到了晚上,他身心愉快地喝起酒来。


从中可以看出江南端午风俗,既有纪念屈原的意思,又有卫生保健的内容。


《六幺令·天中节》

【宋】苏轼


虎符缠臂,佳节又端午。

门前艾蒲青翠,天淡纸鸢舞。

粽叶香飘十里,对酒携樽俎。

龙舟争渡,助威呐喊,凭吊祭江诵君赋。


感叹怀王昏聩,悲戚秦吞楚。

异客垂涕淫淫,鬓白知几许?

朝夕新亭对泣,泪竭陵阳处。

汨罗江渚,湘累已逝,惟有万千断肠句。


这首描写端午节词作,上片“述今”之端午节民间活动诸况,下片追叙屈原投湘水而死的人生故事。苏轼一生坎坷,几上几下,最后客死异乡,与屈原不无一些相似之处。不难理解,苏轼看似在感慨屈原,又何尝不是在伤情自己呢!



《渔家傲》

【宋】欧阳修


五月榴花妖艳烘,绿杨带雨垂垂重。

五色新丝缠角粽。

金盘送,生绡画扇盘双凤。


正是浴兰时节动,菖蒲酒美清尊共。

叶里黄鹂时一弄。

犹瞢忪,等闲惊破纱窗梦。


这一年端阳节,友人邀请欧阳修去做客,席上,欧阳修作了这首词。该词的上片描写端午节的风俗,用“榴花”、“杨柳”、“角粽”等端午节的标志性景象营造了端午节喜悦的情绪,下片描写端午节人们沐浴更衣、饮雄黄酒驱邪的场景。全词反映出词人过节时的恬淡闲适的生活情态,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



《午日观竞渡》

【明】边贡


共骇群龙水上游,不知原是木兰舟。

云旗猎猎翻青汉,雷鼓嘈嘈殷碧流。

屈子冤魂终古在,楚乡遗俗至今留。

江亭暇日堪高会,醉讽离骚不解愁。


《午日观竞渡 》是明代诗人边贡的一首关于端午节的七言律诗,描写了端午节赛龙舟的场景,流露出自己对爱国民族英雄的崇敬之情,同时也是对自己在仕途道路上的一种忧虑。


此诗从端午节期间戏水,赛龙舟的风俗开始写起,触景生情,表明了对屈原的思念,对异乡的端午风俗的赞同,在闲暇的日子里还有一丝丝闲愁。



《节令门·端阳》

【清】李静山


樱桃桑椹与菖蒲,更买雄黄酒一壶。

门外高悬黄纸帖,却疑账主怕灵符。


过端阳节的时候,买了樱,桃,桑椹,菖蒲,而且买了雄黄酒,并且在家门口贴上了黄符纸,虽然贴了这么多辟邪的东西,但是还是担心债主找上门来,这首诗表现了贫困人民过端午的真实生活情况,幽默中带着一点苦涩。



《摸鱼儿·午日雨眺》

【清】纳兰性德


涨痕添、半篙柔绿,蒲梢荇叶无数。

台榭空蒙烟柳暗,白鸟衔鱼欲舞。

红桥路,正一派、画船萧鼓中流住。

呕哑柔橹,又早拂新荷,

沿堤忽转,冲破翠钱雨。


蒹葭渚,不减潇湘深处。

霏霏漠漠如雾,滴成一片鲛人泪,

也似汨罗投赋。

愁难谱,只彩线、香菰脉脉成千古。

伤心莫语,记那日旗亭,

水嬉散尽,中酒阻风去。


这首词写端午节雨中眺望的感触。上片写雨中景色,颇富诗情画意.新荷、画船、红桥一一掠过,生机盎然。下片扣住端午,由后人的怀念隐约透露出一丝愁绪。


词人对屈原的凭吊语其实隐含了词人自己的今昔之慨和身世之感,深厚郁勃,沉致幽婉了。全词通过运用典故,寓情于景,将词人的愁绪与对恋人的思念之情表达地淋漓尽致。


发表
26906人 签到看排名